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

喜洲镇 喜洲 大理喜洲 喜洲镇建置沿革 喜洲镇行政区划 喜洲镇地理环境 喜洲镇自然资源 喜洲镇人口民族 喜洲镇经济 喜洲镇交通运输 喜洲镇社会事业 喜洲镇文化习俗 喜洲镇风景名胜 喜洲镇特色产品 喜洲镇著名人物 喜洲镇获得荣誉


喜洲镇,隶属 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于 大理市北部,西倚 苍山,东临 洱海,隋唐时期称“ 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电影“ 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2017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6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62元。喜洲镇常住人口63914人(2017年),辖13个村,面积167.81平方千米,是一个以 白族为主的建制镇。喜洲镇境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名胜风景区。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生态乡镇。 2015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省级文明小城镇。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 中国特色小镇。 2019年10月,喜洲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 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

详情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所有村庄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介绍

喜洲镇,隶属 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于 大理市北部,西倚 苍山,东临 洱海,隋唐时期称“ 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电影“ 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

2017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6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62元。喜洲镇常住人口63914人(2017年),辖13个村,面积167.81平方千米,是一个以 白族为主的建制镇。

喜洲镇境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名胜风景区。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生态乡镇。 2015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省级文明小城镇。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 中国特色小镇。 2019年10月,喜洲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 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 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代 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灵24县,喜洲属叶榆县址。 汉武帝采取“守令治其人,酋长世其官,不相侵夺”的政治策略,河蛮大多姓多居于喜洲一带,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民间也多以喜洲为白国本部。 东汉时期改属永昌郡,改称 叶榆县,蜀汉时期属云南郡,晋及南北朝属东阳河郡,隋代属昆州。

唐初为羁縻匡州地,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南诏所据。自设叶榆县,历840年。 南诏时在喜洲一带设大厘睑,又称史睑,为南诏十睑之一,是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地方。睑若州,为南诏中心城市,并于上关筑 龙口城。《大理县志稿》载:“唐大历十四年, 异牟寻立功迁史城,贞元初始改筑 羊苴咩城。”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大理国时期,喜洲为喜赕。

南宋宝事二年(1254年)元灭 大理国,设太和三千户所,领属喜洲,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

民国三年(1914年),太和县改名 大理县,直属云南省。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喜洲属上乡区。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大理县辖四个区,喜洲为第二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设乡镇。喜洲镇为云沧乡、五台镇。

1950年1月,为大理县第二区。

1951年,为喜洲区。

1956年,小乡并大乡,设周城乡、文兴乡、五台乡、金沙乡、作邑乡。

1958年,喜洲镇分别属于大理市东风人民公社和大理市红旗人民公社。

1960年,沙村、金河、河矣江属大理县洱海区人民政府,1964年撤销洱海区人民政府,划回喜洲区。

1961年,撤销大公社,分为喜洲、湾桥公社,南以作邑为界。

1962年,改为喜洲区。

1983年,为喜洲区。

1985年,喜洲区改为喜洲镇人民政府,后经省政府批准,设为建制镇。

1994年,大理市人民政府确定,花甸药材场行政区划归喜洲镇人民政府。

南诏立国后,喜洲为大厘殓,又称史贻。贻若洲,以下不详。为 喜洲镇 (2张) 军事行政联合体,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

宋大理国时期为乡里制,百户为里,数里为乡,乡设耆老,以乡统里。

元为村、社制,五十户为一社,选年事高德高望重者为社长。若干社为一村,村设里正。元初各村社驻有蒙古兵。

明代,先是“土流兼治”、“府卫参设”,军政分职,地方行政以土官为主。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实行里甲制,乡村称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110户为一里,里下设甲,1甲10户 。

清初,为保甲制。十户一牌,牌设长,十牌一甲,甲有长,十甲一保,设保长。康熙年间,近城设厢,在城设坊,城乡设乡。乾隆三十六年(1757年)县下设区,区下设闾、邻,闻邻设长。区长由官府委派,负责地方民政教化与赋税。

民国二年(1913年)废清制,县下设区,区下设保,保立保董,下为甲,甲有长。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约编保。

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下设区、乡、镇、闻、邻。5户为邻,5邻为闻,20闾一乡镇,在城20间为坊,10乡镇为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闾邻制统编结束,喜洲镇辖区共编158闾,722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废阊邻制改保甲,喜洲镇为第二区,设区公所。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废除区公所,扩编乡镇保甲。喜洲镇为五台镇公所、云沧乡公所,下设保甲。

1950年1月6日,喜洲设五台区,2月1日改设第二区,设区公所。下辖20个公所。

1952年,设喜洲区。下辖1个镇公所。5个乡公所。

1956年,设喜洲乡政府、乡党委。下辖农业高级合作社。

1958年,设大理市东风人民公社和红旗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

1961年,设大理县喜洲镇人民政府,辖13个小公社。

1970年,设喜洲公社革命委员会,辖13个大队革命领导小组。

1983年底,设大理市喜洲区人民政府,辖喜洲镇、周城镇及11个乡政府。

1987年,设喜洲镇人民政府,为行政建制镇,下辖2个办事处、11个村公所。

2000年6月15日开始,改革村级体制,13个村公所(办事处)改称为村民委员会。

根据2018年10月信息显示,喜洲镇辖 喜洲村、 周城村、 上关村、 桃源村、 仁里邑村、 永兴村、 文阁村、 沙村村、 寺里村、 金河村、 河矣江村、 庆洞村、 作邑村13个村。 镇政府驻地喜洲村。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背靠苍山五台、沧浪、云弄三峰,东濒 洱海,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 龙首关为界,与 洱源县接壤,面积167.81平方千米。

喜洲镇地处平坝,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900米,境内最高的五台峰海拔3761米。总面积为167.81平方千米,平地和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镇域内南北长14公里,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落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

山脉

云弄峰:是点苍山最北峰,在喜洲镇西北部。峰脉起源于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相传因玉女弄云,故名云弄峰。海拔3600米,北连卧牛山,东至周城,西达鸡茨坝。

沧浪峰:在喜洲西北部,为点苍山第二峰,因地形起伏像波浪故名沧浪峰。海拔3546米,南接五台峰,北连云弄峰,东达美达村,本接花甸坝。

五台峰:在喜洲镇西部,为点苍山第三峰。因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共分五个台地,故名五台峰,海拔3767米。南连莲花海,北连沧浪峰,东达庆洞庄,西至雪山河与漾濞脉地接壤。

冲积洪扇

喜洲镇地形地貌呈现明显,霞移溪、万花溪、阳溪及周城河、美坝河等支流,由于苍山坡度大,洪水冲积在箐口形成冲积洪扇,为砂石堆积层,面积约2平方公里,支流冲积而成沙坝,如唐梅寺坝、狗街坝、积善邑坝、峨莨哨坝等。

盆地

云弄、沧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边属高原盆地,呈斜长形,面积5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2.5%。

海滩

苍山霞移溪、万花溪入海口处,由于大量沙石堆积,形成三角洲型的沙滩。沿海岸线较直处,因风流冲刷,也形成沙滩。新建西洱河电站,洱海水位下降1~2米,沙滩向前延伸扩大。

高山盆地

云弄峰、沧浪峰本背为花甸坝,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900米,为高山草甸。

湖泊和海湾

河矣城、金圭寺、城北村之间形成一大湖泊,名龙湖与洱海相通。沙村和深江海湾,连有“海心亭”。

喜洲镇海拔2020—2200米,是洪积扇上部,为扇象冲积土。海拔1990—2020米为冲积性水稻土,洱海边海拔1975~1990米为湖积性水稻土。喜洲苍山脚下坝区的土壤,其成土母岩主要是由片麻岩、片岩、石灰岩等岩石风化物冲积和湖泊相堆积而成。

由于海拔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的不同,喜洲镇的土壤共有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冲积土和水稻土七大类,以水稻土占绝大多数。

气温

喜洲镇年均温度为15.10℃,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0℃,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8.7℃。全年中相对高温时期为5—8月,月平均气温18.50℃。相对低温时期为11月至次年2月,月平均气温12℃以下,极端最高气温34℃(1951年6月),极端最低气温一3℃(1969年1月),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降雨量

喜洲镇年平均降雨量为1080.1毫米,多雨的1957年为1456.6毫米。少雨的1960年为650.2毫米。12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平均总降雨量147.2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3.6%,相对湿度49%一54%。6月至11月为雨季,平均总降雨量为94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6。4%,相对湿度62%一85%。其中60%的雨量集中在6—8月,往往造成洪灾。

日照

喜洲镇全年日照为2282小时,日光充足。其中11月至次年4月,日照时数为1312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62%。全年太阳辐射为140KCaL/em2。

风霜

喜洲镇11月至次年4月多大风,≥17粑秒的大风日数全年55天。风向变化不定。“望夫云”和“海盖”出现,是刮大风的特异征兆。霜期一般开始于11月,平均霜期135天,有霜日平均69天。蒸发量每年平均为1973毫米,以3至5月份最大,6至9月份最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82.87%。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河流

霞移溪在喜洲镇北部,发源于云弄峰与沧浪峰之间。因云弄峰的云霞经常北移,故称为霞移溪。系常年性河流。全长8公里(从山脚到人海口长3.9公里),宽约5米,流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

万花溪在喜洲镇中部,发源于花甸坝,因该溪上游两岸杜鹃花、山茶花等四季山花烂漫、万紫千红,故名万花溪。系常年性河流,全长17公里,宽约8米,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经文阁、喜洲、沙村等村注入洱海。

阳溪在喜洲镇南部,发源于莲花峰与五台峰之间。溪源有二,谷深箐远,水量丰富。因溪水流经上阳溪背后,故称阳溪。系常年性河流,全长13公里,宽约5米,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流经北阳溪、庆洞、北庄、作邑、古生村注人洱海。其支流从溪口横五台峰麓流达庆洞庄后,又分数支,俗称庆喜沟。

地下水

点苍山麓洪积扇前缘,霞移溪、万花溪两侧及洱海湖滨的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地表出露的地下水随处可见,造成冷浸田。开发的有喜洲十字街上下的地龙、寺里的横截沟,喜洲办事处的饮用水等。

蝴蝶泉位于点苍山云弄峰山麓,1983年3月8日,测得流量0.05立方米秒,泉点位置标高2080米。

上关明月泉位于仁和村西北,滇藏公路下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池塘内有“水阁凉亭”为一景观。

锡杖泉位于喜洲大慈寺内,是房檐下的一口井,有观音锡杖柱地而涌泉,以选址建寺院的传说,因寺院沧桑,井泉水已久不为用,但仍存在,且从不干涸。

“小井水”在喜洲街800米,南沙沟北侧,曾为居民喜爱饮用的泉水。

喜洲镇云弄峰北麓及箐口有铁矿,沧浪峰山峰麓及峨莨哨有铅矿,五台峰北麓有铜矿,花甸坝有金矿,深溪有银矿。

喜洲镇云弄峰植被为针叶林,沧浪峰植被为针叶林和灌木林,五台峰植被为针叶林。喜洲镇森林面积12480亩,树种有云南松、杉松等。

喜洲镇常住人口63914人(2017年),居住着白、汉、回、纳西、傣、彝等14个民族。

2015年,喜洲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4.9亿元,同比增长9%;工业总产值达19963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010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83元,同比增长11%。

2016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8.72亿元,同比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11元,同比增长10%。

2017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61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辖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8亿元;招商引资完成4.0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62元,同比增长10%。

2015年,喜洲镇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9963亿元。

2017年,喜洲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8亿元。

2015年,喜洲镇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8万人次,同比增长9.8%,旅游社会总收入完成5960万元,同比增长11%。

2016年,喜洲镇接待旅游人数3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8亿元。

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喜洲镇而过,沿海水路有木船、机动船通航,214国道干线和大丽公路穿喜洲镇而过。

2015年,喜洲镇投资118.8万元,实施江上一级站北支沟水毁修复、沙村深江抽水站技改、金河抽水站技改、桃源村委会仁和自然村南北片区灌溉沟防渗建设工程。拆除和封堵主要入湖河道排污口49个,实施和乐沟、深江中沟等11个多塘系统建设,完成仁和等4个自然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全年清运垃圾12985吨,清理淤泥及腐烂物14619方,“白色垃圾”、水葫芦、杂草等1102吨。

2016年,喜洲镇投资2300多万元,实施了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硬化了村庄道路,新建了民族活动广场和民俗文化体育广场。投资1100多万元,实施了桃源、周城、珂里庄、上兴庄等8个村人饮工程,改造农村危房60户,对5个古院落增设了安防设施。

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王阜为益州太史,始兴学校,叶榆之有学于此。”南诏地方民族政权设有慈爽兼管教育,“内授学,外习书”,“建学立师,兴办学校”,创立学宫,推行教化。

大理国时期,大理地方民族政权的文化教育以佛寺为中心,兼读佛经与孔孟之书,并派出使者向宋王朝求取经书,设馆教育国人。

元代,行省平章政事赛赤典设大理路儒学提举司,掌管学务。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教育纳人中央科举制度,府州县均建文庙,设书院,办社学、义学。明嘉靖年间,邑人张拱文在喜洲创建桂林书院,清乾隆元年(1736年),上关创建波罗书院,院螃村曾建过奎星书院。明清时期除创办书院外,还举办义学,有喜洲义学、沙村义学、波罗义学等。到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喜洲地区的义学改制为初等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兴建喜洲公立两等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设立喜洲公立女子小学校。

民国初,实行国民教育,喜洲地区共设初等小学23所。民国二年(1913年),喜洲设第二区乡教育会,各保设民众识字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喜洲创建淑川女子两级小学,同年举办正规师范班。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创立大理喜洲私立五台中学,翌年改为大理私立五台中学。民国二十八年,武昌私立华中大学迁址喜洲。

喜洲地区在20世纪初有“同德堂”等传统中医的中药堂lO余家而无西医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创办“燮澄医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为“喜洲医院”。1950年,大理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喜洲医院,经整顿后改名为大理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喜洲分院,由私人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1961年,改称为喜洲卫生院。1983年大理县、下关市合并为大理市,喜洲卫生院改为喜洲中心卫生院。

2015年,喜洲镇实施永兴、仁里邑、桃源卫生室修缮改造项目,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98.77%,群众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3.43%。

2015年,喜洲镇发放医疗救助、困难救助、优抚对象临时困难救助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14.62万元。

服饰

白族服饰 (4张)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白族女子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节日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 绕三灵”、“ 本主节”、“ 耍海会”、也有白族人自己的“ 火把节”等众多的节日。

三道茶

三道茶为白族的待客礼。白族人倒茶一船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

白族民居 (5张) 喜洲白族民居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开间的“坊”是建筑的基本组合单元。三合院是常典型的组合形式,由三个坊及一组照壁组成,称为“三坊一照壁”,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四合院则由四坊建筑组成封闭式的院落,四角均有漏角天井,加上院落,称为“四合五天井”。由此能组成两重到四、五重的院落,称为“重院”。喜洲镇,一进数院的“六合同春”式建筑有十多院之多,以镇上四方街旁严家大院为代表。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国间建造的民居就有99院之多。

喜洲民居特别注重建筑内部的艺术装饰,屋檐、木雕门窗、精致的照壁、彩画、大理石画、古井等,非常精巧和美观,使喜洲民居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北至田庄宾馆,南至富春里、彩云街、染衣巷,西至市上街中段,东至镇东公路东侧的两院保护民居,约17.32公顷的面积内,集合了大部分重点保护民居和保护民居,同时包括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三家大院。

白族民居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 (5张)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

七尺书楼,约建于公元1526年前后。原是杨士云读书时的小楼。整座房屋的建筑仍保存着明朝建筑风格。

严家大院,为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的宅院,位于四方街西南角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体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由4个院落组成,1936年在后院加盖了一幢独立三层西式楼房,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

董家大院,原为喜洲富商董澄农所有,建于1948年。

杨家大院,建于1947年的杨家院,原为杨品相所有。

尹家大院,为建于1925年的尹立廷宅。

蝴蝶泉

蝴蝶泉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以北1公里处,滇藏公路西侧,苍山的云弄峰下,原名无底潭。公园内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石碑,左侧刻有郭沫若咏蝴蝶泉诗的手迹;碑的背面,刻着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述说:“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峡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蝴蝶泉公园,建有修蝴蝶楼、八角亭、六角亭、望海亭、月牙池、咏蝶碑,1985年12月建立了蝴蝶标本馆。

华中大学西迁旧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1939年4月初,华中大学搬到大理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喜洲镇,将喜洲南门外相互毗邻的大慈寺、玉皇阁、奇观堂和张公祠等寺庙作为校址,于5月1日正式开学,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等。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4月, 华中大学离开喜洲,到昆明后转长沙,再回到武昌。

周城古村

周城古村 (3张) 周城村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北端,座落云弄峰山麓,霞移溪北,蝴蝶泉之南,面向洱海,村落东临茶马古道,交通条件便利。周城村是中国白族第一大村,也是云南最大的民族自然村,村落面积约2平方公里,村落的建设发展主要是依山就势和沿茶马古道两侧展开。村中除南北向穿村的214线国道(滇藏路)和环村路两条外,主巷道还有东西向大充路、小充路、塔充路、石佛路、南登路和茶马古道山林路7条,和其他许多胡同一起错综复杂,犹如变幻莫测的八卦阵。周城民居是研究白族民居建筑史的活标本,民居独家院、标准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等民族建筑房舍独具特色。

一掌雪,古称蜜雪,《大理县志稿》载:“蜜雪出苍山 民族食品 (2张) ,夏月郡人背负取下,和以糖煮梅啖之,极解热渴”。明代客居大理的日本诗僧天祥作“卖雪词”赞曰:双龙关里百花香,银海逶迤抱点苍,六月街头叫雪卖,行人错认是琼浆。

喜洲粑粑,当地叫破酥,麦面粉发酵后,加猪油土碱糅合,做成圆形,有甜、咸二种,甜的以红糖、豆沙包心,咸的糅进火腿或椒盐葱花,用吊炉将两面加热烤熟,香酥可口,油而不腻,酥而不脆。

上关粑粑,和喜洲粑粑一样有名,其特点是生麦面和土碱加得较多,糅得料硬,不加盐糖,在平土锅内烤制成的薄片粑粑,形如烙饼,直径1市尺,每个重3两,烤熟后逐个堆积成堆,用布包围保温,使之回软。

扎染布,古称“绞缬”,主产周城、起源于南诏。用纯白棉布、丝绸等为坯布,将图案呈不连续点状印在布上,手工按点扎缝成结,以人我栽培的蓝靛作染料,浸泡冷染多次,漂洗,碾平整形,即成蓝底白花的各种图案,特点是有色晕,为机械化印染无法实现。

刺绣,喜洲妇女有精巧的绣花手工。以赵州丝线绣花,街上有绣花图案纸样出售,个人有图案样本。产品有喜庆中堂、帐沿、门帘、枕套、被面、童帽、绣花鞋、手帕、围裙、飘带等。

白族服装,男式为黑马褂、对襟白衬衣为特点,妇女服装为白圆口衬衣,红里褂,绣花围裙,翠色裤子为特点,最讲究头饰,颜色鲜艳明快,对比浓烈。1991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云南,和志强省长以白族女服装相赠。

段俭魏,南诏时期开国功臣,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段敛魏领兵大破唐军于西洱河红山坡。

杨奇鲲(?—883)鲲一作混、肱,白族,唐时 南诏 叶榆(今云南大理北)人。南诏宰相、诗人。曾任南诏布燮(清平官名称)。

杨士云, 白族,字从龙,号弘山。 大理喜洲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云南 乡试中举,获第一名解元,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选翰林 庶吉士,后转给事中。

张于恭,道光年间任台湾省台南分府同知兼南路海防理番同知。

赵甲南,参加“公车上书”的留日学者、著名爱国教育家

张耀曾,辛亥革命中,任同盟会院内总干事、司法总长、法学家、民国初期《天坛宪法》起草人。

杨源华,护国军将领、曾任上海警备军司令官。

张丽珠,留学美国和英国的试管婴儿专家。

杨明,著名作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2019年10月,喜洲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周边派出所

大理市公安局喜洲派出所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丽路西侧(喜洲古镇西南)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政府机关

喜洲镇人民政府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村富春里40号

周边诊所

大理市喜洲卫生院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大丽线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大丽线

周边门

喜洲古镇-西北门 地址:清真路附近

安徽兴兆光伏玻璃科技有限公司-南门 地址:221省道附近

周边乡镇

喜洲镇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周边停车场

喜洲古镇-停车场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古镇
营业时间:00:0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