沈丘县

沈丘县 沈丘 沈丘县历史沿革 沈丘县行政区划 沈丘县地理环境 沈丘县人口 沈丘县交通状况 沈丘县经济概况 沈丘县民俗文化 沈丘县著名人物 沈丘县旅游景点 沈丘县相关荣誉


沈丘县古称秣陵,是河南省 周口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豫皖交界处,居 颍水中游,西临 项城,东与安徽 界首接壤,总面积1080.53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2013年,总人口129.31万人。2014年,沈丘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04.6亿元,比2013年增长9.3%,总量和增速均居周口全市第三位。2018年8月1日,河南省政府常务会批准沈丘县退出贫困县。河南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批准新县、沈丘县、新蔡县退出贫困县。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沈丘秦朝置 项县、东魏改 秣陵县、隋改 项城县、明置沈丘 沈丘新景 (40张) 县。沈丘是以周朝的 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 颍州(今安徽 阜阳市)辖县,县治在...

详情

沈丘县地名网_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资料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介绍

沈丘县古称秣陵,是河南省 周口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豫皖交界处,居 颍水中游,西临 项城,东与安徽 界首接壤,总面积1080.53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2013年,总人口129.31万人。

2014年,沈丘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04.6亿元,比2013年增长9.3%,总量和增速均居周口全市第三位。

2018年8月1日,河南省政府常务会批准沈丘县退出贫困县。

河南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批准新县、沈丘县、新蔡县退出贫困县。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沈丘秦朝置 项县、东魏改 秣陵县、隋改 项城县、明置沈丘 沈丘新景 (40张) 县。沈丘是以周朝的 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 颍州(今安徽 阜阳市)辖县,县治在安徽省 临泉县古城子,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 阜阳县志》及明·嘉靖《 沈丘县志》,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 陈州、 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项城二里,颍州五里 (沈三、沈四、沈五、河北二、河北三),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由今老城镇迁至今 槐店回族镇。

截止2018年,沈丘县辖2个街道,15个镇,5个乡:东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槐店回族镇、刘庄店镇、留福集镇、老城镇、赵德营镇、付井镇、纸店镇、新安集镇、白集镇、刘湾镇、莲池镇、洪山镇、北杨集镇、邢庄镇、周营镇、石槽集乡、范营乡、李老庄乡、冯营乡、卞路口乡。

沈丘县地势西北部较高,海拔42米,东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冲刷,坑塘较多。河流7条,全长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 颍河、 蔡河、 泉河、 汾河等。沈丘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沈丘风光 (25张)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沈丘县总人口1079278人,其中:槐店回族镇93660人、 刘庄店镇59168人、 留福集镇46153人、老城镇56243人、赵德营镇65003人、 付井镇68206人、纸店镇39893人、新安集镇48058人、白集镇60471人、刘湾镇31089人、连池乡43779人、石槽集乡52973人、 范营乡59402人、李老庄乡41703人、大邢庄乡26425人、冯营乡54246人、周营乡37877人、洪山乡55119人、北杨集乡46812人、卞路口乡45712人、北郊乡47286人。

2010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沈丘县总人口127.5万人。

沈丘县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

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 漯阜铁路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预计于2014年底完成后开通客运并入国铁网络、 郑合高铁已正式开始勘测设计预计2015年开工建设、南洛高速横贯东西, 沙河航运通江达海。

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地方公共财政全口径收入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增长2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138万元,增长42.5%,总量和增速均跃居全市第一位,分别居全省第38位、第6位。其中,地税收入46888万元,增长54.6%,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国税地方级收入10002万元,连续六年全市第一;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0.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5.9亿元,增长23.3%,总量居全市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6元,增长12.3%,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6528元,增长13%。各项存款余额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6.7亿元;贷款余额65.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定目标。

2018年8月1日,河南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批准新县、沈丘县、新蔡县退出贫困县。

沈丘初步形成了以电力、电子、机械、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皮革为支柱的工业格局。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县民营工业企业达到588家,比去年底的69家净增17家。工业总产值79.47亿元,同比增长29.9%;销售收入77.88亿元,增长29.8%;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29.9%;实现利润6.4亿元,增长22.2%;入库税金16186万元,增长36.7%。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 油菜籽、花生、芝麻、 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 泡桐、 杨树、 槐树、 柳树、 榆树等。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连续2年超千斤,是黄河以南第一个小麦亩产超千斤的县,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时,该县还注重引导培育农民积极建立互助合作组织,互利合作,共赢市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83家,涉及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林果栽培、订单粮食、中药材种植等多个门类,社员入股资金8316万元,入社农户3468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2万多户。

沈丘 槐店镇历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集体、 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资5000万元新建的颍河商贸城,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集商贸、饮食、娱乐为一体。可容纳1600个工商户投资经营,形成一个设施齐全,辐射范围较广的市场。

沈丘金丝猴糖果、 沈丘槐山羊、 黄金瓜、 沈丘千层豆腐、沈丘兆丰贡酒、 周家麻花、沈丘天马冰糖麻片

老城顾家馍

2009年 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09年河南 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推进会圆满结束,“沈丘顾家馍”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大批传统知识陆续被发掘,为河南省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再添一批新成员。此次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旨在确认一批比较有传承性、自发性、地方性特征,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项目做为该市重点申报项目。此次普查新发现多项民间传承、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沈丘顾家馍”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丘文狮子

槐店回族舞“文狮子”始于元代,是一位被蒙古军征军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编创并流传至今的。槐店回族镇的东关、马楼、海楼等村街坊还成立了“回民公义文狮会社”。社中有舞狮手、耍火球手、领绣球手、鼓手、锣钹镲手等。会社每3年都要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社首负责组织和协调演出活动,并对“文狮子”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如新改编的“三狮闹春”、“狮子望月”等情节,突出了趣味性和欢快气氛。

沈丘清三彩

沈丘清三彩,又称沈丘剔花彩陶,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民国衰落,属于当地汉族民间美术的一种。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烧造于沈丘县石槽乡龚寨行政村。还有十几位工匠,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工艺。

两仪拳

两仪拳名称起源于《 周易》。两仪拳属内家拳术,崇尚高尚武德,历代宗师授徒非常谨慎,从不轻意外传,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为数更少。

周兴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

隆昌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

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 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人称“窦拔贡”。

袁保恒(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为 袁世凯叔父。

李鸣钟(1887-1949),字晓东,河南沈丘人,爱国民主人士。

方中铎(1912-1986)年,沈丘莲池人,曾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沈丘境内的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县城 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属楚之寝丘邑。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

中国 伊斯兰教 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东关。该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时来华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后因西北回民迁居该县而加以扩建。明崇祯年间遭兵燹。清顺治以后,山西洪洞籍马辉及子孙又陆续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该寺坐西面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属中国殿宇式古典建筑。主要建筑分正门、过殿、礼拜殿、望月楼,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女殿、讲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对称分布两侧。寺北院有园林1处。南北讲经堂各悬“德步桑林”、“功补造化”匾,为清光绪二年(1876)伊玛目杜宽所题。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卷棚、殿厅、套房、耳房、望月楼浑然构成,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殿厅内有12根红漆顶柱,下铺地毯,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中央悬挂阿、汉两种文字匮两块。中文匾书“道遵独一”,为清廷侍卫马廷襄所赠,阿文匾书有库法体“泰斯米叶”。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部份建筑被毁,寺内所藏珍贵手抄本伊斯兰经典、13通石碑亦遭毁坏。1980年主体建筑得到修复。

华佗冢,位于 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

小顶寺,位于槐店镇西杨营沙颍河北岸。小顶寺供奉人祖爷、 女娲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方圆数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神求福。解放后,庙宇被拆毁,九十年代后陆续复建。

黄庙古桥是横跨 沈丘、 项城两县交界泥河上的一座古桥,建于清朝末年。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益驱使,不示分子曾偷盗桥上石猴,后在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大力保护下,使古桥又恢复了原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中国食品工业强县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全国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

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全省文明县城

全省双拥模范县

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县

全省促进全民创业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