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苗族彝族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 化作苗族彝族乡地理环境 化作苗族彝族乡历史沿革 化作苗族彝族乡自然资源 化作苗族彝族乡基础设施 化作苗族彝族乡旅游资源 化作苗族彝族乡文化习俗 化作苗族彝族乡行政区划


化作苗族彝族乡坐落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东经105°11′至105°18′,北纬26°53′至26°58′。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大方县猫场镇、纳雍县沙包乡、寨乐乡、龙场镇、昆寨乡、董地乡等分别接壤。全乡辖21个村,160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寨,5709户,25893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苗、彝、白、布依、仡佬、蔡家、穿青等8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的60%。化作苗族彝族乡为 贵州省毕节市 纳雍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 大方县猫场镇、纳雍县 沙包乡、寨乐乡、 龙场镇、昆寨乡、 董地乡等分别接壤。化作乡是建并撤前的化作乡、以麦乡、黑塘乡...

详情

化作苗族彝族乡地名网_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资料简介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介绍

化作苗族彝族乡坐落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东经105°11′至105°18′,北纬26°53′至26°58′。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大方县猫场镇、纳雍县沙包乡、寨乐乡、龙场镇、昆寨乡、董地乡等分别接壤。全乡辖21个村,160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寨,5709户,25893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苗、彝、白、布依、仡佬、蔡家、穿青等8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的60%。

化作苗族彝族乡为 贵州省毕节市 纳雍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纳雍县城的西北面,320国道横穿而过,在化作乡的5公里。化作乡南北宽约6公里,东西长约24公里,呈条形分布。四周与 大方县猫场镇、纳雍县 沙包乡、寨乐乡、 龙场镇、昆寨乡、 董地乡等分别接壤。

化作乡是建并撤前的化作乡、以麦乡、黑塘乡和沙坝乡的耸古、羊场、安山(伙仲)构成,属原龙场区管辖。

明洪武五年(1372),改顺元为贵州,随置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1630)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但仅统水西之地,自分为中水、下水、底水,盖三路达鲁哈赤、三部土官之旧,每路下辖四宗亲,后讹为则溪,每宗亲下有土目四,共四十八目。时总机、以支在今纳雍龙场、化作、维新一带,化作与维新、姑开、龙场、治昆等属木胯则溪。

清康熙四年(1665),以水西地置大定、平远、黔西及威宁四府。大定府以原化各则溪地编悦服、乐贡二里,原火着则溪地编大有、嘉禾二里,原架勒则溪地编永顺、常平二里,原木胯则溪地编仁育、义渐二里。今化作乡大部属仁育里,少部属悦服里。

民国3年(1914),废府置县,大定府改为大定县,原大定府亲辖地划为9个区,西三区区公所驻大定以列猫场,今化作乡大部西三区所辖。民国13年(1924),大定县调为11个区,西三区区公所仍驻大定以列猫场,化作乡大部仍属西三区所辖。

民国20年(1931),大定县调为10个正区10个副区,纳雍大部属于六、七、八区及其副区。今化作乡与维新、厍东关、董地等乡镇属七区所辖,区公所驻地小兔场。

民国25年(1936),大定县并为9个区,纳雍大部属五、六、七区。第七区区公所驻小兔场,辖原七区正副区之地。今化作乡大部属于第七区所辖。

民国30年(1941)7月,纳雍新县成立,全县划为5个区和6个直属联保:化作乡属时第三区公所所辖化作联保大部和寨乐联保的小部,区公所驻地大龙场(今龙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民国31年(1942),纳雍县撤销各区和联保,将全县改设1镇18乡,今化作乡大部属当时的龙场乡所辖,小部属当时的革新乡所辖。

1950年2月,纳雍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5个区、1个镇、17个乡。今化作乡境内共设立化作、瓜仲、以麦地等3个乡,属四区所辖,区公所驻地龙场(今龙场镇)。

1953年4月,纳雍县进行第一次普选,调整部分区乡设置,区仍为9个,乡增加到119个。四区增设鸡场、沙家坝、黑塘、龙凤、小坝子5乡,撤销和合并沙塘、大坡、瓜仲、自戛4乡,全区共13乡,今化作乡境内增设沙家坝、黑塘两个乡,撤销瓜仲。

1956年,根据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纳雍县将部分乡镇规模作了调整合并,全县共78个乡镇,包括新建3个民族乡。同时各区启用驻地命名,停用序号称谓。全县9个区78个乡镇,其中3个民族乡,今化作乡大部属于龙场区所辖,分别为原化作、以麦、沙家坝、黑塘等4个乡。

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调整部分区乡,全县9区1镇85乡,其中6个民族乡,今化作乡所辖范围仍属原龙场区管辖。

1958年秋,基本上按一乡一社实现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有76个公社,时化作公社、以麦公社、黑塘公社、沙家坝公社属今化作乡境内。

1959年初,纳雍县以区为大公社,改原公社为管理区(公社化时2个或3个乡合并为1个公社的,又分开设置管理区),全县共10个公社,84个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制,将原管理区进行调整,合并为44个公社;同时增设张维区。全县共为11个区,1个镇,时龙场区将革新并寨落,沙坝、黑塘合并为羊场,龙凤并阴底,以支塘、地尾并龙场,时羊场公社、化作公社在今化作乡境内。

1962年底至1963年初,纳雍县对部分公社规模进行调整,基本上按1958年前乡镇设置公社,原龙场区沙坝、黑塘、化作、以麦等4个公社在化作乡境内。

1966年,纳雍合并部分公社,并改动部分公社名称。区仍为11个,镇1个,公社56个。原以麦和化作公社合并改为红岩公社,黑塘并沙坝改为红光公社。

1972年纳雍将57个公社调整为77个公社。由红岩公社析化作、以麦2个公社。

1981年地名普查,为避免同名,更改和恢复部分公社名称,以麦为以麦地,沙坝为黑塘。1984年,纳雍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建制,成立乡人民政府,并增设部分民族乡,龙场区增设沙家坝,沙家坝在今化作乡境内,原龙场区化作乡更名化作苗族彝族乡。

1991年底,纳雍撤销12个区(镇)、81个乡(镇),合并设置25个科局级乡(镇),其中镇9个,乡16个(包括10个民族乡),原龙场区化作、以麦地、黑塘乡和沙坝乡火种村合并建立今化作苗族彝族乡。

化作乡地质地貌复杂,地面群山绵延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落差大,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地倮都约1800米,最低海拔地双岩头河尾巴约1000米,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化作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5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141毫米。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9090亩,其中:田3556亩,土15534亩;林地85000亩;草地38038亩。全乡粮食总产量385822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48.9公斤,比1984年增长1.5%。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洋芋、花豆、黄豆、小麦、荞子、花生、油菜、烤烟、红苕等十余种。

化作乡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无烟煤)、大理石、硫磺、铁、高岭土、硫铁等矿。其中:无烟煤和大理石藏量最多,目前正在开发中。大理石是化作的主要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纳雍县的主要矿产资源,到现在大约已开采十年了,但都是表皮开采,且利用率较低。著名的“墨晶玉”大理石就产于此,被专家命名为“贵州黑”,深受国内、国外用户好评,经过深加工的大理石目前已出口美国、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煤是化作乡矿产分布较广的一种,分布于全乡13个村80多个村民组,在乡煤厂的带动下,现已成规模开采,其中已有万吨级煤井4个,从业人员200多人。煤质优良,离地表近,易于开采,是生产化肥的理想原料,目前主要销往毕节和临近的几个乡镇。煤炭企业是化作乡未来企业发展的龙头,同时也是化作经济新的目标。

荒山、荒坡资源和旅游资源。荒山、荒坡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的基础。畜牧业以枪杆岩商品牛、商品羊专业村为龙头,现已逐步辐射到各村。经果林应以扑仲河野鸡落、黑塘、双岩头为发展基地,大力引进新品种,采用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经果林。森林以化作林场、大尖山林场、国家3356项目工程种植的树木和长防林工程为起点,很好的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

旅游资源。旅游是贵州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化作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乌江第一漂”是省级风景区,目前正准备申报国家级。另外,还有九洞天、彭家洞都在化作乡。游人在饱览了“小三峡”风光后,可领略溶洞风光,既消除了旅游疲劳,也享受了大自然美景,其收获不言而喻,让你流连忘返,其乐无穷。

化作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同时也是制约化作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解放前,化作乡交通主要以人行马走道路为主。 由 大兔场(今纳雍雍熙镇)北出,经自戛、龙场、化作、董地、维新、厍东关交接毕节花厂,达毕节。民国32年(1943)1月,按县道标准,宽4米,最小曲半径30米,最大纵坡度20‰的要求勘测修建毕纳路(毕节至纳雍)。路线由雍熙镇起,经老凹仲、龙期、大龙场(今龙场镇)、化董(今化作、董地)、小兔场、厍东关、于箐口交接毕节界,计程75.2公里。投用经费8430元法币,征用民工5.2万个,同年3月底停工,完成路基50公里,未铺路面。解放后,1955年5月,另测勘线路,再次重修毕纳路,由纳雍雍熙镇出发,经复兴、通德河、寨落、化作、董地、维新、厍东关、于箐口交接毕节界,计程73.3公里,该条线路由寨乐乡入境,经化作乡化作村和赵家寨村,全程不到20公里。2001年由财政投入资金对毕纳公路进行三级油路和公路镶边改造,2003年底,竣工通车,化作乡首次通柏油路。但在化作乡政府前约1公里路段,设有集镇 ,遇赶场天沿公路摆设的摊点和熙来攘往的人流占据公路,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存在安全隐患,经常发生交通事故。

1997年1月,从大方县猫场镇到纳雍县化作乡的梯子岩公路竣工。该路过境化作乡化作村、赵家寨村、枪杆岩、达那,由达那村梯子岩入境大方县猫场镇。在达那村境内段,主要是万仞绝壁上开凿而成,在下面是汹涌澎湃的六冲河。在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修路,由化作乡和大方县猫场镇百姓自行发起,多方筹资金,以工代赈,投工投劳方式修建,被当地百姓喻为“当代的红旗渠”。

2010年11月,化作乡开展创建文明卫生集镇活动,移“场”让路,将该集镇迁往距毕纳路50米处的另一农贸市场,毕纳公路和政府门口至猫场公路交叉路口处一律不准摆设外摊,毕纳公路、化作至猫场公路通行状况得到改善。

在通村公路建设上,改革开放以前,除化作村、赵家寨村外,仅有以麦地、黑塘、野鸡落等少数几个村通简易公路,除以麦地农用车可以通行外,其他村只能通行马车。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箐上村发现大量大理石资源后,修通了化作村到箐上村简易公路,但只能通行马车。2008年后,由于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化作乡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加大通村公路建设。目前,通路村达到13个,但大部分只是简易公路,雨天无法通车。

该乡有公办学校4所,教室47间,教师180多人,学生2368人。民小23所,教室61间,教师68人,学生2432人。

该乡中心校化作小学校,始建于1947年,位于211省道113公里处。校园面积约5198平方米。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有普通教室24间,各种专用教室7间,大小办公室8间,教职工48人,在校小学生1000余人的乡级完全小学。

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上,该乡仍较落后。目前,全乡仅有卫生室3个,卫生员17人。 全乡已通电村14个,通水村10个。缺口较大,还需加快投入。

化作乡山川秀丽,景色怡人。八万亩林场波澜壮阔,令行人心身荡漾,留连忘返;雄奇险峻的梯子岩,是红九军团长征鏖战地,今朝绝地登临,俯览群山,缅怀先烈,遥想当年,据险歼敌,果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巍然耸立的枪杆岩独峰直指云天,状若神笔,旁边五指峰林绵延逶迤,对面是长征天堑——手扒岩。

九洞天喀斯特洞穴风光有“仙人洞”等七洞居于化作,执戳天神枪、跨断头天马、饮观音圣泉、沿仙人指路、越手扒悬岩、登古驿石梯、游九洞连天、飘地下浮流、观巨脸神猴、览神州赤壁,神奇“九洞天”真不愧享有“世界王牌景观”、“溶洞百科全书”等美誉!斯魅力化作,可谓洞天湖地,鬼斧神工,造物神化。樱桃花满山烂漫的时节,去瓜仲河畔吧!于落英缤纷中饮一杯彝家咂酒,看彝族姑娘小伙载歌载舞,赏苗族儿女滚山珠绝技,聆听瓜仲河汩汩流水,置身于落花、醇酒、美女、音乐、舞蹈、流水、人家之间,人生岂不快哉!

化作苗族彝族乡枪杆岩村苗族化作苗族彝族乡居住着汉、苗、彝、白、布依、蒙古、仡佬等多种民族,共8776户,3876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4034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62%。民族文化浓厚,民风淳朴,彝族服饰、“搓子舞”、“火把节”、苗家蜡染、咂酒飞歌、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展示一幅幅原生态的民族风情画卷,讲述一段段山林竹海间的浪漫故事。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依恋。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感受自然给我们伟大的馈赠,净化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魅力。

枪杆岩村苗族组是苗族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枪杆岩苗寨,这里有千里难寻的百年织布机、传统蜡染、刺绣、芦笙舞以及苗家传统恋爱婚嫁仪式,让你感受到勤劳好客的苗族同胞的聪慧和浪漫。农闲之余,苗胞们在广场上谈天说地,欢歌笑语。每到端午节,苗族青年们携带心爱的芦笙,姑娘们穿戴上心爱的衣服首饰,打扮得花枝招展,齐聚枪杆苗寨广场,载歌载舞,找寻心中的爱人。

化作乡下辖村民委员会(共计21个)

发大戛、倮都、安大垮、化作、赵家寨、益兴、达那、以麦地、抵纳寨、双岩头、黑塘、乌沙、箐上、治安、野鸡落、枪杆岩、大营、官寨、安山、羊场、耸古

周边行政单位

纳雍县景作彝化族苗忧族乡枪杆岩村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

周边派出所

纳雍县公安局(化作派出所)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杭瑞高速公路化作苗族彝族乡政府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小学

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中心学校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乡杭瑞高速公路化作小学

周边乡镇

化作苗族彝族乡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

周边村庄

化作村 地址:毕节市纳雍县

化作林场 地址:毕节市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