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桥镇

大西桥镇 大西桥镇交通 大西桥镇基础设施 大西桥镇历史人文 大西桥镇辖区节日 大西桥镇社会经济 大西桥镇行政区划


大西桥镇是贵州省 安顺市西秀区所辖的一个镇,大西桥镇是 西秀区的东大门,东与平坝天龙接壤,南靠旧州镇,西连 七眼桥镇,北抵 蔡官镇,距安顺市区23公里。是屯堡文化之乡,具有600年文化,该镇人民政府驻溪桥小镇。辖区范围自古以来是东西向交通要道,明清以来形成了官方驿道。当下辖区内有S102省道(贵烟线)、G320贵黄高等级公路(贵安大道)、G60沪昆高速公路、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沪昆高速铁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东西向穿过。有X402县道(关州公路)沟通旧州古镇。新建小城镇市政道路溪桥大道双向六车道约1公里。辖区内各行政村、自然村、村民组之间均实现道路硬化或白改黑。区域面积72.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4.38%,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25283亩,总人口36991人。13个行政村(居委会)中,13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10个实现电视联网...

详情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所有镇乡结合区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介绍

大西桥镇是贵州省 安顺市西秀区所辖的一个镇,大西桥镇是 西秀区的东大门,东与平坝天龙接壤,南靠旧州镇,西连 七眼桥镇,北抵 蔡官镇,距安顺市区23公里。是屯堡文化之乡,具有600年文化,该镇人民政府驻溪桥小镇。

辖区范围自古以来是东西向交通要道,明清以来形成了官方驿道。当下辖区内有S102省道(贵烟线)、G320贵黄高等级公路(贵安大道)、G60沪昆高速公路、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沪昆高速铁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东西向穿过。有X402县道(关州公路)沟通旧州古镇。新建小城镇市政道路溪桥大道双向六车道约1公里。辖区内各行政村、自然村、村民组之间均实现道路硬化或白改黑。

区域面积72.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4.38%,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25283亩,总人口36991人。13个行政村(居委会)中,13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10个实现电视联网,17个村接通了自来水,23个村寨安装了程控电话,13个村街道铺上了水泥路面,13个村农网改造工程已完成。辖区居住有汉、苗、仡佬、白等民族,汉族有独俱特色的屯堡文化、苗族、仡佬族、白族等有着自己的民族风情,有西陇溶洞和已经开发的九溪村屯堡文,娄家庄的苗族风情点,迎来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九溪、下九、小寨村的茶叶畅销全国,“顺峰碧毫”、“龙宫”等茶闻名遐迩,境内有丰富的大理石、白棉石、煤等多种矿产资源,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信息灵通、商贸活跃。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引进了黄花梨、圣桃等优质林果落户本镇,开发了贵黄路边的小寨钓鱼山庄,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种植示范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我镇“优质肉猪、肉鸡”已创品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建立了10个优质商品肉猪基地,4个二元母猪专业村,7个优质商品肉鸡基地,新建的黔中生猪交易市场运行正常,带动了我镇的经济迅速发展。2008年完成农业生产总值1793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3746万元,全镇财政总收入达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600元。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小康镇和在创的“明星乡镇”、治安模范镇,2009年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我镇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地戏,俗称跳神,又原难舞的分支军难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是集地戏、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 《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着忧之。于是乃有跳神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 《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炼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扬、开、合的厮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曾在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轰动,等上国际大雅之堂。

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等等。其中,那透现着明代遗风的服饰,给初到安顺的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不同的服饰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积淀等。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所穿的裤子裤腰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着短衣;冬天着长衫,穿布帮皮底钉子鞋。这种长统的钉子鞋形同战靴,俗称“战要鞋”。这种“战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绵绵的贵州山区不可缺少的实用物。穿上这种战靴,屯堡男人显得威武雄壮,精神抖擞。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战要皮鞋穿脚上,行走如风稳当当;走南闯北脚有劲,妖魔鬼怪也避让。”

外出赶场经商,屯堡男人总喜欢随身带着用麦草编织的草帽。这种草帽是女人选用白色的麦草,一根一根地衔接起来,编成长辫后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制而成。精巧的麦草帽是女人心灵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爱恋的寄托。因此,麦草帽不仅是防雨防晒的用具,更是爱的信物爱的显示。难怪男人们唱山歌时就唱出这样的心声:“身披草帽去赶场,就像喝了蜜蜂糖。”

屯堡老者头戴毡窝帽或包青布头帕,身穿长衫,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手提长长的竹子烟杆。有的小肚子上吊着牛皮缝制的“包肚”装钱币。毡窝帽如同江南水乡男人所戴的毡帽,一般用毛线或羊绒制品加工而成。老者们一旦戴上一顶毡窝帽一辈子不会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头上,因此,这种毡窝帽始终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层油漆。

一根精致的烟杆是老者们的宠物。提着长长的烟杆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气的显示。长约1.2米的烟杆选用竹节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节越多越密为最好。用麻线或铜线编成网包裹竹根成为烟斗,用桐油经常涂拭烟杆,使长长的烟杆黑红油亮,刁卜常诱人。烟杆上要吊金属链缀着的古钱币或核桃雕制品等饰物,既有装饰作用也方便把烟杆挂在屋墙上或手提行走。一根好烟杆是一件别致的工艺品。当你目睹屯堡老者口含烟杆流着口水如痴如醉地吸食时的那种神态,聆听着他们在吞云吐雾中讲述其老祖宗“调北征南”的往事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上多作了如实的描述。.

《安顺府志?民风》记:“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

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妇女的服饰,尽管年轻姑娘追求时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丰卜风采,但一旦结婚后,周围环境使然,仍恢复传统服装的样式。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汉民族是一种善于吸收他人长处的民族,随时代的变迁,在汉装唐服的原样上,从“胡服”、“满服”等其他民族的服饰中吸取长处而不断演变。而惟独屯堡妇女却不改祖制,身穿宽袍大袖,在过去的年代,屯堡妇女还显示出一种不落俗套不拘传统的自由。在封建礼教的阴霾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女人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脚”使多少女子饱尝痛苦而流干了眼泪。而屯堡人却大反礼俗,不以脚小三寸为美,任其自然,悠哉乐哉。虽然被认为有悖时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称为“大脚”,但在那战事不断,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却为她们从事繁珍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说起“大脚”,在屯堡人中还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明洪武年间,国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节,皇城大放花灯,热闹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被民间的欢乐气氛所吸引,带着几个宫女、太监悄悄出宫去观赏花灯。一路上灯火辉煌,气象万千,把个皇后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经意间忘乎所以露出一双大脚被人看见,惊呼起来,惹得游人围堵观看。马皇后尴尬之余,扫兴地回到皇宫向朱元璋大发脾气。朱元璋笑而不语,事后叫人做了一双仿“尖尖脚”的粽子样大脚鞋给马皇后。马皇后穿上后,长裙笼住大脚,却露出一双翘翘的尖角。自此,皇后娘娘穿的“尖头绣花鞋”,屯堡人仿效着一代一代延续至今,这个传说虽有一点牵强附会,但联想到屯堡妇女那不忘祖规保留着的服饰头饰,可看到屯堡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是何等深沉。

尖头绣花鞋的制作对屯堡女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从还是十来岁的姑娘起就要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绣花,绣到出嫁时可绣出数十双鞋花。所用图样多是身边常见的农作物花卉和传统的花样,如荷花、瓜花、牡丹、石榴、红梅、蝴蝶、鱼、喜鹊、凤凰等。图案多为象征吉祥幸福的“双凤争鸣”、“喜鹊登枝”、“双梅吐艳”、“富贵牡丹”等。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她们的审美情趣,而且传递了她们的理念追求。如:象征“多子”的石榴、蝴蝶、鱼,象征吉祥的喜鹊、凤凰,象征富贵的牡丹等。按照这些图案绣制的鞋花,要用十几种彩色丝线,讲究色彩的搭配、图样的和谐,给人以美感。在农活不太忙的六月,屯堡姑娘们三五成群邀约一起在走马转角楼上“坐六月”绣花。尽管天气炎热,但她们飞针走线寄托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就如山歌所唱:“六月虽是大太阳,绣楼却是好春光。绣个喜鹊飞出去,何时才见我的郎。”

屯堡姑娘不仅绣鞋花,还要绣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种衣物图案。这些衣物图案也多为花卉、鱼鸟之类的大自然生灵,她们把这些生灵绣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别具情趣。姑娘们一生绣出百余件花品,到出嫁‘服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乡亲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数量多、质量好的绣制品自然会受到众口称赞。那对姑娘们来说是最好的评价。因为这些绣制品倾注着姑娘们的心血,寄托着她们美好的向往。就如她们心灵的歌声:“熬更守夜绣枕头,绣出鸳鸯戏水图。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云里头。”

每逢赶场、庙会、走亲会友,屯堡女人就会认真地打扮一番,无数的长袍大袖子衣服和绣花鞋汇聚在一起,可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模特儿表演,也是一次无声的针线活的竞赛。那一件件工艺精美、色彩绚丽、生动鲜活的绣制品,让人不能不佩服屯堡妇女的奇巧心智。每到此时,.人们仿佛看到一幅明代民俗风情画在屯堡村寨飘动起来。

年龄较大的屯堡妇女被称作“太婆”,服饰较为朴实,并多以青色为基调。其头饰较为简单,把头发梳在脑后挽成发髻,罩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简单的管簪,并包上一块青纱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长衣服的衣领袖襟绣简单花边,系青布腰带和围腰布,脚穿尖头绣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脚布(绑腿)以御寒。这些太婆们外出赶庙会、走亲戚时,肩上挂着黄布挎包,腰带上插一块折叠成方形的手巾,撑着红色的油纸雨伞,三三两两邀约成行。聚在一起时喜欢念佛或拉家常。她们用低沉的声音唱念佛经,吟出人生的艰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绿秋黄一世了;挂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见草。佛也,拿摩摸弥陀!”

帽子是儿童的主要标志。男孩从出生到青年,要戴小花帽、大风帽、缎子帽等多种帽子。用布缝制的花帽和风帽为虎头型,戴上它显得“虎虎有生气”,帽上绣着梅花、桃花或鱼鸟图案。风帽的帽后有一块长长的防风布用于冬天防御风寒。花帽和风帽的帽上上缀着玉石或银制的雕刻品,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或是小菩萨或是刻有“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样的饰品。头摇动时,闪射出若明若暗的亮点,仿佛是幼小生命在跳动。这些神灵吉祥饰品寄托着母亲对孩子的殷切期待,祈求菩萨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和将来有禄有喜。小姑娘则戴个无顶的花帽。帽沿绣着各种吉花瑞草,一根小辫从帽沿下垂于身后,显得活泼生动。

儿童的颈上戴铜或银的项链并吊长命锁或玉佩之类坠物,锁上或玉佩上均刻有简单图案和“长命富贵”之类字样。手上戴银或合金制成的手链,手链上吊着几个铃挡,当手摇动时响铃就会发出阵阵响声。这种幼小生命的跳动响声,是会令家人欣喜万分的。幼童的胸前要戴一个类似围腰的“白水兜”,中间缝着一个荷包,它既有吸收幼童流口水的作用保持衣服清洁,也能装些简单食品供孩子随时食用。“口水兜”用双层或多层布缝制而成,并绣出白果花、荷花等图形。

幼童胸前还会吊着木刻的鱼形玩具或如搭面棍一样的“磨牙棒”。幼童口衔木鱼或“磨牙棒”则有助于牙齿的生长。

儿童穿的衣裤较为简单,而鞋子十分讲究。这些小花鞋是母亲在姑娘时期就精心绣制的,寄托着将来为人之母的无限情思,饱含着对爱情和生命的挚爱。小花鞋上绣着鱼、鸟、龙之类生灵的图形,身为姑娘而绣制小花鞋,这是一件既喜在心又羞于脸的事情。一首山歌就唱出她们复杂的心情:“绣只喜鹊绣枝梅,再绣鲤鱼跳龙门;将来穿在儿脚上,我儿要做人上人。”

屯堡服饰是屯堡风情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妇女的大袖长袍尖头鞋和别具一格的“凤阳头”,与南京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与发式相似,它述说着屯堡人祖先挥戈南征的古老故事。从那一件件绣品,我们看到了江南刺绣细腻、舒展、流畅的风格和线条跳跃、构图紧凑的艺术个性,流淌着江南的余韵和飘逸着明代的遗风 (注:随着时间的发展该镇衣服等一些方面可能有些变化,但是并不是全部.)

大西桥镇鲍家拳是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著名拳术,它主生于唐朝以前,其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护车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安徽歙县。洪武二年(1369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远征贵州,又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如今鲍家拳108套徒手、棍、单刀、双刀、枪等已经在鲍屯村传了22代23代人,在明清两朝,方圆几十里的屯堡村寨,武功数鲍家屯的最强。故有“吃酒吃肉九溪坝(九溪村)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以棍术为例,它以劈、扫、戳、挑、拔等棍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构成套路,练棍要求,手臂圆熟,体现出勇猛、快速有力、棍打一大片的特点。习武,必须用心去学,拳棍每一套都要反复练,要舍得花时间,才能学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武术的学艺与练功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会的。在学艺练功的教学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三多”:一是动作数量多,不同的拳、棍、刀、枪等,每一套都有十多个动作;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往返,左旋右转,路线复杂;三是每一个动作所含的因素多。外有手、眼、身、步的规格,内有精神的配合,这些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师傅注重直观形象的演示,以领做为主。徒弟弄清动作来往路线后,师傅要求动作做到准确,符合规格,以此同时,师傅结合武术的攻、守动作进行讲解示范。

鲍家拳每一代都有几个武功高强的人,这些武功高强的人按祖训要求,对青少年学武术的人有一个要求,要性格好、脾气好、不惹过祸的人学。第二学武术的第一节课,师傅要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鲍家拳历来重礼义,讲道德,学会以后,不准凌弱逞强,不准霸道、枉道,只能见义勇为,只能讲礼讲信,如果不听教导,我等知道,家法严惩,同时造成的后果自负。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石印出版的《鲍氏家谱》记载,鲍家拳拳师鲍尊三传,鲍氏十五世祖鲍原达,字尊三,生于清朝道光年间,道德人也,慈惠于人也,适咸丰、同治之乱,贵州贼匪出来蹂躏社会,鲍尊三以鲍家拳保护了 平坝县大小阳关屯人民的生命财产,深受人民爱戴,阳关屯人民送了他一块匾,上书“齿德并尊”四个大字。

鲍尊三身为团练团首,对于四境乡里之人,办公务秉公证、和平宽裕、浑朴纯良,或远或近,莫不称颂他竟无偏袒之私,终为国务之长者,为盛德达之达人,岂非道德之纯一者乎,迨今人往风微,犹得溯祖追宗之下,特记之,以作纪念云。

武术作为防身自卫、健身增强体质的运动,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人类造福。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继承,是鲍屯村人的心愿。

解放后,会打鲍家拳的有:鲍志华、鲍云峰、鲍奎武、鲍正安、鲍芳、鲍英伦、鲍奇伍、鲍少安等,其中,七位老人都健康活至七、八十风才逝世,现在还健康的鲍云武已是82岁高龄,还能演示鲍家拳与跳地戏。鲍灵佑,现年60岁,他收徒传艺的人较多,如:鲍安洪、鲍灵彬、鲍吉永。2005年12月鲍屯村8位年青妇女加入学习鲍家拳的队伍,这支初学的屯堡妇女武术队2006年2月13日登台亮相,表演给建设站、水利部等专家观看。尽管不熟练,但还是有飒爽英姿的风采。少年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也高,他们利用寒、暑假学习武术。

历史积淀下来的浓厚军事色彩,让鲍屯还留有祖上传下来的武功,也是安顺市所有屯堡村寨保留下来的唯一拳种。

大西桥镇24个行政村内除咯本身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外,还有自己的的文化节日,如“ 龙王会”(六月十一日)、“ 雷神会”(六月十九日)、“ 马王会”(六月二十日)、“ 牛王会”(十月初一)“ 汪公圣会”{正月初九(九溪村)正月十七(鲍屯村)正月十八(吉昌村)}、“ 岳王圣会”{二月十五(中所村)}、" 六月六圣会"{六月初六(中所村)}等。

三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切实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任务、安全第一信号”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人畜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用电难等“四难”问题入手,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年来,共修建人畜饮水配套工程11座,共投入资金约250万元,对河桥、中所、小寨三个村的河道进行了治理共3公里。2008年恢复了带子街、小寨、新寨、小屯、三铺、石板房、狗场屯等10个村的人畜饮水灾后重建工程;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对10个村进行了通村公路建设,全长共约50公里;为满足于宏盛化工有限公司4个亿的技改需求,通过征拨土地,房屋拆迁,投入300万(其中镇政府30万)新建了全长2公里的一条通厂公路(滨河南路),并进行了水泥硬化,确保了公司技改工程得到顺利实施;积极争取国家资金80万元,自筹18万元征地资金,新建了1所镇级卫生院,新建全镇21个村级卫生室,农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95万元项目资金,政府投入20余万元,共114万元新建了镇中心完小。

在畜牧业发展中,为加快我镇畜牧业发展的步伐,采取土地合理流转,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投入320万元(其中镇财政支出约10万元)新建一个占地面积40亩全省最大、农业部授牌的中所生猪交易市场,现交易量平均每天约1000多头以上,该市场的建设拉动全镇生猪饲养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新建三个无公害生猪养殖小区(九溪、三铺、中所)和四个无公害肉鸡养殖基地,年出栏肉鸡约200万羽;新建两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目前,24个行政村分别都成立种、养殖协会,协会运作效果良好,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和“一村一特”;同时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4万元,镇财政自筹约9万元征地资金新建一幢文化站办公楼;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争取国家资金2200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约20亩的1100千伏大型变电站,为近三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进的大型私营企业提供了电力保障;今年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建西陇村现代农业合作种植示范点浪风湖约300亩的荷花池,是农民实行土地合理流转的典范;同时,在市、区政府和市烟草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农民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实行种烤分离和工厂化农业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总投入约4000万元。为了做大做强我镇的茶叶产业,还在下九村新建了一个投资500万元的茶叶加工厂,创了两个品牌并通过QS认证。2007年、2008年成功举办了西秀区、安顺市首届屯堡山歌大赛,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积极配合区直有关部门做好所包村寨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三创”、“创先争优”、“践行宗旨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招商引资项目和中央拉动内需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以蔬菜、养殖和茶叶基地建设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方向,促进大西桥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西桥社区居委会、石板房社区居委会、九溪村、鲍屯村、中所村、小寨村、三铺村、吉昌村、狗场屯村、同心村、安庄村、河桥村、小屯村、三个山村

乘车路线:线路一:贵阳市金阳客运站坐汽车到安顺汽车东客运站,全程高速,然后直接在站内就可以坐到大西桥镇的班车。

线路二:贵阳市金阳客车站坐汽车到平坝南站,全程高速,然后直接在站内做平坝到安顺的公交车,到大西桥站下车。

周边政府机关

大西桥镇人民政府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贵黄公路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贵黄公路

周边医疗

大西桥镇医院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带子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带子街

周边小学

西秀区大西桥镇中所小学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

周边乡镇

大西桥镇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

周边村庄

大西桥村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

狗场屯村 地址:安顺市西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