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渠乡

庙渠乡 庙渠乡简介 庙渠乡基本情况 庙渠乡历史沿革 庙渠乡行政区划 庙渠乡自然环境 庙渠乡人口状况 庙渠乡交通设施 庙渠乡文教卫生 庙渠乡特色产业 庙渠乡基础设施 庙渠乡社会事业 庙渠乡文物古迹 庙渠乡名胜古迹 庙渠乡经济指标 庙渠乡名优特产


庙渠乡位于 甘肃省 镇原县西北部,距县城54公里。东靠孟坝镇,南依开边镇,西邻马渠乡,北壤三岔镇。境内山、塬兼有,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0公里。土地面积178.07平方千米。庙渠乡历史悠久,曾为原 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 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因古时修建庙宇一座,故此而得名。庙渠乡地处 镇原县西北部,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6789人(2017)。面积178.07平方千米。该乡历史悠久,曾为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庙渠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杏子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黄花面积达9500 亩,年产500吨以上,产值达400万元,并形成了年吞吐量达600至800吨的黄花批发市场。杏子6万多株,折合面积2514 亩,年总产800吨,产值140多万元...

详情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庙渠乡所有镇乡结合区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庙渠乡介绍

庙渠乡位于 甘肃省 镇原县西北部,距县城54公里。东靠孟坝镇,南依开边镇,西邻马渠乡,北壤三岔镇。境内山、塬兼有,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0公里。土地面积178.07平方千米。庙渠乡历史悠久,曾为原 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 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因古时修建庙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庙渠乡地处 镇原县西北部,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16789人(2017)。面积178.07平方千米。

该乡历史悠久,曾为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庙渠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杏子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黄花面积达9500 亩,年产500吨以上,产值达400万元,并形成了年吞吐量达600至800吨的黄花批发市场。杏子6万多株,折合面积2514 亩,年总产800吨,产值140多万元。

全乡共16789人(2017)。共有党支部1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9个,机关党支部6个,有党员552人,其中农村党员478人,机关党员74人,有女党员48人。全乡共有学校14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3所;教师173人,其中小学教师103人,初中教师70人;在校学生2664人,其中小学学生1474人,初中学生11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9个,医生29人,病床23张。

庙渠,因古时修建庙宇一座,故此而得名。解放初为庙渠乡,隶属马渠乡,1956年4月隶属三岔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时隶属县政府,9月撤销,1959年9月为庙渠大队,隶属马渠人民公社,1961年6月成立庙渠人民公社,1965年1月撤销,归属马渠人民公社,1966年5月由马渠分出,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称庙渠乡,2019年《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庆阳市6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9]34号),撤销庙渠乡,设立庙渠镇。

现辖黎明村、慕塬村、文夏村、常俭村、孙寨村、庙渠村、店王村、六十坪村、四合村9个村,88个村民小组、4026户。

庙渠乡地处镇原县西北部,共辖9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东临孟坝镇,西靠马渠乡,南壤开边镇,北接三岔镇、方山乡。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境内山塬兼有,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辖区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面积178.0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干燥偏冷,春冬季多西北风,无霜期160-180天 。

全乡共16789人(2017)。

镇三公路、庙川公路、庙三公路纵贯全乡7个行政村,各村主干道、村组道路畅通,有村组道路218公里;水平梯田32230亩;庙马人饮工程1处,机井11眼,上水工程2处,水泥窖1945眼,天然井泉35眼;全乡退耕还林面积11148.9亩(1330户5423人),协议荒山造林面积10047.6亩。

全乡共有学校15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教师179人,其中小学教师107人,初中教师72人;在校学生2866人,其中小学学生1710人,初中学生115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9个,医生32人,病床23张。

庙渠乡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杏子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历届政府因势利导,坚定不移的以“黄花立乡”,经过长年的“压粮扩黄”,黄花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栽培方法不断改进,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到2002年底,庙渠乡黄花累计留存面积17900亩,户均4.5亩,人均0.90亩,总产量150万斤,收入700万斤,户均收入2000元。并形成了年吞吐量达600至800吨的黄花批发市场。黄花菜已经成为庙渠乡第一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杏子6万多株,折合面积2514 亩,年总产800吨,产值140多万元。

庙渠乡利用当地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的气候条件,自2002年起引进试种美国优质红提葡萄,并从陕西礼泉聘请当地资深果农曹志义为技术总顾问,栽植了60亩优质红提葡萄。经过两年精心培育,现已建成葡萄基地两处,逐步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葡萄生产的实用技术。2005年果农窦延泽的30亩葡萄收入5.8万元,亩均达1933元。在窦延泽等种植大户的辐射带动下,庙渠乡形成了以庙渠、四合、文下、常俭、孙寨五个村为中心,发展葡萄种植户110多户,栽植面积达300多亩,形成了基地+农户+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镇原县庙渠乡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出发,在北街沿镇三公路两侧规划了20户、总占地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小康住宅,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机平农田200多亩,新修道路21.5公里,解决了320户1290人的行路难问题;组织淘挖水泉36处,新打小电井21眼,解决276户群众饮水困难。计划在山区新打小电井100眼,彻底解决1700多户人和950只大家畜的饮水困难;投资7万元,在20多公里公路沿线栽植国槐8000株;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共登记纠纷19起,已经调处15起。这些基础设施的落成,为庙渠乡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事业:庙渠乡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1月,两易其址,现址设在庙渠初级中学校园内。教委会成员5人,所辖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4所,村学20所,幼儿园1所。庙渠乡共有中小学教师183名,其中中学教师47名,小学教师136名。庙渠乡在校学生3491名,其中中学916名,小学2359名,在园(班)幼儿216名。乡教委会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庙渠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各级学校配套建设和各项设施大规模改观,校容校貌明显好转。 计生工作:镇原县庙渠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组织专职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庄头村尾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奖扶优惠政策。同时,结合“两免一补”政策,为“两女户”减免学杂费5480元,为新增8户二女结扎户办理养老储蓄8000元。累计办理养老储蓄102户、8.54万元,为18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办理养老储蓄1.8万元。

帮弱扶贫:庙渠乡核查确定“五保户”75人,发放生活费用5.4万元;摸排农村低保救助对象972人;动员组织3895户村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已启动报销程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向198户困难群众发放面粉60袋,救济款3.15万元。

王新庄古墓群,埋藏地下800余年,历经风雨剥蚀,洪水冲刷,沟掌塌陷,逐渐暴露,被一打柴群众偶然发现。墓群在镇原县庙渠乡文夏行政村王新庄东侧的白梁湾,两条山梁环抱成一个簸箕掌,地形隐蔽,环境清幽,湾掌平缓开阔,面临深沟,与孙寨行政村的挂山隔沟相望,墓葬就在这簸箕舌头中央、洪水冲成约丈余的峭壁上。墓志称,闻听高曾之祖“葬在新门之北”,新门寨在开边寨正北,为夏人边壕。宋时,开边寨于熙宁二年(1069年)并入新门寨,次年又复为开边寨。800多年前的地貌环境已不得而知,仅可看出墓群北侧有山庄遗址一处,窑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压未平的巷道遗迹,说明曾经有人住过。

庙渠乡历史悠久,曾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六十坪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曾在该村出土新石器时代的土红大陶壶6件、土红陶体2件、土红双单陶环13件,出土齐代的红类沙双耳陶罐2件。在慕塬村出土汉代铜境3面,在文夏村的王新庄发现宋代墓群1处,并出土黑瓷梅瓶、黄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绘莲塔等陪葬的器物。(镇原县志均有记载)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79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75万元,农业总产值4918万元;粮食总产量9200吨,油料总产量342吨;大家畜存栏8528头;乡财政收入20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201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17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96万元,农业总产值5285万元;粮食总产量13115吨,油料总产量46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19元。

全乡确定以“塬面苹果葡萄、山区种草养畜、全乡发展黄花”的思路培育特色产业。以黄花而闻名全市,黄花累计面积达30450亩,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收入1200多万元,人均收入620元左右。其次是红提葡萄、苹果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现有葡萄面积2200亩,苹果面积9610亩。

周边中学

甘肃省镇原县庙渠初级中学 地址:庆阳市镇原县

周边乡镇

庙渠镇 地址: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

周边村庄

庙渠 地址:庆阳市镇原县

庙渠村 地址:庆阳市镇原县

庙渠岔 地址:庆阳市镇原县

果园二村 地址:庆阳市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