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街道

大沙街道 大沙街道建置沿革 大沙街道行政区划 大沙街道地理环境 大沙街道自然资源 大沙街道人口 大沙街道经济 大沙街道交通 大沙街道社会事业 大沙街道旅游景点


大沙街道,隶属于广州市黄埔区,位于 广州市东缘、 珠江之滨,距广州市中心16公里,东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岗镇相连,南临珠江,与长洲岛黄埔军校和番禺区化龙镇隔江相望,西与天河区东圃镇接壤,北与白云区萝岗镇毗邻。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辖横沙、姬堂、泰景、大沙东4个社区。面积13.1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约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5人、流动人口41300人。大沙街道有东海鱼珠、黄埔云樯、鱼珠炮台、蟹山炮台等名胜古迹。1958年,东圃乡、横沙乡合并成立东圃公社,属广州市郊区。1960年7月划属黄埔区。1961年改为黄埔公社。1962年5月并入广州市郊区。1973年划出横沙、姬堂、茅岗、下沙、文冲、双沙、长洲等7个大队,属黄埔区,仍称黄埔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大沙区,1...

详情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大沙街道所有特殊区域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大沙街道介绍

大沙街道,隶属于广州市黄埔区,位于 广州市东缘、 珠江之滨,距广州市中心16公里,东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岗镇相连,南临珠江,与长洲岛黄埔军校和番禺区化龙镇隔江相望,西与天河区东圃镇接壤,北与白云区萝岗镇毗邻。

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辖横沙、姬堂、泰景、大沙东4个社区。面积13.1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约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5人、流动人口41300人。

大沙街道有东海鱼珠、黄埔云樯、鱼珠炮台、蟹山炮台等名胜古迹。

1958年,东圃乡、横沙乡合并成立东圃公社,属广州市郊区。

1960年7月划属黄埔区。

1961年改为黄埔公社。

1962年5月并入广州市郊区。

1973年划出横沙、姬堂、茅岗、下沙、文冲、双沙、长洲等7个大队,属黄埔区,仍称黄埔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大沙区,1986年12月改为大沙镇。

2002年8月,随着黄埔区撤镇设街改革,撤销大沙镇建制,改设大沙街。

1956年6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将白云、新滘、黄埔3个区合并成立广州市郊区,属黄埔区管辖的大沙地域的下沙、横沙、姬堂、双沙、茅岗、文冲6个小乡合并为一个大乡——横沙乡,下辖下沙、横沙、姬堂、双沙、茅岗、文冲6个生产队。

1958年,广州市依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开始组建人民公社,横沙乡与东圃乡合并成立黄埔人民公社。

1959年,长洲生产大队划归黄埔人民公社,该社共辖14个生产大队。

1960年5月,中共广州市委决定撤销中区和郊区,将全市调整为东、南、西、北4个市中心区(人民公社),黄埔、芳村、江村3个以工矿企业为中心的人民公社(区级),1个以农业为主的竹料人民公社以及花县、从化2个县;6~7月,将市区调建为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区人民委员会,同时撤消区级人民公社,调建为黄埔、芳村、江村区人民委员会,竹料地区并入江村区;原黄埔人民公社(由东圃乡、横沙乡组成)分为东圃人民公社(原东圃乡范围)、黄埔人民公社(原横沙乡范围及长洲生产大队农村部分),这两个公社先后隶属黄埔人民公社(区级)及芳村、江村3个区,合并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东圃人民公社(原东圃乡范围)、黄埔人民公社(原横沙乡范围及长洲生产大队农村部分)和原长洲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7月撤销)合并成为黄埔人民公社,隶属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

1973年2月,恢复设立黄埔区,5月,成立黄埔区黄埔人民公社,原属广州市郊区黄埔人民公社下属的茅岗、横沙、下沙、文冲、双沙、姬堂、长洲7个生产大队和广州市汽车厂等10多家工矿单位的职工家属划归黄埔人民公社管理。

1975年11月,原属番禺新造人民公社深井生产大队划归黄埔人民公社管辖。

1977年1月1日,长洲生产大队和深井生产大队划归黄埔区长洲镇管辖。同年,黄埔区红山街道办事处成立,原属黄埔人民公社管辖的文冲船厂、广州冶炼厂、广州碳素厂的家属委员会和文冲回龙市等集散居民划归红山街管辖。

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称大沙区公所,各生产大队改为乡政府。

1986年,黄埔区鱼珠街道办事处成立,原属大沙区公所管理的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运输分公司家属委员会、广州汽车厂家属委员会、广州机床研究所家属委员会、广州珠江冶炼厂家属委员会划给鱼珠街管辖。

1987年3月,撤销大沙区公所建制,成立大沙镇人民政府,乡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九沙渔民村划给大沙镇管辖。

1999年1月1日,下沙村划给黄埔街管辖。

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辖横沙、姬堂、泰景、大沙东4个社区。

大沙街道位于广州市东缘、珠江之滨,距广州市中心16公里,东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岗镇相连,南临珠江,与长洲岛黄埔军校和番禺区化龙镇隔江相望,西与天河区东圃镇接壤,北与白云区萝岗镇毗邻。大沙街道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27′39″~113°27′51″,北纬23°2′25″~23°9′55″,东西宽6.5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77%,水域面积占23%,有10多公里的珠江岸线。

大沙街道境内地质母岩主要有3种:广九铁路以北属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花岗岩,表现为台地低丘陵垌田区和山坡地,山坡地为红壤,丘陵坑垌田为水稻土。山地蕴藏着花岗岩石矿,广九铁路沿线附近,属第三系中新线色岩系,呈孤立状分布于平原中。广深公路沿线属第四纪沉积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平,土层深厚,土质肥润,水网稠密,形成很多沙围,该镇境内有九沙围、剑草围、大吉沙围、大蚝沙围等众多沙围。不同类型的地质母岩形成了土母质的差异,对农作物布局有一定的影响。

大沙街道地处珠江北岸,从流水地貌类型形态上看,可分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侵蚀台地为主。其间为山窜田和开阔的垌田地带,主要分布在姬堂境内。

大沙街道境内的北部、东北部为丘陵区,主要山岗有大田山,但家岗、将军山、加庄山、猫儿岭等和许多小山坡连成一片丘陵地带。其余西部、中部、东部有分散丘陵和山岗。

大沙街道地势总体走向是北高南低,自北向南略带倾斜,地形起伏又平坦,北部山岭连绵,南部台地平坦,台地上少量低丘分布明朗。南部珠江沿岸,是本镇最低平地带,海拔只有5~10米,珠江岸线在镇内长10多公里。

大沙地区土壤因受地质、地貌影响,大致东西向延伸呈梯形状分布,分为三角洲围田区和丘陵垌田区土类,丘陵垌田区具有垂直变化的特点。

水稻区土类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潜育型和淹育型水稻土分布较少。

广深公路(107国道,下同)沿线的围田区属潴育型水稻土,主要是由珠江及镇内河流冲积,经人工水耕熟化而成。围田区潴育型水稻土分河沙泥田、潮沙泥田、三角洲冲积土田、反酸田等土壤。河沙泥田主要分布于姬堂、茅岗、横沙等。潮沙泥田主要分布于广深公路沿线的高围地带。反酸田主要分布在珠江河畔的低围地带,珠江冲积土比较肥沃。广九铁路沿线属坑垌田区潴育型水稻土,这类土壤发育于台地丘陵的宽谷间,由洪积和坡积,经人工水耕熟化形成,这类土壤又可分片麻红田、砂页岩红泥土田等。洪积黄泥田、宽谷冲积土田与围田区水稻土相比较,坑垌田水稻土耕作层较浅,受成土母质影响,含砂较多,以壤质粘土、沙质粘土为主,但有效磷含量稍高,宜于水稻、花生轮作。

全街道自然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台地丘陵,由于中深受成土母岩影响,土壤发育和分布从谷底随海拔高度增加依次为水稻土、赤红土、石质土,可分别发展水稻、柑橙、荔枝、乌白榄和马尾松等林果业。

流经本街道的河流,除珠江外,还有乌涌河、珠江涌、深涌、文冲河。天然溪水1条,乌涌河发源于白云区水口水库,流经广州市农垦局黄陂果园场、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树村、白云区萝岗镇、黄埔区姬堂、横沙、文冲村等地,从北向南流入珠江;这条溪水是姬堂、茅岗、横沙大部分农田灌溉的水源。天然水圳2条,一条发源于山涧,水口从黄羊桥文船生活区分支流入双岗到白沙涌口(故又名白沙涌),流入珠江;一条发源于金鸡岭山涧,流经沙浦村后入珠江(故又名沙浦涌),是双沙村大部分农田的水源。

以上河涌,除深涌和乌涌河外,其余流量都不大。珠江在大沙街道段江面宽800~2200米不等,水深8~15米,平均流速0.9米每秒,平均流量4326立方米每秒。珠江受洪水和潮汐影响,该地段平均潮差1.64米,最大可达3.38米。珠江大沙地河段属咸淡水交合活动范围,属咸潮区域。乌涌河在大沙街道内长度为4.8公里,集雨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过境面积36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72立方米每秒。

大沙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28.4℃,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13.7℃,无霜期长达350天。低温霜冻期2~8天,其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极少出现0℃以下低温。年日照期较长,约20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694毫米,一般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风速月平均1.7~1.8米/秒,7~9月最高风速8米/秒。蒸发量年平均1000~1300毫米。

2001年,大沙街道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6亩,占总面积的9.50%,林地面积8000亩,占总面积的11.85%。

大沙街道毗邻珠江,河网较多,水资源丰富。除珠江外,有乌涌河、深涌河、双岗涌、沙浦涌、文冲河等。大沙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694毫米,境内径流总量约为0.90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900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降雨有干雨季变化规律,湿季4~9月,干季10月至翌年3月,汛期为4~9月。

大沙地区受土母岩的影响,蕴藏着丰富的便于开采利用的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主要分布在该镇北部的大田山一带。各山丘及部分山岗地带,则容易找到适宜烧制砖瓦的土资源。

1988年,总人口29651人,其中:男性14593人、女性15058人;非农业户口11250人,农业户口18401人;共有10082户,其中:非农业户4574户、农业户5508户。至1990年总人口37594人,其中:男性19675人、女性17919人;非农业户口14939人,农业户口22655人;共有10707户,其中:非农业户4588户、农业户6119户。

1993年,总人口31495人,其中:男性15553人、女性15942人;非农业户口13562人,农业户口17933人;共有11617户,其中:非农业5303户、农业户6314户。

2000年,总人口92523人,其中:男性52469人、女性40054人;非农业户口74823人,农业户口17700人。

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约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5人、流动人口41300人。

建国后,农牧渔业、乡镇企业、商贸金融等三大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01年第一产业产值7099万元,第二产业产值88969万元,第三产业产值90259万元。农民经济总收入180328元。

建国前,水稻年亩产只有150公斤,1953年达到254公斤,1956年为306公斤。1958~1972年,黄埔人民公社水稻生产停滞不前,停留在建国初期水平。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水稻面积虽然因征地逐年减少,但单造产量却逐年提高,1990年单造每亩产350公斤,1998年亩产达400公斤。

改革开放后,由20世纪60年代的266.67公顷左右,发展到1988年的684.63公顷,水果总产量8417吨。1991年,水果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但总产量却高于1988年,达11116.6吨。此后,因建设用地增加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1年种植面积为411.6公顷,水果总产量1670吨。改革开放后,蔬菜种植面积从六70年代的66.67多公顷扩大到80年代的266.67多公顷,面积增加近4倍,总产量达19588吨。由于征地等原因,1990年后,蔬菜种植面积只保持200公顷左右。2001年,蔬菜种植面积为190公顷,总产量是17162吨。

该街道渔业捕捞是以九沙村为主,大吉沙、双沙、文冲也有少数渔民。捕捞水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水域和珠江口近海。20世纪80年代后,向北部湾、西沙、南沙渔场发展。建国初期,九沙渔民参加土改,部分渔民在茅岗分到田地,弃渔就农。1955年,九沙围渔民成立鱼珠渔业社。1958年,渔业社并入珠江高级渔业社。20世纪60年代,划给黄埔人民公社管理,实行“三包一奖”,渔业生产大队有机动船,1979年6艘,1982年增加到73艘、1986年全部渔船实现机动化。1991年机动船达93艘吨位共566吨,总装机容量2260千瓦。之后,产业结构有所调整,2001年,有机动船73艘,总吨位404吨,总装机容量1713千瓦。1977年,产量为139.75吨,产值12万元;1990年,产量为305吨,产值97万元;2001年,产量322吨,产值225万元。

建国前,大沙地区各村共有鱼塘33.33多公顷,以养鳙鱼、鳊鱼、鲩鱼为主,年亩产250~400公斤。建国初期,平均年亩产450~500公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贯彻“以粮为纲”,全镇鱼塘29.4公顷,比建国前减少6.67公顷。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全镇鱼塘面积由1979年的43.27公顷发展到1985年的60.4公顷,年产量258吨。1988年后,随着乡镇企业和国家建设用地增多,部分渔塘被征用,1990年鱼塘面积为52公顷,年产量236吨;2001年,鱼塘面积为34.73公顷,年产量262吨。

农业合作化后,大沙地区畜牧业出现集体猪场和奶牛场。公社办的奶牛场,有奶牛142头,场址在大田山。1958年在大田山办起集体养猪场,隶属黄埔人民公社农场。1961年,由于粮食缺乏,养猪场下放到生产队办。1971年,饲养量为15562头,存栏量8150头。1990年,生猪存栏量4204头,出栏量5930头;2001年,存栏量16349头,出栏量22179头。此后,生猪饲养全部由专业户生产经营。

在珠江河畔、河涌交错的茅岗、下沙、双沙等村养鹅鸭相当普遍。建国前,茅岗村石岗有养鸭达万只的个别农户。人民公社化时,群养鹅鸭发展很快,属生产大队或生产队经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沙地区有近百户养群鸭数千只的专业户;80年代后期,养鸡业悄然兴起。2001年,养群鸡数千及超万只的专业户有100多户,“三鸟”年出栏量为1764540只,比1990年增长2.68倍。

截至2001年第一产业产值7099万元。其中种植业3010万元,占比重42.4%;畜牧业3706万元,占比重52.2%;水产业383万元,占比重5.04%。

建国后,20世纪50~60年代,大沙地区以农业为主,工企业极少。1973年,黄埔区第三次建区后,黄埔人民公社(后来改为大沙镇)开始筹办一些社队企业。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后,大沙街道的乡镇工企业发展更加迅猛,从建标准厂房、工业楼、工业村到建工业区,90年代初期、中期先后建成。其中大沙工业村占地5.2万平方米,首期投资1750万元,建成厂房2.6万平方米;大沙街道工业区占地5万平方米,建厂房近1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姬堂工业区(镇、姬堂村、横沙村合办)占地31.2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双沙工业区(该镇与双沙村合办)占地46.6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亿元;骏鸿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土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10020万元;该镇政府大楼及二号楼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投资3500万元。

截至2001年,全街道有企业48家,从业人数5761人,固定资产原值47182万元,工业总产值68092万元,工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15倍,比1978年增长37倍。

建国后,大沙地区历史上的一些圩市由于交通或居民聚居点的变化和新的商业网点的形成而逐渐被取代。1953年后的30多年间,供销社在农村商业中起主渠道作用。改革开放后,国营、合作和个体商业蓬勃发展,大沙地区各式楼宇商厦拔地而起,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具规模的大商家进驻大沙商业区,超市、购物中心、连锁店等,逐渐取代小商铺,成为大沙商业中的主角。大沙地区已经成为全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商业街遍布大沙地区,除大沙地东、西路商业街,港湾路商业街,石化路商业街,海员路商业街,蟹山路商业街,港前路商业街外,1995年后又出现丰乐路、荔景路、公园西路、开元路和广深路(107国道,后改为黄埔东路)大沙地段两侧的商贸走廊。2001年,商业街、各类商铺遍布大沙城乡。

大沙街道还发展运输仓储业、建筑房地产业和餐饮服务业等。20世纪60年代,全镇只有4部载重3~4吨的旧式解放牌货车;到90年代,发展到近900台运输车辆,发展载重4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车辆。海上运输也不断发展,有仓库、码头、运输船、海上加油站,全镇有吊机12台、50吨以上运输船12艘。陆路运输除汽车外,还有铁路货物转运场。

截至2001年第三产业产值90506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业21161万元,建筑业20877万元,商业45958万元,服务业2510万元。

国道 、省道有:107国道(北京——深圳)黄埔大沙段、中山大道东黄埔大沙段、广深公路(107国道,后黄埔段改为黄埔东路)原称广(州)虎(门)公路,黄埔横沙至新塘紫泥段、广园快速路黄埔大沙段。

公共交通:1978年前,大沙地区只有一条黄埔线公共汽车通往广州市区(即后来的50路车),另有广州——南岗和车陂——南岗2条公交专线,其它路过车也很少,交通很不方便。改革开放后,道路建设加快,车次增加,交通开始顺畅。1990年,除50路线外,还有240路线、210路线、43路线、227路线、292路线、517路线,还有各种营运的中巴和新塘、东莞、深圳等地过往车辆都可经过大沙地区。2001年后,除上述各路车外,又增加298、242、240、503、513、506、560、561、882、883、570、507、505等多路公共汽车。较偏僻的姬堂村、茅岗村、华坑村也开通公交车。

大沙街道的水上交通得天独厚,极为便利。华南第一大港——黄埔港(后称广州港)座落其中,2001年,黄埔港可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国内航线,可达东江、西江、北江沿岸和沿海各城市,黄埔客运码头坐飞翔船可直达港澳。在大沙街道10多公里长的珠江岸线上,有区属联围码头,主要向港澳运送鲜活畜牧产品。镇属白沙、九沙、文冲等码头则是用作物资运输和渔港。1983年,建成的鱼珠轮渡码头,可渡人,也可渡车,方便珠江两岸的人员和车辆来往。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大沙地区的桥梁大多是木桥或条石桥。20世纪六70年代,区、镇辖的地方公路上才陆续建设一些钢筋混凝土桥梁,计有横冲桥、红岗桥等。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地区经济和城镇建设发展,陆续修建莲溪桥、茅岗桥、中山大道高架桥、黄埔东路1#2#3#桥和大沙地东路乌涌河桥等。镇村结合水利建设,完成多处桥闸和机耕桥工程,姬堂村1992年完成乌涌河左支流两桥两闸的拆建工程。茅岗村在镇政府资金支持下,完成坑头涌顶岗桥的建设。另外,在中山大道的港湾路口、珠江村口,广深公路(后改为黄埔东路)的骏鸿花园住宅小区边、双岗村口先后修建人行天桥4座,实现干道上人车分流,保障交通顺畅安全。

截至2001年大沙街道域内市、区属中学有两所:广州市第86中学位于大沙西5号;广州市第123中学位于蟹山路46号。

厂企中学六所:港湾中学、石化中学、文船中学、鱼木中学、广冶学校、同仁学校。

大沙街道共有小学及小学教学点15个。

20世纪90年代,老人院和老人活动中心也在大沙街道普遍建立。1993年,大沙街道投资30万元,建设1座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内设阅览室、健身室、棋艺室等。

1992年初,大沙街道曲艺人员以一出自编的《浪子回头》曲目代表黄埔区赴花县演出,参加广州电视台拍摄的“春满田间”文艺晚会。2001年,该街道有新艺曲艺社,各村则有粤剧团或乐社等文艺团体。

2001年,大沙有区属医院两所和职工医院三所。共有房屋建筑面积83209平方米,在职职工1218人名,核定床位1020张,实际开放床位851张,医院设置有医教科、护理部、设备科、门诊办、预防保健科、急诊科、心血管呼吸内科、神经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创伤外科、脊椎手术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手术麻醉科、皮肤科、中医科、中医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影象中心、检验中心、药剂科、功能科、输血科、高压氧室、病理科、供应科等。 2001年,大沙有5个卫生站,覆盖面100%,集体办站率100%,并全部达到甲级标准。卫生站有医务人员19人,其中达到乡医水平的14人。

东海鱼珠

“东海鱼珠”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指地处黄埔鱼珠地域珠江东面宽广河段,当年,有一块突起的礁石,浮沉波际,被珠江河水冲蚀后的红色砂岩层所残留的江心石,形如鱼珠,埋于河床,随着珠江水的涨落,石身时隐时现,故名鱼珠石。当时,鱼珠石是四面被水围绕,石块长期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北岸横跨着一座形似鲤鱼张嘴的山峦,衔珠江,吞鱼珠,故曰“鱼珠”。据番禺县志卷一,与地略一载:“鱼珠石在相对冈南,四面皆水,中有卷石圆如珠,北有一山,如鱼张口向珠,因名焉。由于当中流,故建炮台其上(即鱼珠炮台),今则已和北岸联合,成为黄埔港陆地。鱼珠石亦埋于地中,成为陈迹。”

黄埔云樯

1986年,黄埔云樯被评定为新羊城八景之一。指从黄埔老港到黄埔新

港连绵数公里的珠江两岸现代化港口码头的壮丽景观。

蟹山公园

蟹山公园原名黄埔公园,座落在大沙镇西南面、下沙村珠江自然村侧的山岗上,山形如蟹,故名蟹山。清代道光年间建有炮台,称蟹山炮台。炮台东侧原建有“忠灵塔”石碑1座,碑高8米,宽2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拆毁。山顶建有八角亭1座,山北树木成林,南面山脚下原有大娘庙1座,于1939年被日军拆毁。庙前有棵秋枫,树龄约有200年。这棵秋枫树,当地人称它为“大娘树”,因村民信仰大娘菩萨,而树又生长在大娘庙前,故名为大娘树。

狮山

位于珠江村北侧,与蟹山相对,有1座小山岗形如雄狮,故名狮山。山上筑有炮台,建于清代鸦片战争时期,作为海防第三防线而筑。南麓是炮台、堡垒,北面的堡垒是用来办公和作休息之用,建筑坚固。有个“狮腰台”,是光绪十一年筑造。

瓦壶岗登亭夜观

珠江村西北角有一山岗,名叫瓦壶岗,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对面,因满山松树,又名大松岗。岗顶有电视转播站,并建有1座三层六角彩亭,增添瓦壶岗景色。2000年6月,建设成为瓦壶岗公园,建有登山道路,植树绿化,改造林相等。

庙宇

建国前,大沙地区各村,多有庙宇。几乎村村都建有洪圣王庙,文冲、下沙、双沙等村,村民们较多信奉洪圣王,都有建庙供奉。其它庙宇有:双岗村、华坑村的华光庙,姬堂各自然村建有观音庙、龙头庙、北帝庙、南北庙,茅岗有天后宫、紫霞宫、金花庙,横沙村有雷峰堂庙,珠江村有大娘庙等。当时民间信奉神灵,经常到庙参拜,各庙香火颇盛。建国后,破除迷信,观念更新,拜菩萨之举渐渐消减,大多庙宇已拆毁,不复存在。华坑自然村的华光庙于1931年拆毁;双沙村沙浦自然村建于清朝的上元宫,于1958年拆毁。也有少数保存下来,如清朝所建的双岗村华光庙,坐落在村内大公祠旁边。

门楼、牌坊

建国前,大沙地区各村习惯在村头村尾(或村东村西)建更楼、门楼。更楼为以前更夫巡夜防卫盗贼而设,门楼多是安置一位门官和土地神,作为庇佑村中百姓出入平安。建国后,肃匪反霸,治安良好,随着建设的发展需要,乡村街道的拓展和改造,各村不同程度地把更楼、门楼拆掉。改革开放后,各村的文明建设,把村容村貌美化起来,随之出现许多新门楼、新牌坊。如沙浦、双岗、文冲东西坊、文园、横沙、珠江等各村的村头、村尾(村东、村西)都新建牌坊,冠以本村村名的横匾,造型宏伟、美观,都用彩釉锦砖、红色或黄色琉璃瓦建造,横额上贴以瓷片彩画并有村名及坊名题字等,庄严美观。横沙村东面牌坊,横额石刻“横沙”,牌坊两旁石柱石刻楹联为:横路辟通衢大地宏开新貌,沙乡腾巨变琼楼装点好家园。村西牌坊同样冠以石刻横额“横沙”二字,石柱所刻楹联为:雍雍桑梓千秋迎日月,睦睦吾民万世念家山。珠江村也有石牌坊,横额上“珠江”二字,刚劲有力,两侧楹联为:珠水新图连蟹石,江城瑞气绕狮山。至于文冲东、西坊及文园的牌坊上则刻“文冲、西坊、文园”字样,双沙村的牌坊上的“双岗”、“沙浦”等字样。

鱼珠炮台

鱼珠炮台坐落在大沙镇鱼山(山岗状如一条鱼而得名),现在港前路港务监督站的后山上。据旧《番禺县续志卷二·舆地志》36~37页载:“炮台:鱼珠炮台在珠江北支北岸,光绪十一年新建,凡三所计七座置洋炮七尊。勇营:光绪十年办防鱼珠炮台驻部兵邓安邦粤军四营停后裁撤驻总兵邓安邦旧部勇丁一营。”鱼珠炮台成为当时防御外敌的珠江第三防线。现在鱼珠炮台已毁,只留一些炮台位的痕迹。

蟹山炮台

蟹山炮台位于大沙镇港前路蟹山公园上,建于光绪年间。当时炮台后有弹药库4间,与鱼珠炮台、狮山炮台同为防御外敌的珠江第三防线之军事设施。蟹山炮台上放置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在建国后1958年撤走(存放在广州市博物馆内),现只留炮位遗迹。炮台旧址、炮眼、坑道等仍清晰可见。

周边派出所

大沙派出所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镇东路1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镇东路1号

周边政府机关

冯村村委会 地址:大沙地东229号
营业时间:08:30-11:30;13:30-17:30
大沙地东229号

周边园区

大沙工业区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丰乐北路1741号
广州市黄埔区丰乐北路1741号

周边商圈

大沙/大沙地 地址:黄埔区

大沙东 地址:黄埔区

周边乡镇

养马街道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