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庵村
北庵村, 北庵村简介, 北庵村发展历史
北庵村隶属莱城区寨里镇,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处,羊丘山西麓5华里,地处寨里镇西部,距镇政府7公里。东为唐王许村,南到孔埠村和莱芜国营蚕种场,西至公家庄村和宋家埠村,北临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全村186户,总人口630人,耕地面积565亩。据龙王庙碑记载,建村于明朝中叶,原名青龙庵,后改称北庵。据口碑,约在乾隆年间,村北有一尼姑庵,庵的东西面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西河南流折东与东河交汇入瀛子河,在村西北处,又重建龙王庙,尼姑庵后有一清泉,常年流淌不止,因此定为青龙庵。因村居南河北岸,求兆狱罪又被清泉水溪分为两部分,后称东为大北庵,西为小北庵,于1949年简称为北庵。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元章炼莱芜县志》记载:“北平乡·北庵。”据记载,从民国初年到1941年,北庵村隶属莱芜水北区,后改为14区;1955年,由北庵村、薛家埠村、孔家埠村、宋家埠村、张家埠村五村组成了...
详情北庵村隶属莱城区寨里镇,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处,羊丘山西麓5华里,地处寨里镇西部,距镇政府7公里。东为唐王许村,南到孔埠村和莱芜国营蚕种场,西至公家庄村和宋家埠村,北临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全村186户,总人口630人,耕地面积565亩。
据龙王庙碑记载,建村于明朝中叶,原名青龙庵,后改称北庵。据口碑,约在乾隆年间,村北有一尼姑庵,庵的东西面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西河南流折东与东河交汇入瀛子河,在村西北处,又重建龙王庙,尼姑庵后有一清泉,常年流淌不止,因此定为青龙庵。因村居南河北岸,求兆狱罪又被清泉水溪分为两部分,后称东为大北庵,西为小北庵,于1949年简称为北庵。
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元章炼莱芜县志》记载:“北平乡·北庵。”据记载,从民国初年到1941年,北庵村隶属莱芜水北区,后改为14区;1955年,由北庵村、薛家埠村、孔家埠村、宋家埠村、张家埠村五村组成了五合乡;1958年成立寨里人民公社,隶属太平管理区;1980年组建堡劝牛方家庄管区,北庵村属方家庄管区;1984年建立寨里办事处;1985年撤处建镇,隶属寨里镇至今。
北庵村地处丘陵,村子被西、南、东三面的只有夏季有水的小河包围着,北靠山岭。北庵人明朝中期聚居此处,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村中原有沈、亓、刘、李、张、薛、胡、马、光、戴、邹、侯、高、焉十四姓,戴、邹、侯、高、焉姓已不存在,其中沈、亓、刘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贱富贵,世代和睦相处,勤劳淳朴,耕读传世。
北庵村人有很多人从事革命工作,有老红军刘兰玉,解放战争时期,有烈士刘树友,参军的还有沈鸿训、马庆善、刘仲发等十多人。
1964年,村里成立了农和订己业林业队,是当时村里最活跃的一支队伍。农闲时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排演了莱夜乐芜梆子、山东快书、京剧等剧目,每年的春节到元宵节精凶牛都要演上几个晚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他们首先进行荒山河滩的绿化,在东岭上嫁接了枣树,栽花椒树、核桃树20000多株;在河两岸用四五年的时间栽杨树50000多株,面积约有100多亩。几年的时间,绿树成荫,树木繁茂,利用这些树木,1972年,村里进行了村庄规划和学校修建,村庄由东南方搬至现在的位置,搬迁120多户,村庄布局合理,房屋整齐划一,愚虹兆背道路宽敞,生活方便,由可耕地搬到了土质差的山坡地,共腾出优质土地近百亩。北庵村是寨里镇最早进行规划的村庄之一。
周边村庄
北山阳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莱芜北立交与242省道交叉口东南200米
北苗山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二零五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