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松村
茶松村 茶松村概况 茶松村建房 茶松村饮食 茶松村服饰 茶松村宗教信仰
茶松村貌当地风土民情淳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气候宜人,旅游业发达。其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茶松村茶松村人住宅多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多建两栋的“上三下三”平房,上下栋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边建有走廊,把上下两栋连接起来,成为房屋的主体。主体的两旁,接建两杠对称的横屋,形成一座房子的整体。清末民初,有钱人为了防盗保家,建房时在横屋内升起两至三层的楼阁。建国后,小家庭不断出现,房屋形式多改为单栋没有横屋的小型平房,70年代末开始,县城有些单位和个人建起一至三层的楼房,每层三房一厅或四房一厅,并有厨房、卫生间。80年代起,县城新建的房舍,多数是钢筋水泥结构的两至四层的楼房。各地也陆续出现多层楼房。当地人...
详情茶松村貌
当地风土民情淳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气候宜人,旅游业发达。其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
茶松村
茶松村人住宅多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多建两栋的“上三下三”平房,上下栋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边建有走廊,把上下两栋连接起来,成为房屋的主体。主体的两旁,接建两杠对称的横屋,形成一座房子的整体。清末民初,有钱人为了防盗保家,建房时在横屋内升起两至三层的楼阁。建国后,小家庭不断出现,房屋形式多改为单栋没有横屋的小型平房,70年代末开始,县城有些单位和个人建起一至三层的楼房,每层三房一厅或四房一厅,并有厨房、卫生间。80年代起,县城新建的房舍,多数是钢筋水泥结构的两至四层的楼房。各地也陆续出现多层楼房。
当地人主食为大米,辅以甘薯、小麦和其它杂粮。因山多林密,初期人少地多,尔后外茶松村外客民陆续迁来定居,多因水土不服,面黄肌瘦。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陈荣祖教民食用熟米,去湿除寒。此后,当地多数农户食用熟米,日吃三餐干饭,部分两干一稀。民国后吃熟米的农户逐步减少。80年代起,吃熟米的人家不多了,吃杂粮的农户也少了,县城多数人家早上吃面包、稀饭等小食品。一日三餐的佐食品,多以蔬菜为主。蔬菜品种繁多,有萝卜、青菜、白菜、大蒜、苦瓜、豆角等几十种,还有豆类复制、蔬菜晒干和腌制品等。肉食以猪肉为主,牛肉、鸡鸭次之。鱼肉,因其是山区,一些沿江地区的人多吃,其它地区的人少吃。但当地县人都普遍喜欢食咸鱼,一般常餐都有。建国前,人民生活艰苦,食肉不易。建国后,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食肉量大增。
明、清时期,男女都穿大襟衫,肥腰裤(俗称便裤)。女衫比男衫长(过膝),袖口和襟边镶上另一颜色的布料。老人多穿长衫,有地位的人穿马褂,有功名的人穿蟒袍。民国初年,男人多改穿对襟衫。五四运动后,女人穿的大襟衫开始减短,学校女生开始穿短衫短裙。北伐时期,公务员、教师多穿中山装。民国20年(1931年)起,规定初中生和小学生全部穿童子军装,高中生穿军装。建国初,列宁装风行一时,女人开始穿对襟衫和西装裤。稍后,干部装、青年装、学生装,相继盛行,长衫、大襟衫几乎绝迹。80年代开始,服装款式繁多,夏天男穿恤衫、西装裤,女穿机制短袖衫和西装裤或短裙,冬天流行穿西装。
明、清时期,冬衣多是土机织的土布、粗布,夏衣多是苎麻织的夏布。民国初年,机织布由兴宁输入紫金县,开始有人用西街乌、西街蓝、竹桥白、软蓝等做衣料。五四运动以后,国产的各种夹纱、斜布、竹纱、府绸、葛布等成为县人的主要衣料,香园纱、杂绒也为有钱人所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阴丹士林布风靡全县,士林蓝、士林乌、纯蓝布为当时人们唯一的衣料。建国后,普遍用士林蓝、白竹纱、白府绸、华达呢、线卡等做衣料,女人和小孩开始用花布做衫。70年代,晴纶、的确凉、的确卡成为人们喜穿乐用的衣料。80年代,做西装和大衣多采用毛呢。
宗教信仰
当地大多数人信奉佛教,善男信女,逢年过节都前往佛寺庵堂进香,祈求菩萨保佑。
解放后,所有的僧人蓄发还俗,参加土改分田,另谋职业。寺庙庵堂的神像被废,房舍有的因年久失修坍塌,有的被拆除、改建成其它建筑物,现仅剩广成庵、紫金庵等几座破庙。
本县还有有耶稣基督教的崇贞会和安息日会两个教派
周边居民委员会
茶松村委会
地址: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
周边村庄
西三角泡
地址:河源市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