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洞村

彰洞村 彰洞村简介 彰洞村延伸阅读


广东省彰洞村是一处狭长的山间盆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明万历年间,黄姓谨公从铁潭村迁徙到这里落居,至今已发展到2000余人口。在对彰洞村的普查中,在和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发现了现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已登记的就有12处,其中有儒林第、高安楼、司马第、恒兴楼、永兴楼、元丰楼、丰元楼、河背老屋、燕翼堂、四角楼等。彰洞村地处位置:广东省。现在,居住在彰洞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同一家族。这些围屋多以方围为主,府第式结构,三进二横布局,石灰夯筑墙体,高墙合围,一般二至三层,防御性能极强,墙上对外都设有圆形或葫芦形枪眼,二楼墙内还专门设置了走马楼,可以环绕内墙畅通无阻。屋内生活设备齐全,有水井、厨房、仓库,有些甚至连牛栏也建在了屋内。而且屋内装饰精美,正厅中一般都装饰有石雕、木雕与彩绘,反映出客家的文化艺术。在这些古建筑中,尤以高...

详情

彰洞村地名网_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资料简介
  彰洞村是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合水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416241092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1624。彰洞村与街道、合水村、金坑村、丰岭村、丰洋村、大罗村、兴径村、中和村、西坑村、三联村、政和村、珊坪村相邻。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介绍

广东省彰洞村是一处狭长的山间盆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明万历年间,黄姓谨公从铁潭村迁徙到这里落居,至今已发展到2000余人口。在对彰洞村的普查中,在和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发现了现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已登记的就有12处,其中有儒林第、高安楼、司马第、恒兴楼、永兴楼、元丰楼、丰元楼、河背老屋、燕翼堂、四角楼等。

彰洞村地处位置:广东省。

现在,居住在彰洞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同一家族。

这些围屋多以方围为主,府第式结构,三进二横布局,石灰夯筑墙体,高墙合围,一般二至三层,防御性能极强,墙上对外都设有圆形或葫芦形枪眼,二楼墙内还专门设置了走马楼,可以环绕内墙畅通无阻。屋内生活设备齐全,有水井、厨房、仓库,有些甚至连牛栏也建在了屋内。而且屋内装饰精美,正厅中一般都装饰有石雕、木雕与彩绘,反映出客家的文化艺术。在这些古建筑中,尤以高安楼最为杰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方围屋型,占地1100平方米。

村口:古桥古塔,古风盎然

彰洞村位于和平县南端,正好在忠定公路旁边,四周有苍翠的青山环绕,一条小河由北向南从村中蜿蜒流过。

彰洞村的村口,有一座古石桥。桥下有小河,河上巨石参差,河水流至巨石处,跌宕有声。在两侧两株树龄约有300岁的细叶榕阔大树冠的遮蔽下,古桥浓荫匝地,人站在桥上,凉风习习,暑汗全消。古桥的桥身仍旧是旧时的,但桥面已被改造成更加方便车辆出入的水泥桥面。这座桥是村里的水口桥,建造于清嘉庆年间,曾公布为和平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斜对面有一座风水塔,村民称之为“水口塔”,高三层,塔顶黑色,实心门红色。据介绍,此塔所建年代与水口桥接近。

高安楼:崇文尚武,体现“和谐”

村口离村子有一小段距离。村里有新楼、古屋,丘陵起伏,绿浪翻腾,山色明净。

高安楼是村里保存较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这是由黄蔚楠于清乾隆年间创建的,建后不久就被流寇烧毁,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重修的新房比原貌要高大,也更加华丽。

高安楼是方围屋型,占地1100平方米,为三进三横式布局,石灰夯筑,四角建有碉楼,主体建筑坐东朝西。据说,因为堪舆的关系,大门取向北方,凹肚式门楼,青石门框,青石檐柱,檐柱是原址用的,只有两层高,重建时改为三层,因此在原柱上边接了木柱,大门更高了,而这高高的柱子,便呈青乌二色,令人看到便想起当年,颇能引发历史沧桑感。大门上镶嵌着青石匾额,上面浮刻着“儒林第”三字。门前立有两对桅杆甲,上刻“候选直隶州分州黄蔚楠率男贡生宝辉同竖,皇清道光二十七年冬月吉旦立”。高安楼大门门上建有三层仿楼阁式砖砌牌坊,特色鲜明。

高安楼西门有一口圆形水井,井栏用青石砌成,当中杂有一块红砂岩。黄氏族人说,如果全用青石砌井栏,那只是有利于本屋(族)人,夹上一块红砂岩,就连其他屋(族)人也能同样得到发达。黄育文介绍,这在别地也是少见的,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和谐”思想。

高安楼内到处可见以前遗留的古代使用的器物,如石炉、石柱、石柱础。屋内最令人瞩目的是,居然还有重数百斤的练功石。这样的练功石在同村的司马第也有一个,可以想见,那时彰洞村人不但崇文而且尚武。

黄氏族人说,高安楼内有49间房子,10个天井。高安楼的巷道较一般的古屋大,通风,光线好。据说,先人修此屋时在风水学上考虑到“聚宝”关系,“没这么大,吃不下,小了吃下了都会吐出”,于是修宽了巷道。

现在,高安楼基本上是首层住人,二、三层都不住人了,木楼梯长年不用,用个拱形木门锁着,木门下部有小门,可容猫狗出入。

“以前住在高安楼的人多,有10多户,现在只有3户人居住了。”74岁的村民黄炳良说,“从这个大屋里出去的人,多在文教战线工作。”

司马第:建筑风格朴素

左边是低矮的杂草,右边是一人高的茅草,一道斜斜的石径在其间蜿蜒而上,尽头便是司马第。司马第门前依然有着桅杆甲,显示着司马第主人是有头面的读书人。

屋里居住的村民亦姓黄。据介绍,此屋始建人是黄鸿图公,距今约有120年,已经过了6代人。司马第建筑风格较朴素,大门不高,门上砌有匾额,上书“司马第”,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忠”字,这是上个世纪那个“火红的年代”留下来的历史痕迹。

司马第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四个阁楼各有4层,每一层的窗子都不同,一楼的窗子大而方,二楼窗子外方内圆,三楼窗子小而方。

司马第里居住的,仍是黄鸿图公的后人。据说,黄鸿图公很有钱,生有两个儿子。到了鸿图公的孙子辈长大成人时,鸿图公及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想他们到外面浪迹江湖,那时鸦片盛行,他们就给孙辈囤了鸦片,让他们在家里“抽大烟”。直抽得他们身体变差,钱财花光。到了斗地主分田地时,这第三代的鸿图公后人已经完全没有钱财可分,成了“贫下中农”,于是房子就没有被分出去,仍旧是黄氏后人居住。

河背老屋还有五六户人家居住,但已有一定程度的破损。河背老屋的中厅有块匾,模糊可辨上面写着“树德堂”三字。屋里一些破旧的旧式家具、农具随处堆着。

村民期待旅游开发

村里还有不少古建筑,如恒兴楼、永兴楼、元丰楼、丰元楼、河背老屋、燕翼堂、四角楼等,其中元丰楼等毁坏较为严重。

本月12日,市委书记陈建华率队到彰洞村调研,要求立即对年久失修的儒林第等古民居实施抢救性保护工作,对彰洞村的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业。对于这一消息,彰洞村民都很期待。他们希望能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改善生活条件。

黄育文说,目前,他们正对彰洞村古村落进行详细调查,做好登记,并先行保护,准备今年直接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他认为,彰洞村古建筑群的发现,是继林寨兴井古村落的又一重大发现,既为该县的客家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该县的旅游事业提供了又一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

据和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黄育文介绍,该县文物普查队近日在合水镇彰洞村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该村现存有近10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其中,建筑年代最久远的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据黄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黄姓谨公从中原南下迁徙到彰洞村落居,全村至今已发展到2000余人,现在居住在彰洞村中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同一家族。该村古建筑中明朝时期的建筑多已破坏严重,而清朝与民国时期所建的围龙屋则多数保存完好,且仍为村民正常使用。

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获悉和平县合水镇发现古建筑群后,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当天专程率队到合水镇彰洞村调研,并就彰洞村的保护开发提出了要求。陈建华说,和平县政府要及时对彰洞村年久失修的儒林第等古民居实施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对彰洞村的古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业。

河源市文广新局局长蒋武生说,目前,该市正在对彰洞村古村落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并先行保护,准备今年直接将其申报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蒋武生认为,彰洞村古建筑群的发现,是继和平县林寨兴井古村落的又一重大发现,既为河源市的客家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和平县的旅游事业提供了又一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

周边

瞵皋洞村盒彰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周边公司企业

彰洞龙船果场 地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工业园

周边村庄

彰洞村 地址:河源市和平县

谢洞村 地址:河源市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