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卡镇
瓦卡镇 子庚乡 瓦卡镇名称来由及历史 瓦卡镇行政区划 瓦卡镇人口、民族与语言 瓦卡镇政府驻地 瓦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学羌之乡 瓦卡镇自然资源及风景名胜 瓦卡镇社会经济状况 瓦卡镇特色产品 瓦卡镇《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里的瓦卡 瓦卡镇灾后重建 瓦卡镇发展规划 瓦卡镇所获荣誉
瓦卡镇,是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最南端,距县城67公里,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德钦县奔子栏镇山水相连,214国道( 滇藏公路)岗曲河大桥至金沙江大桥段位于瓦卡镇境内,并通过贺龙桥、金沙湾大桥与贯穿瓦卡全境的215国道互联,1.5小时可抵达云南香格里拉机场。瓦卡镇幅员面积194.16平方千米。海拔自1990米的金沙江江面直达5559米的仙嘎忠神山,落差高达3569米,垂直立体性气候特征显著。瓦卡镇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和中国西南干旱中心,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降雨稀少,年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308mm。全镇耕地面积1591.96亩,退耕还林面积3400亩,共有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计1963人(2017)。瓦卡镇山环水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天然组成部分,是大香格里拉国际旅...
详情瓦卡镇,是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最南端,距县城67公里,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德钦县奔子栏镇山水相连,214国道( 滇藏公路)岗曲河大桥至金沙江大桥段位于瓦卡镇境内,并通过贺龙桥、金沙湾大桥与贯穿瓦卡全境的215国道互联,1.5小时可抵达云南香格里拉机场。
瓦卡镇幅员面积194.16平方千米。海拔自1990米的金沙江江面直达5559米的仙嘎忠神山,落差高达3569米,垂直立体性气候特征显著。
瓦卡镇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带和中国西南干旱中心,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降雨稀少,年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308mm。全镇耕地面积1591.96亩,退耕还林面积3400亩,共有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计1963人(2017)。
瓦卡镇山环水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天然组成部分,是大香格里拉国际旅游环线的重要交通节点,是甘孜州全域旅游战略的南部桥头堡。
瓦卡镇位于横断山区腹心地带,地处国家划定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下拥省级自然保护区和 太阳谷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 金沙江第一弯等自然景观。
瓦卡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5个中国传统村落,滇藏茶马古道在四川境内的唯一一段,是1936年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从云南进入西康省的第一站。以国家级非遗——得荣 学羌,省级非遗——藏族民间车模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使瓦卡镇成为名符其实的康巴藏族文化艺术之乡。
瓦卡,藏语意为“渡口”,为滇藏茶马古道出滇进川入藏的重要渡口。
据清宣统三年(1911年) 刘赞廷编《得荣县志》载,今瓦卡境内属南路保正王仁清管辖,“第六村长高礼焜管阿列贡村二十四户,第七村长万礼熿管吉格顶村六十三户,第八村长钟礼焕管鲁公村三户”。1958年置子庚乡,1973年改子庚公社(东风公社),1984年复子庚乡。2013年11月更名为瓦卡镇。
所属得荣县,藏语意为“峡谷地带农区”。东汉为白狼羌地。唐属吐蕃。元属朵思甘慰司都元帅府辖。明属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清雍正七年(1729),属巴塘宣慰司。宣统三年(1911),置得荣委员,民国2年(1913),置得荣县。民国14年(1925)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辖3区、9乡。2013年8月,得荣县辖2镇10乡。县治松麦镇。
瓦卡镇辖瓦卡村、八子斯热村、子庚村、吴拥共村、阿称村、子实村、曲岗顶村、阿洛贡村8个行政村和瓦卡居民委员会。
全镇有自然村16个,分别为:瓦卡村、八子斯热村(八子卡、斯冉贡、甲学卡)、子庚村、吴拥共村(吴拥共、木猜)、阿称村(阿称、土改、然夯)、子实村(子实、岗学)、曲岗顶村(曲岗顶、曲子)、阿洛贡村(阿洛贡、甲学)。
截至2017年底,瓦卡镇人口1963人,其中藏族占99%以上。
瓦卡镇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语康方言南路土语。 与云南德钦、香格里拉,四川巴塘、理塘、乡城、稻城以及西藏芒康等地同属康巴方言南路土语群。其语言结构与其他康方言基本相同,但用词遣句和发音有别于其他类似的康方言,在保留相当一部分古词汇的同时,普遍存在汉语借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和汉语教育的普及,瓦卡镇居民汉语掌握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瓦卡镇政府驻地瓦卡村,平均海拔约2050米,是得荣全县海拔最低的村庄。
瓦卡村位于香格里拉、梅里雪山、稻城亚丁三大景区的地理中心,与茶马古道重镇奔子栏镇隔金沙江相望,位于金沙江河谷冲积台地上,地势平坦,历史上是滇藏茶马古道由云南进入西藏的重要渡口,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渡”。
瓦卡坝区因为缺水,一直无人居住。1970年代,逐渐有农户搬迁到坝区生活。1984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开始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成为四川省民族地区第一个生态移民开发示范区。经过30年的开发,现有居民1200余人,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中的一片绿洲,是得荣县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已被列为县级副中心城镇。
2014年,瓦卡镇被授予甘孜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村”。金沙湾跨江大桥已经将川滇两省的瓦卡镇与奔子栏镇相连,214国道、215国道互联互通,交通便利。瓦卡村商业、住宿、餐饮初具规模,拥有达旺商务酒店、革新商务酒店和雪域商务酒店等数家装修精美、设施齐全的酒店,一大批藏族风格浓郁的民居接待户正在新建。镇内十余家藏族风味、川味餐馆可以提供各式美味,由藏鸡、藏猪、牦牛肉、江鱼、树椒等当地特产制成的土锅酥油炖鸡、江鱼、藏式火锅、树椒炒牛肉等特色菜值得品尝,还可以进入农户家中品尝酥油茶、石板锅魁、苦荞饼、乳猪肉、蜂糖熬酥油等民族风味。
瓦卡镇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久负盛名的康巴藏族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得荣学羌、藏族车模技艺、藏棋、九步锅庄、川西藏族山歌、康巴藏族服饰、羊毛纺织、酿酒、碉房建筑技艺等民间歌舞和传统技艺保持着活态传承,使瓦卡镇成为藏族民间艺术的宝库。
2014年11月5日,四川省文化厅正式命名206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得荣县作为“情舞之乡”榜上有名,得荣情舞,即得荣学羌,作为这一民间歌舞艺术的唯一流传地,瓦卡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情舞之乡”。
2018年7月,历经两个个多月的评审命名工作,经过项目所在地县级或乡镇申报、市(州)文化部门推荐、省专家组评审、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及公示等程序后,瓦卡镇被四川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为2018-2020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情舞·学羌之乡”。
2019年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命名175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瓦卡镇以“学羌”之乡光荣入选。
经过不断的累积、演变和发展,瓦卡镇全力打造情舞学羌文化品牌,成为甘孜州“情文化”——“北有康定情歌,中有理塘情诗,南有得荣情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康定市的康定情歌、中部理塘县的仓央嘉措情诗和南部得荣县的学羌情舞,共同形成甘孜州的特色文化品牌,逐步成为四川省对外宣传的一条文化品牌风景线。
截至2013年8月,瓦卡镇拥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荣学羌,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民间车模技艺、锅庄。同时,瓦卡也是得荣县被命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西藏族山歌的主要分布地区。
除此之外,多项由不同藏族地区申报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在瓦卡镇也有流传,自古以来就是瓦卡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历年、藏族山歌(川西藏族山歌)、藏文书法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历年、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制作工艺、藏棋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步锅庄、藏族传统竹编、民间接骨术、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民间藏酒酿造技艺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接骨技艺、民间编织技艺、民间藏酒藏琼酿制技艺等。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得荣县申报的“得荣学羌”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663 Ⅲ-66) ,瓦卡镇是得荣学羌的发源地和唯一流传地。
学羌,也称“情舞”,是瓦卡先民在结合藏族、纳西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学羌最早以锅庄的一种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对学羌歌舞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羌与锅庄在存在着相似性的同时,也保留着鲜明的独特性,因此最终成为与藏族锅庄、藏族弦子、藏戏等并列的享有独立编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了学羌独有的魅力。
根据瓦卡的民间传说,唐代文成公主(一说纳西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得荣大土司子庚阿吾为迎接公主驾到,特意召集当地民间艺人,创编能让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终产生了融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风格为一体的学羌歌舞。
得荣学羌是瓦卡镇藏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跳的舞蹈。年轻人相约在溪流岸边,或在山间林地,围起一堆篝火,歌舞联欢直到天明。多少人因情舞学羌而相知相识,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具一格,学羌的基本特征是:跳跃、踏步、舞袖为主,手从脚动,顺手顺脚,与其他藏区民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学羌舞蹈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其动作特点在于脚下的踏跺组合,多见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舞蹈中常见的进式踏点,下步有力,踏脚轻脆,当舞者俯身而变化踏点后,这一动作则显得柔韧、洒脱。
学羌曲式众多,歌词内容丰富,其旋律结尾处多以不稳定的角音为主,每段曲子旋律结束后,伴以舞者的踏点而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舞曲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羌具有民间性、娱乐性,更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作为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节点,学羌集中反映了生活在康巴南路河谷地带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及奇异的音乐风格,保存了得荣藏族古歌古舞的神韵,为得荣所独有,对得荣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2年12月,瓦卡镇民间学羌艺人格玛次仁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5月30日,单珍洛布、阿忠两位中年学羌民间艺人被得荣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得文旅广体[2014]5号文件)命名为得荣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镇各村组建有十余支学羌表演队伍,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非遗传承和保护队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13年6月,在青羊区援藏干部的支持下,14位来自瓦卡镇的民间艺人成功登上成都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节的舞台,并在各会场连演5场,雍容华美的服饰、古朴苍劲的舞步、高亢悠远的歌声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会后,以瓦卡镇学羌队为主要演员的得荣县代表团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瓦卡镇春节(藏历新年)情舞学羌民间文艺汇演从2008年起,已先后举办十届,各村组的的学羌队参与比赛,交流切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成为展示学羌原生地风貌的文化品牌。
2007年3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得荣县文化旅游局申报的藏族民间车模技艺成功入选(编号123 Ⅷ—23)。藏族民间车模技艺是藏族民间制作各类木制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瓦卡镇的车模技艺远近闻名。
车模技艺制作选料考究、工艺复杂。传统工艺所需材料多为海拔3000米以上的野生珍贵木材,如枫树(鹅掌木)、杜鹃木等。为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现多采购人工种植的高档木材进行加工。制作过程包括制坯、水煮、风干、造型、打磨、上漆、嵌金银等十余道工序。
瓦卡镇采用车模技艺制造的木制品花样繁多,包括佛爷碗、僧侣碗、俗人(男式、女式)碗、各式酒杯,以及极其珍贵罕见的则修(夜光碗)及款待贵宾用的金碗银碗、金杯银杯;此外还有巴冈(装糌粑器具)、巴鲁(装酥油器具)、茶桶、挤奶桶、汤匙、炒瓢、鼻烟盒、糖果盒、首饰盒、香盒、烟缸、佛珠等50余种,其中不乏传统民族手工艺术的精品,其工序繁杂、工艺独特、经久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产品远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日益成为游客钟爱的旅游纪念品。
子实村岗学自然村民间艺人格绒次仁2008年12月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多次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展会,接受康巴卫视等媒体的专访。2015年,子庚村车模工匠呷太扎西带领弟子们在瓦卡开办桃花民族工艺作坊,按照传统技艺进行木器加工,生产的车模木器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2016年8月,代表得荣县参加第九届康巴艺术节“圣洁甘孜”藏饰手工艺精品展,荣获艺术节组委会创意设计铜奖。
雍容华贵、藏金纳银、色彩斑斓,是瓦卡镇女性服饰的主要特点,锦缎团花缎面外套、华贵的大襟坎肩、白色的百褶裙、彩线盘头,这种风格独特的装束与云南奔子栏藏族服饰较为相似又有不同,仅仅分布在瓦卡镇各村落,总人口不足2千人,呈现出与其他藏区服饰不同的独特韵味。这种服饰不仅与环境、气候等外部条件有关,也与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承载着这片区域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2013年10月27日,在得荣县文化管理部门和瓦卡镇政府的支持下,瓦卡镇民间文化爱好者以2008年成立的瓦卡学羌队为基础成立得荣县瓦卡藏族文化协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513338314587721B),会员达60余人,瓦卡情舞学羌民间艺术团正式队员有30多人。
瓦卡藏族文化协会依托瓦卡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抢救、挖掘、整理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做好“情舞学羌”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协会设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村级活动室为固定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依托传习所做好“学羌表演队”的排练工作,培养了一支热爱并熟悉情舞学羌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爱好者。
情舞学羌传习作为传习所的日常工作,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格玛次仁及通尼玛阿布、子实阿忠、子实志玛等精通学羌的民间艺人为师资,利用农闲和春节前后,举办“学羌传习班”,招收村落中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青年参加,着力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瓦卡情舞学羌民间艺术团先后到得荣县各乡镇及云南省德钦县、香格里拉市等周边县市进行表演比赛,参加第五届、第六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得荣县第一届、第二届情舞节暨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参加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并荣获表演类优秀奖。先后登上了康巴卫视、甘孜电视台等舞台,并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及“印度、尼泊尔四川藏区行记者团” 等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报道。
瓦卡镇位于横断山脉北端中部的沙鲁里山系支脉,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瓦卡镇地处国家划定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限制性开发区,承担着生物多样性维护,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在已明确的保护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基因库的重要任务。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肩在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并流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包括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区。三江并流共同孕育了数千年的“江边文化”。 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3年7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瓦卡镇位于金沙江东岸,地处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红山片区和白茫-梅里雪山片区正中,是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组成部分,是一片被遗忘的世界遗产地。(示意图见右图)
金沙江第一弯位于瓦卡镇境内,以“雄、奇、险、峻”著称,是中国四十大景观之一。
从青藏高原奔涌而来的金沙江,在瓦卡镇瓦卡村与阿洛贡村之间,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酷似“Ω”的大拐弯。金沙江江水夏秋浑黄、冬春深绿,衬以连绵群山、蓝天白云为背景,景色雄浑壮阔。(“金沙江第一弯”又写作“ 金沙江第一湾”)
瓦卡镇拥有滇藏 茶马古道在四川境内的唯一一段,自红军桥至瓦卡渡口,全长约12公里,是从茶马古道重镇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前往德钦县升平镇从而进藏的必经之路。金沙江瓦卡江段,地势平缓流速缓慢,非常适宜摆渡过河,因此成为马帮驼队跨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素有“茶马古道第一渡”的美誉。
同时,瓦卡镇的崇山峻岭之上还隐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连接滇藏和川藏两条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马帮驼队从瓦卡渡口经阿洛贡、曲岗顶,途经松麦、茨巫最终抵达巴塘,与川藏茶马古道交汇。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中间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经瓦卡金沙江第一渡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在瓦卡与奔子栏之间,依然保存着古老的渡口和渡船,这就是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瓦卡渡口”。游客可以坐上小船,从宽阔的金沙江中横渡,几分钟即可从四川到达云南。
同时,在已经竣工的金沙湾大桥上,还可以欣赏到“神龟拜佛塔”的奇景。一座酷似神龟的巨石每年秋冬季节出现在金沙江中,头朝江边的一座佛塔,仿佛在虔诚的礼拜佛塔,惟妙惟肖,令人称奇。
2012年7月16日,位于瓦卡镇境内的红军桥(1936年)、贺龙桥(195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川府函〔2012〕149号),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18000多人马在 贺龙、 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率领下,于25日至29日兵分两路由丽江石鼓至巨甸一线抢渡金沙江,摆脱了10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随后,红军指战员以顽强的意志抗饥饿、斗寒冷,胜利翻过了哈巴雪山,抵达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城。
在经过短暂休整后,1936年5月5日,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军团离开中甸城,向得荣进发。7日,红二军团前卫部队到达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和得荣三县结合部的资纳腊山口时,遭地方武装的阻击,四师参谋长汤福林、五师参谋长高利国、连长肖学志和十几名战士牺牲。红军击溃阻击武装后,于8日全部进入得荣境内。
瓦卡镇是1936年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从云南进入西康藏族地区的第一站,经典红色电影《金沙江畔》的故事就取材于这里。瓦卡镇境内保存有红军桥、贺龙桥两处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至今日,在瓦卡镇各村依然流传着红军战士和贺龙元帅长征途中的故事。
截至2014年11月,瓦卡镇已拥有八子斯热村(2012年)、子庚村(2013年)、阿称村(2013年)、子实村(2013年)、阿洛贡村(2014年)5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命名的“ 中国传统村落”,是四川省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乡镇。
2014年7月16日,八子斯热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公布为“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2016年5月25日,阿称村、子庚村、子实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2016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2016年12月28日,阿洛贡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2016年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2013年7月29日,瓦卡镇八子斯热村、阿称村、瓦卡村、子庚村、子实村、曲岗顶村、阿洛贡村、吴拥共村等8个村落被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财政厅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全省仅120个村落获此殊荣。
8个传统村落散布于海拔2200-3100米的河谷坡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夯土藏式土碉房民居依山势有序排列,历史悠久的古碉矗立在村落四周,座座白塔错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同时,绚丽多彩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传统村落里依然呈现活态传承,反映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表达着这里民间情感、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堪称一座座活着的藏族文化博物馆。
瓦卡镇是 太阳谷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观资源集干热河谷、原始森林、高原湖泊、雪山于一体。得荣县海拔最低点1990米的金沙江与岗曲河交汇处,全县最高峰海拔5599米的仙嘎忠神山都位于瓦卡镇境内。
全镇呈现出突出的垂直立体性气候,由河谷向上依次形成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和高山寒带六个垂直立体气候带。风景区分布着类型众多的地质奇观、自然遗迹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每年春季,河谷麦浪翻金,山中桃花芳菲,山顶皑皑雪峰间杜鹃绚烂,一山四季,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瓦卡镇的传统民居建筑为康巴农区代表性夯土藏房——土碉房。土碉房依山势错落分布,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土碉房墙壁由泥土夯筑而成,一般为三层,每层间都架大梁,垫细圆木或木条,铺树叶、夯土掌,再钉地板。一般最底层为畜圈,第二层作厨房、客厅、卧室和储藏室,第三层设有经堂和煨桑台。
土碉房经济、坚固、实用,符合农区藏族生活习惯并兼具防御功能,经过富有藏族特色的彩绘装修,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建筑技术高超,气势雄伟壮观。
在瓦卡镇阿称村、吴拥共村、子庚村、八子斯热村、子实村、阿洛贡村等地,分布有土碉十余座,民间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时遗迹,据历史考证应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 - 1620年)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征讨吐蕃时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历经岁月沧桑,大部分土碉已经残缺,残存土碉最高的达到10米,均为夯土砌筑。土碉犹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藏族勇士,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上,守护着村庄的安宁。
得荣县是四川省最后一个、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份,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列出的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藏区县,是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000年以来,瓦卡镇坚持在统筹协调中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由传统农业向种植酿酒葡萄、树椒、西瓜、花生等特色农产品转变;全面优化牲畜品种,推进藏鸡、藏猪规范化养殖;引进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以公司租赁的形式在扎叶共发展酿酒葡萄50亩,产量达35吨;金太阳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云南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实行“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广酿酒葡萄种植,种植户在葡萄地中套种的独蒜、西瓜和花生亩收入也达到3500元以上。
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已基本实现水、电、广播电视、道路的村村通工程,完成了村级活动室和卫生室的建设;中心校和幼儿园正在新建中;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正在全面落实。
2018年9月28日,瓦卡镇正式被四川省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扩面增量名单(川小城镇办〔2018〕13号) 。这次扩面增量是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 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意见》(川委发〔2017〕22号),经自下而上推荐遴选确定的。入选的试点镇被视为全省吸引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将获得省级财政扶持、单列用地指标,并在相关工作人员编制上获得保障。根据“百镇建设行动”要求,试点镇需完善城镇规划、加强基础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产业支撑、优化人居和生态环境、强化小城镇建设管理。
2018年9月28日,瓦卡镇被四川省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城镇”(川小城镇办〔2018〕14号)。被列入的乡镇是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 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意见》(川委发〔2017〕22号)精神,按照四川省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评选工作的通知》(川小城镇办〔2018〕3号)要求,在各地推荐上报基础上,经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评审,并经现场复核最终认定的。
瓦卡镇属康巴南路藏区半农半牧、以农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青稞、荞麦、花生、豆类(雪山大豆、鸡眼豆)、蔬菜(得荣树椒、大蒜、独蒜等),经济林木有葡萄、梨、藏梨、核桃、苹果、李、花椒、柿子、石榴、藏橘、樱桃、枇杷等,畜牧养殖品种包括藏鸡、藏猪、蜜蜂、牦牛、犏牛、羊、马、驴、骡等,高山森林及牧场盛产松茸、贝母、知母、黄芪、雪莲花等名贵食材和药材。
得荣树椒也称“树海椒”,为多年生植物,因其历经十数年仍可结实,树形堪比小树而得名。据传最初随着藏传佛教从 印度引进,后经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长期栽培选育出的一种原始的地方 辣椒品种。椒果肉薄、辣味浓,可开胃健脾,维生素E、钙、硒维生素C、核黄素含量高,保健和医药价值很高,曾入藏药。2006年5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公告(2006年第61号),批准对“得荣树椒”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瓦卡镇河谷各村落广泛种植树椒,尤以瓦卡村、土改村为最多。
藏橘是芸香科柑橘亚科柑橘属的一种,为橘橙的天然杂交种,它的学名叫黄柑,又名藏黄果、狮头柑、皱皮柑、肿皮柑、玛瑙柑。
藏橘果皮厚而粗糙,多皱褶,易剥离,中心柱大而常空,果肉酸甜,稍带苦涩味,有特异气味。藏橘以其味微苦、汁多形美而出名,具有下火、祛寒、镇咳的药用效果,提神醒脑、特效解酒的保健功能,乃果中珍品。
按最早记载柑的文献《风土记》推算, 黄柑(皱皮柑)等柑系水果的栽培至少也有1700年左右的历史了。如今,藏橘在横断山脉南段的三江中下游河谷农牧区少数区域仍处于原始栽培状态,瓦卡镇海拔2500米以下村庄分布广、产量大,成为特色林果产品之一。
藏鸡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2200 - 4100米的半农半牧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区和藏东三江中游高山峡谷区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高原地方鸡种。瓦卡镇是藏鸡传统养殖区域,截至2013年,藏鸡种群数量在5000羽以上,仍采用原始散养方式养殖。
2010年4月18日,瓦卡镇萨顶贡生态养殖基地在全县率先实现藏鸡的人工孵化,为扩大藏鸡养殖规模、提高藏鸡养殖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土蜂蜜是由中华蜜蜂采集本土百花而成的蜂蜜。土蜂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酶类、核酸、黄酮类等100多种营养物质,是浓缩的天然药库。土蜂蜜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食用土蜂蜜还可以防止咳嗽、失眠、心脑血管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肠病、保肝护肝、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等,对防衰抗皱、消斑、护肤养颜有较好的作用,尤其对中年妇女效果更加显著。儿童食用土蜂蜜能促进生长发育、健脑益智。
瓦卡镇土蜂蜜仍按照藏族传统方式放养,作为土蜂窝的圆形木桶或放置在山崖之下,或放置在房屋顶部,任由蜜蜂四处采集蜂蜜,产品品质极佳。据估算,瓦卡镇蜜蜂存量达500群以上。
松茸又名松口蘑,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有特别的浓香,口感如鲍鱼,极润滑爽口,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 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全世界尚都不能人工培植,只野生于寒温带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研究证明,松茸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 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类物质等 稀有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养颜、促肠胃保肝脏等多种功效,因此又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研发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松茸的全球产业规模接近600亿美元,主要消费国是欧洲和日本。
中国是松茸的主要出口国,得荣位于中国松茸主产区,瓦卡镇松茸分布在海拔3500米至40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产茸品质高,年产量数十吨,供不应求。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7月版《Lonely Planet——四川和重庆》第195页将瓦卡列为“ 川藏南线亮点”。
⑧ 在黄昏的瓦卡沿江公路散步,看金黄的阳光照在金沙江急流上。
书中第232页对瓦卡的具体描述为:金沙江第一湾位于得荣县城以南60公里处的子庚乡瓦卡村,对岸就是云南的奔子栏。每天都有班车到瓦卡村,那儿有便宜的藏族民宿,也有条件不错的标间宾馆。下午日落时分沿着江边公路步行,看夕阳打在奔腾的金沙江上;晚上不妨尝尝康巴地区的土产葡萄酒。第二天你便可过江,从奔子栏去德钦或者香格里拉
★《 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缩写:LP)是世界著名的自助旅行指南出版社,由托尼·惠勒、莫琳·惠勒夫妇于197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创立。《孤独星球》旅游书籍系列,是专门针对背包客撰写的旅游系列丛书,在世界各国的自助旅游背包客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被称为“旅游圣经”。
2013年8月28日、8月31日,瓦卡镇先后遭受5.1级、5.9级地震,烈度达到8度,镇内农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受损,全镇房屋倒塌8户,严重受损303户,一般受损33户。
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省委省政府、甘孜州委政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开展灾后紧急安置和灾后重建的规划,对瓦卡镇地处川滇交界和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中转站这一特殊区位优势进行深入研究,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结合旅游全域化战略,提前思谋和规划瓦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提升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生态能源业“三大产业”,抓好灾后重建、新型城镇建设、扶贫开发“三个重点”。
依托地域人文特色,当地政府以打造“藏乡田园风情小镇”为目标,融合瓦卡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制定了灾后重建总规、详规、控规,并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旅游发展趋势,结合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特色,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发展城镇绿化,使山、水、城、田园在空间布局、组合要素诸方面表现出融生态、景观、人文价值为一体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型山水旅游集镇。
依托交通、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优势,瓦卡镇被定位为县级副中心城镇,经历过8·28、8·31地震的全镇人民,如同浴火更生的凤凰,以灾后重建和撤乡建镇为契机,弘扬“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和善互助、感恩奋进”的子庚老渠精神和瓦卡移民精神,一座川、滇、藏接合部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原生态特色旅游城镇正在金沙江畔崛起。
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支持和科学领导下,得荣县统筹全局、立足长远,确定了“要让地震灾区在重建中实现发展提升、成为区域龙头”的思路。瓦卡按照统一规划,建起了分布有序的楼房和“一纵三横”的交通路道网络,过境通道、通组路、联户路,标准化卫生室、中心小学、灾后重建博物馆,稳定的电力、稳定的网络、改造升级后的引水管网一应俱全。
瓦卡镇提出了“充分依托自然区位优势、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主打‘巍巍横断、浩浩金沙,阳光瓦卡、魅力藏乡,茶马古渡、红军故道,瓜果飘香,歌舞海洋’旅游品牌,把瓦卡坝子打造成甘孜全域旅游南部桥头堡、大香格里拉环线旅游集散地和得荣县产业发展龙头”的思路,迈上了旅游发展之路。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周边文化宫
得荣县瓦卡镇文化站
地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瓦卡镇X041
周边乡镇
瓦卡镇
地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
周边公检法机构
得荣县瓦卡人民法庭
地址:瓦卡镇二号线北段7号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村庄
八子卡
地址: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