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泉河镇

狮泉河镇 狮泉河镇概况 狮泉河镇沿革 狮泉河镇地理位置 狮泉河镇政府驻地 狮泉河镇镇内景象 狮泉河镇基础设施 狮泉河镇乡镇新貌 狮泉河镇治理荒漠 狮泉河镇旅游集散中心


狮泉河镇是 阿里地区行政公署和 噶尔县政府所在(地图上标示“噶尔”gaer即县治所在),是新藏公路上K1058公里处的重要驿站。地处印度河上游狮泉河旁,河畔原来是一片荒凉的红柳滩,这里是游客到阿里地区旅游的集散中心。噶尔县辖镇,地区行署、地区党委、县政府、县党委所在地。位于县境北部,北与日土县相邻。常住人口54947人(2017年)。辖3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藏布居委会 合并图册 (2张) 。G219、S201公路过境。1989年设镇。1996年,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约1.03万人,镇下未设行政村。2000年,狮泉河镇常住人口7731人(五普)。(加木村原为扎西岗区加木乡)【2014年代码及城乡分类】542523100:~001 121森格居委会 ~002 121藏布居委会 ~201 220加木...

详情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介绍

狮泉河镇是 阿里地区行政公署和 噶尔县政府所在(地图上标示“噶尔”gaer即县治所在),是新藏公路上K1058公里处的重要驿站。

地处印度河上游狮泉河旁,河畔原来是一片荒凉的红柳滩,这里是游客到阿里地区旅游的集散中心。

噶尔县辖镇,地区行署、地区党委、县政府、县党委所在地。位于县境北部,北与日土县相邻。常住人口54947人(2017年)。辖3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藏布居委会 合并图册 (2张) 。G219、S201公路过境。

1989年设镇。1996年,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约1.03万人,镇下未设行政村。2000年,狮泉河镇常住人口7731人(五普)。(加木村原为扎西岗区加木乡)

【2014年代码及城乡分类】542523100:~001 121森格居委会 ~002 121藏布居委会 ~201 220加木村

狮泉河镇:距拉萨市1655公里,在 新藏公路( 219国道)新疆起的K1058公里处。

是 新藏公路、黑阿公路、阿日公路的交会处。

1964年, 新藏公路通车后,这里开始建设营房和简单的公共设施。1966年, 阿里地区行政公署从噶尔 昆沙( 昆莎机场)迁来此地 合并图册 (2张) ,艰苦创业,进行各类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80年代,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初具规模。

1988年, 噶尔县也将政府所在地迁到这里。 噶尔gaer意为帐篷、营帐,因历史上曾作为兵营驻扎地而得名。——地图上标示“噶尔”即县治所在。

狮泉河镇海拔4255米,为 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狮泉河镇现已成为西藏西部的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 边境贸易中心。

内有电厂、自来水厂、汽车修配厂、印刷厂等 工业企业,并设有小学、中学、医院、防疫站,以及影剧院、电视台、广播站等文化设施, 狮泉河还有不少商店、邮电局、银行、书店等,设施虽然简陋,但大体齐备。可供游人住宿的地方主要是狮泉河饭店。

狮泉河镇很小,一头 石雕狮子矗立在城中心的环岛中央。也许这就是小镇的象征了。

以环岛为中心,四条马路向外延伸:南面为商业街,东西为区直机关和军分区驻地,北面是通向 日土县及新疆方向的公路。

城中的商店、餐馆临街而开,公用电话随处可见,路边楼房、平房错落有致。 合并图册 (3张) 而凡是藏式民居则几乎家家房顶和墙头都堆满了用于引火的干枯的 红柳根。狮泉河水从城中缓缓流过。全镇绿化带是沿水泥马路两侧约1公里长的班公柳。

据说这是阿里人十几年前为了植树造林,从200多公里外的日土县 班公湖北岸 乌江区的一条沟里移栽过来的,故称 班公柳。小镇不大,但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是近十几年快速发展的结果。现为 阿里地区和 噶尔县的驻地。

狮泉河镇现已成为西藏西部的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 边境贸易中心。内有电厂、自来水厂、汽车修配厂、印刷厂等工业企业,并设有小学、中学、医院、防疫站,以及影剧院、电视台、广播站等文化设施, 狮泉河还有不少商店、邮电局、银行、书店等,设施虽然简陋,但大体齐备。可供游人住宿的地方主要是狮泉河饭店。

狮泉河镇已形成9 纵8横的城市道路架构,城区道路基本实现了路面混凝土、路边种红柳、彩砖人行道,商业店铺规划整齐、周边环境干净卫生,形成了工业区、办公区、居民生活区、商业服务区的城镇发展布局合理的格局。

座落于狮泉河和新(新疆)藏公路交汇处。镇上常住人口虽仅有1万余人,然而在人烟稀少的阿里,却是首屈一指的繁华之地。诗曲次仁说:“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只有沿河两岸丛生的红柳点缀着生机,冬春季节一些牧民 前来收牧,便成了最早的流动人口。”1964年,随着 新藏公路的通车,我国海拔最高的城市便在这片海拔4300多米的荒地上崛起。

漫步 狮泉河街头,各种商店、餐馆鳞次栉比,白底红字的“全国直播电话”标志每每映入眼帘。手持移动电话的人随处可见。红色的夏利出租车穿行于主要街道,上 出租车一律5元钱。司机们说,夏利都是卡车“背”进来的,否则它们靠自己的轮子,是无论如何进不了也出不了狮泉河镇。 狮泉河镇虽是草原孤城,但人们已开始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陕西、河北两省援建的有线电视网的开通,使如今的镇里人可以在晚上7时开 始选 择收看20多套电视节目。

夜晚的狮泉河,街道灯火通明,各种藏式酒吧和夜总会里传来阵阵歌声。人们可以随时在镇里吃到可口的夜宵。 从前,“吃菜难”是狮泉河干部群众的大难题。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 叶城和拉萨的蔬菜不断进入,使 狮泉河“吃菜难”的状况大为改观。

在新 建 不久的狮泉河综合菜市场,90多个摊位上瓜果、蔬菜品种多达40多种。为改善居民生活,1998年开始,阿里投资76万元,在狮泉河镇建设了120亩露天 菜地和500多平米的玻璃温室,年产蔬菜28万多公斤,狮泉河又投资350万元,建设面积为200平方米的32座玻璃温室,建成后将增加蔬菜产量 138万公斤,可从根本上解决 空中城市吃菜难的问题。

公路:狮泉河镇是 新藏公路(国道G219线)、 安狮公路(区道S301)、黑阿公路、 狮泉河新貌 (2张) 阿日公路的交会处。

民航: 昆莎机场位于西藏阿里,于2007年5月破土动工,机场海拔4272米,设计跑道长4500米、宽45米,两侧 道肩各7.5米,面积为5.1万平方米的停机坪可容纳4个机位,航站区可满足到2020年吞吐12万人次的需求。 2009年10月,阿里机场主体工程完工,并于10月13日到18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校验飞行,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7月1日 阿里昆莎机场正式通航。

狮泉河是 藏语“ 森格藏布”的意译名称,这条河流发源于 冈底斯山的西北麓,因为源头的地形非常象一个狮子口,一股温泉从狮子口中汨汨地涌出,所以这条河就称为狮泉河。

狮泉河镇坐落在荒野 戈壁滩上,悠悠的狮泉河水象一条吉祥的哈达从镇边流过,整个城镇以环岛为中心,有四条马路向外延伸:南部为商业街,东部和西部为地区政府各部门所在地,北面是通向 日土县及新疆方向的 新藏公路。

城中的商店、餐馆临街而开,公用电话随处可见,路边楼房、平房错落有致。小镇不大,但在 阿里高原空旷的荒野戈壁上却显得繁华,充满生机与活力。

狮泉河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城。阿里政府机关在1965年7 月23日才迁至狮泉河镇。当时的镇容仅限于镇中心的一小片地方,周围一片荒漠,只有沿河两岸丛生的红柳显露着 狮泉河镇 生机,冬春季节几户牧民前来放牧,便成了这里最早的“流动人口”。

因为狮泉河镇位于 阿里高原的西部,其东部有大片荒原为无人区,也就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 羌塘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镇的方圆百里都是人烟稀少的高原地带,再加上原先这里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所以,城镇的发展十分保守。

建镇之初常住人口只有400 人,而城镇建设的规模则是按800 人来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规划,在当时还是一个较为大胆的设想。全镇当时仅有1 口水井、1 间商店、1 间发电房、1 台84千瓦的发电机,所发电量连最基本的照明也满足不了。

由于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使得阿里整体发展十分缓慢,物资供应一直都很困难。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阿里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如今, 狮泉河已发展成有20,000人,90%以上为藏族同胞的新兴高原小镇。

这里是4200米的高海拔地区。历史在这里呈现出一种轮回:曾经,这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红柳滩,穿行而过的河流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后来乱砍红柳作材烧,风沙逞威了——沙砾质戈壁滩,每年房前屋后总会堆积起一两米高的沙子,街道上沙子横行;如今,这里再次变成绿洲,林草丰美,风沙受阻,空气湿度上升,鸟儿重归“故里”。

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镇。制造“荒漠变绿洲”这一神奇的中国科学家,以近20年的不懈努力,找到了降服风沙的“金钥匙”。

向世界难题挑战

狮泉河镇坐落在狮泉河盆地,海拔4270米,距拉萨市1655公里。1966年,阿里地区行政公署迁入此地,该镇从此诞生。由于这里燃料匮乏,人们只能砍伐盆地内生长的红柳作为薪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原本茂密的红柳林几乎绝迹。为了获取薪柴,人们竟使用炸药把红柳树根从土层里炸出取走。这些行为, 合并图册 (2张) 最终使狮泉河盆地在上世纪80年代变成荒芜的沙砾质戈壁滩。每到冬春,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积沙堆墙,狮泉河镇面临被风沙掩埋的严重局面。

要生存就必须治沙。本来,治沙在世界各地都是一道难题,而在4200米以上的高原治沙更是难上加难,世界无此先例。

狮泉河盆地年平均气温仅0.2℃,最冷时的月平均温度为-12.1℃,极端气温-41℃。这里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只有60—70毫米,极度干旱,植物难以成活;这里风力大,平均每年8级大风天约有113天。

1989年,原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的奠基人朱震达研究员,果断决定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狮泉河风沙灾害治理的调查、规划和设计。至夏,由李保生研究员率领的第一个考察组前往狮泉河镇,对风沙灾害进行实地调查。次年春,董光荣研究员又率领8名科技人员对狮泉河盆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在风洞模拟技术的支持下,对风沙灾害的整治进行了第一期工程规划和设计。随后的10余年间,由邹学勇教授等人完成了第二期至第五期治沙工程规划和设计。有了可靠的治沙技术,西藏自治区政府和阿里行署便开始了持续和艰苦卓绝的治沙工程。

技术创新

1990年,还在兰州沙漠所攻读博士学位的邹学勇就参与了狮泉河的治沙工作。从那时开始,他便成了狮泉河治沙的常客。即使200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他也从未间断。

近20年,他在前辈治理狮泉河风沙的基础上,带领治沙组又对狮泉河风沙灾害进行了多次考察,认真分析,不断总结,大胆试验,逐步摸索出一条狮泉河治沙的独特技术。

在狮泉河,防沙治沙离不开林、草、障、渠。

林——红柳作为乡土树种几近绝迹,治沙组在观测和总结阿里行署引种的原产于班公湖北岸的班公柳树种生物学特性后,探索出针对该树种的建植方法、生根处理、整地、灌溉、修剪和平茬复壮等技术;

草——选择既有较高饲用价值,又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披碱草。提出了详细的用种量、播种时间和方法、播种前预处理、土地平整、肥料使用、灌溉和刈割制度等技术;

障——离狮泉河镇最近的城市也有1500公里。高原环境和崎岖道路对物资运输极为不利,工程建设材料价格异常昂贵。治沙组在工程设计中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的砾石,在实地观测和风洞模拟技术的支持下,经反复计算、论证和试验,设计出横截面呈高1.2米、底宽1.65米的等腰三角形砾石沙障,每条沙障之间距离16.8米,与主害风向夹角呈81度;

渠——狮泉河盆地稀少的降水无法保障人工植被存活。为此,治沙组专门设计了三级灌溉系统,其中一级干渠总长度约14公里,二级干渠总长度37.4公里,田间毛渠数百公里,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了严格的轮灌制度。为了改善狮泉河镇居民生活环境,同时调节狮泉河径流,治沙组设计了面积达876亩的人工湖。

林、草、障、渠单独哪一种技术措施都不足以遏制住风沙对狮泉河镇的侵袭,这是当地防沙治沙的经验总结。治沙组成员张春来认为,狮泉河治沙的创新在于:把这四种技术综合使用,建立了“砾石 大环境 (4张) 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四位一体”的防沙治沙技术模式。

砾石沙障一方面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抑制就地起沙,减小气流的挟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沙尘在工程区内沉积,另一方面又有效保护了砾石沙障间的班公柳幼苗和人工草地幼苗免遭风沙流打击、沙埋,为植被重建创造良好环境;防护林成林后与砾石沙障相辅相成,构成戈壁风沙流运移路径上不可逾越的屏障;人工草地切断了风力对松散地表的直接作用,同时成为吸收消化外来风沙沉积和粉尘沉降的处理器,在生物作用下加快成土过程;而灌溉系统则为林草工程提供必须的水源保障。这种“四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狮泉河盆地沙害防治的有利条件和自然资源,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风沙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对于已经实施的狮泉河镇风沙灾害治理前三期工程,由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组织的评审组专家认为,该工程“布局合理,配置恰当,能够形成长期稳定的防沙体系”,“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治沙组在狮泉河盆地防沙治沙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多种技术原理,已在青藏高原多个地区推广应用。其中包括为青藏铁路拉萨站建设服务的“拉萨市柳吾新区及其周边地区治沙工程”“藏东南防沙治沙工程”等。

持之以恒

狮泉河盆地防沙治沙技术取得突破,是科研人员和阿里行署广大干部群众近20年持之以恒的结果。在北师大科技处处长高尚玉教授看来,在高海拔地区治沙,没有现成经验,需要科学家探索全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一两次失败,甚至十多次失败都不足为奇。“邹学勇等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近20年的不懈努力。”

持之以恒的代价是要长期忍受艰苦。在狮泉河,治沙组每天都要在工程区进行调查和勘测。他们每天中午在戈壁滩上席地而坐,啃食着随身携带的冷馒头、榨菜和水。能吃上一顿新鲜蔬菜,那是很享受的事。

持之以恒也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从拉萨到狮泉河,全是石子路,以前走一次单程需要三四天,至少也需要两天。路上常常车辆爆胎。“最危险的一次,我们的车子带了两个备用轮胎,但上午十点钟就爆了三个。没有通讯条件,我们只有死等。

多半天才碰到一辆路过的车把我拉到几十公里远的一个乡政府请求救援。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我和救援人员才带着两个轮胎赶回原地。就在这几十公里的路上,我们的车辆再次爆胎。我那次真是担心要出人命。”邹学勇对那次“事件”记忆犹新。在狮泉河,治沙组成员最怕感冒,因为感冒很容易转成肺气肿,就有死人的可能。

狮泉河治沙的成功,在学术界少有人知。“为什么不请专家去鉴定?”“我们不敢请专家去,因为那里严重缺氧,身体欠佳的人会有生命危险。”吃苦耐劳,不怕牺牲,默默无闻,再加上持之以恒。所有这些构成了狮泉河科技治沙成功的基本要素。

狮泉河镇是 阿里地区首府,因此,这里是游客到阿里地区旅游的集散中心。

来自西藏以外的游客,如果要去 神山圣湖转转,还需要到这里办理特殊许可证(因为游客多而景点对游客数量有一定限制),到有的地方去旅游还要办理边防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