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池村

蒲池村


庄子乡蒲池村,位于庄子乡东南部土石山区,全村245人,97户,其中耕地1721亩,果树80亩,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村情概况粮食产量100万斤,人均收入5000元,村内有卫生室一个,新农合参合率95%。位置境域蒲池,位于榆次东南30公里的土石山区,津水河支流西赤土水西南。东临西赤土,西毗北田镇梁坪,南连殿家院与太谷县石亩村,北接寨底,是庄子乡海拔最低的村庄(海拔994米)。面积7.75平方公里。辖有殿家院自然村。村名由来村四周曾有“三塔、九垴、十八凹,再加七十二个沟沟叉”。村北水草庙后有较大的泉水,水源丰富,村南山上也有泉水,村东北是西赤土水(河名)。村庄水源丰富,坐落在蒲草丛生的水池边,人口较多,宛如一座小城镇,在清乾隆年以前村名为“蒲城”。村落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又演变为“蒲池”。还曾名“圆通村...

详情

蒲池村地名网_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蒲池村资料简介
  蒲池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70220222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702。蒲池村与庄子村、南赵村、北赵村、榆城坪村、季麻村、紫坑村、六台村、山头村、马兰村、郝都村、井峪村、东墕村、牛村、杨方村、义井村、西墕村、上黄彩村、下黄彩村、桥头村、杨壁村、张坪村、窑上村、西凹村、南头村、西赤土村、寨底村、东赤土村、怀元村、白田村、冯家局村、西河村、麻地沟村相邻。 还有8个地名与蒲池村同名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蒲池村介绍

庄子乡蒲池村,位于庄子乡东南部土石山区,全村245人,97户,其中耕地1721亩,果树80亩,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

村情概况

粮食产量100万斤,人均收入5000元,村内有卫生室一个,新农合参合率95%。

位置境域

蒲池,位于榆次东南30公里的土石山区,津水河支流西赤土水西南。东临西赤土,西毗北田镇梁坪,南连殿家院与太谷县石亩村,北接寨底,是庄子乡海拔最低的村庄(海拔994米)。面积7.75平方公里。辖有殿家院自然村。

村名由来

村四周曾有“三塔、九垴、十八凹,再加七十二个沟沟叉”。村北水草庙后有较大的泉水,水源丰富,村南山上也有泉水,村东北是西赤土水(河名)。村庄水源丰富,坐落在蒲草丛生的水池边,人口较多,宛如一座小城镇,在清乾隆年以前村名为“蒲城”。村落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又演变为“蒲池”。还曾名“圆通村”,与地形和道路有关。

隶属沿革

清代以前,蒲池村由太谷县仁义乡梁坪一里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划入榆次(路东)县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属日伪政权管辖区。解放战争时期,属中共榆次路东县管辖区。1953年,属第二区麻地沟乡。1959年~2014年底,依次属黄彩前进人民公社、黄彩人民公社、黄彩乡、庄子乡。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约20户100人。1978年40户20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104户231人,户籍人口103户230人。户籍人口中,男124人,女106人;0~14岁28人,15~59岁135人,60~79岁57人,80~99岁10人。全部为汉族。

坐地户先有苏、兰、白姓,后有闫、李、白、彭、王、张、牛、郭等姓。闫姓始祖闫立才从榆次训峪迁来,与南 村、北田镇南流村闫姓有关。李姓与西赤土李姓同宗,据传为李世民后裔。截至2014年底,按户主统计全村有16个姓氏:

闫(46),李(24),王(8),牛(4),裴、朱、彭(3),白、陈、刘(2),杜、郭、石、孙、宇、张(1)。

历史大事

民国三十一年(1942)3月,榆(次)太(谷)独立营便衣队8人在村里休息,由于叛徒告密,遭到日伪军包围,他们机智勇敢,除营长马北生壮烈牺牲外,其余人背着营长遗体冲出重围。

1949年,成立蒲池初级小学。

1956年,成立“蒲池兴望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8年,知识青年32人进村插队。

1970年,架设电网,全村通电。

1971年,建磨坊,有磨面机1台,碾米机1台。

2003年,开始退耕还林。

2008年,修建入村大道2500米。

2010年,修建水泥路4000米。

2011年,在村河湾地块造地110亩

2012年,实行乡村清洁工程,配备保洁、清运人员1人。

同年,修复寿圣寺开光仪式隆重举行,并恢复农历四月初八古庙会。

古今人物

(一)综合名录

“阎草帽”,名字不详,传说之人物。此人豪爽,因曾为微服私访的高官奉瓜解渴,赏赐他一顶草帽而得名,传说相当于八品官。

牛烈花,1958年生,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二)革命烈士名录

牛连子,太谷五区基干队战士,1942年失踪。

闫来喜,1921年生,榆次独立营二连战士,1948年在榆次县战斗中牺牲。

闫有冬,1909年生。

经济发展

向以种植粮食、林果为主。1949年拥有耕地1500亩,1978年增加为180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谷子及葡萄、梨、枣等。到2014年底,有耕地3456亩。其中,粮食种植1721亩,主要品种有玉米、谷子、豆类、高粱。

历史上曾有著名字号“万全茂”。

公益事业

1949年,成立村初级学校,在寿圣寺东、西殿上课,有师生80人。1965年,成立完全小学。1971年,成立中小学一贯制学校,校址在寿圣寺后院的10间表砖排房内。1988年,初中撤并至黄彩中学。1992年左右,在原校址上重建小学校舍23间。2006年,小学撤并至黄彩立坚小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学生有7人,本科以上有4人。

20世纪40年代,有老中医李教横为村民看病。1969年,建村卫生所,医生张小瑞。2008年,建立新的卫生所,负责人牛长寿,同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医疗合作保险。2011年,村民入新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2014年,60岁以上领取养老保险金30人。

1940年,成立秧歌剧团,主要有阎保娃、李新慧、阎二牛等。1972年,通有线广播。2010年,建文化大院,设立农家书屋,有1500余册图书,音响设备3套等。2012年,修复寿圣寺,并恢复农历四月初八古庙会。2013年,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配套健身器材等。现有艺术形式有广场舞。

遗踪古迹

蒲池村西南100米,津水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有东周时期古文化遗址,说明该村22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曾有圣母庙、龙王庙、山神庙、水草庙、土地庙、奶奶庙、五道庙、石门古桥(已修复)、乐亭等古建筑。现存树龄约100年的珍稀楸树1株,胸围0.95米,树高约6米,冠幅5米。

寿圣寺,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明清两代,旧存于明正德二年的庙碑记载:寿圣寺,前临五龙沟口,后靠两山之势,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东望梁余辽郡,西观涂水徐川,南睹像水乌马,北觌马首乌河,实唐朝之古寺,乃大明之重修。该庙现存于村中部,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该殿是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明代完全重建,重建中使用了部分原装构件,有些构件是依葫芦画瓢);两侧为钟鼓楼(现存钟楼,造型独特,别有风味)、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寺对面乐亭已毁。山门与正殿的斗拱等构件具有金代等早期建筑特征。1988年6月,榆次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情撷要

农历四月初八,为蒲池村寿圣寺庙会。

艺文语谚

题蒲池

韩杰

蒲池缘自蒲草名,簇簇沿河伴村生。

丽映古刹呈玉带,瑞延民宅遍芦笙。

自然村

殿家院

地处榆次沟壑纵横交错的土石山区,东临冯家局、大佛头,西毗蒲池和太谷县石亩,南连太谷县北郊,北接西赤土。面积0.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5亩。原名“段家峪”,以姓氏和地形特点命名。民国三十年(1941)晋察冀边区参谋处所印的榆次县地图上就是段家院。后段姓消失,而后迁的太谷上安牛姓、西赤土张姓,认为原村名不祥(段与断同音),根据早年居住的是佃户而更名为“佃家院”,后又演变为“殿家院”,意思是“高大的、体面的庄户院落”。1954年,村中通电话。1956年,成立“殿家院兆望农业生产合作社”。1975年通自来水。1981年通电。截至2014年底,户籍人口有50户108人,常住人口5户20人。

清代以前,殿家院是蒲池村的自然村,由太谷县仁义乡梁坪一里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划入榆次(路东)县管辖。1953年,属榆次县第二区麻地沟乡。1959年至2014年,历属黄彩前进人民公社和黄彩乡、庄子乡。

古寺庙曾有真武庙。村西现存古松树1株。

周边厕所

公共厕所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蒲池村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蒲池村

周边村庄

蒲池村 地址:晋中市榆次区

蒲池村 地址:晋中市榆社县

庄子村 地址:晋中市榆次区
晋中市榆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