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庵村

后庵村 后庵村村庄由来 后庵村政区人口 后庵村经济发展 后庵村社会事业 后庵村社会福利


据《地名志》载:该村在考院村北。据传,自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重置即墨县后,江氏即世居此村。清朝,该村原称东北隅。建国后称城里四村。据旧谱记载:该村原以江、胡、黄、周、林、赵、刘、史、戴等九大姓氏组成,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本村。建国后,1949年秋成立农会,冬季进行土改。1953-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与考院村合并,成立了高级社,名为“新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原“新胜社”取消,该村与考院村各自命名。1965年,因后庵街的东段在此,遂命名为后庵大队。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后庵大队更名为后庵村。该村共有4个自然村。其中一村地属即墨老城区,距即墨市政府1公里,东与东关村和原利民食品厂相连。北与即墨古城墙交界,西与新建村和旧县衙接壤,南与中山街相邻。二村距即墨市政府1....

详情

后庵村地名网_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后庵村资料简介
  后庵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22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5。后庵村与金华、银华、大华、中山、胜利、和祥、和顺、名都苑、泰山路、崂山路、和兴社区、腾马社区、古城社区、和欣社区、和仁社区、东关村、新生村、新建村、考院村、南关村、北阁村、北关村、解家莹村、石河头村、关东村、西障村、中障村、车家沟村、贾家庄村、江家西流村、黄家西流村、刘家西流村、前铺村、后铺村、辛戈庄村、十亩地村、宅子头村、南杨头村、兰家沟村、泉头村、东障村、张家烟霞村、舞旗埠村、南庄村相邻。 还有3个地名与后庵村同名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后庵村介绍

据《地名志》载:该村在考院村北。据传,自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重置即墨县后,江氏即世居此村。清朝,该村原称东北隅。建国后称城里四村。据旧谱记载:该村原以江、胡、黄、周、林、赵、刘、史、戴等九大姓氏组成,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本村。

建国后,1949年秋成立农会,冬季进行土改。1953-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与考院村合并,成立了高级社,名为“新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原“新胜社”取消,该村与考院村各自命名。1965年,因后庵街的东段在此,遂命名为后庵大队。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后庵大队更名为后庵村。

该村共有4个自然村。其中一村地属即墨老城区,距即墨市政府1公里,东与东关村和原利民食品厂相连。北与即墨古城墙交界,西与新建村和旧县衙接壤,南与中山街相邻。二村距即墨市政府1.5公里,东与关东村相连,北与蓝鳌路交界,西与东关村接壤,南与东关村相邻。三村距即墨市政府2.2公里,距开发区管委2公里,东与考院新村相连,北与鹤山路交界,西与新建村接壤,南与新生村和新建村相邻。四村距即墨市政府2.5公里,距开发区管委1.7公里,东、北分别与宅子头村相连,西与城东二路接壤,南与鹤山路相邻。

村域面积全村区域总面积为17.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公顷,工业用地9公顷,居民用地5.34公顷,建设用地0.36公顷。

2003年,该村共有居民235户,总人口746人。60岁以上的95人。全村主要有江、胡、刘、周、林、赵、黄、史、戴等94姓,其中江姓最多。均为汉族。

1949-1976年,村庄建房多以砖泥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1976年因中山街拓宽,拆除本村农房8处,同年,在胡家园征用本村土地20亩,规划建设第一个自然村。1980年以后,村庄建房多以砖、石结构为主。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左右。1988年该村征用本村土地50亩,用于规划建房100户,解决村民住房困难。至2001年,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

1993年,集体出资40万元,村民要房户集资120万元,在蓝鳌路11号建起5层办公商住楼。1999年,集体投资260万元,在鹤山路中段新建4层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从1994-2002年,修路投资180余万元,村庄12条主干街道,计3万平方米全部硬化。同期,投资100余万元购置变压器和电力网改,解决了村内企业和村民用电。2000-2002年,村集体投资60余万元,整修、铺设自来水管道3000米,解决了村内企业和村民的用水问题。全村的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1993-2002年,共投入230余万元用于村庄的各种建设。其中投资50余万元用于村庄的亮化、绿化及办公设施的配备。1997年被即墨镇委、镇政府授予“村庄规划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被经济开发区授予“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建国初期,该村有土地260亩,主要耕种有小麦、玉米、高粮、地瓜、谷子等粮食作物和大豆等油料作物,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39000公斤,农业产值为0.4万元。1955年,该村以胡敦尧、蔡继瑞、江志瑶为主,成立初级社,农作物亩产量达200公斤。1956年,成立高级社,多户村民入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粮食亩产量达220公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该村农户全部入社,农业总产值达到0.8万元,平均亩产粮食220公斤,总产57200公斤。1973年购进“195”拖拉机1台,用于农业生产。同年打机井4眼,修主水渠2条。1975年购脱粒机4台,购“290”拖拉机2台,修主水渠2条,打机井4眼,农业机械总动力160马力,农业总产值为4.8万元。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76年,因规划建设新村用地25亩。1988年,即墨一职专建校,征用村土地40亩。同年,该村征用本村土地50亩建第二个自然村。1992年,村征用土地110亩,用于开发建设。1992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0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到2003年,村经济总收入148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3元。

1966年,村投资1.5万元建起第一个集体企业,即红卫磨坊,有职工15人,年产值8万元,主要从事小麦兑换面粉和挂面加工等。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红卫磨坊关闭。1988年,村投资5万元,引进第一家私营企业新艺铁丝网厂,厂房占地70平方米,职工12人,年产值10万元,上交利税7000元。1992年更名为铁丝制品厂,1995年迁至现址。1992年后庵征用本村土地110亩,建立第一个村级工业区,建设厂房1万余平方米。1994年,引进内资企业4个,分别是即墨后庵建筑工程队,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20万元,厂房500平方米,场地7500平方米,年产值80万元;即墨新艺仪器仪表厂,厂房450平方米,投资50万元,职工30人;即墨新艺铸造厂,投资40万元,职工25人,厂房400平方米;即墨新艺装璜公司,投资40万元,职工20人,厂房500平方米。以上4个企业于2000年底外迁。1995年,该村引进企业4个,其中台湾新锐企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0万元,已到位资金20万元,有职工60人,占地450平方米,由于管理不善,1996年被迫关闭;即墨仪表元件厂,投资150万元,职工55人,厂房600平方米,1997年外迁;青岛即墨标准件厂,投资30万元,职工30人,厂房450平方米,1997年外迁;即墨新艺花生机械厂,投资60万元,职工66人,厂房700平方米,2000年底外迁。1996年,该村引进企业2个。其中即墨鑫利达包装公司,投资30万元,职工30人,厂房350平方米,2000年底外迁;即墨新艺食品厂投资40万元,职工40人,厂房450平方米,2000年因拆迁厂房而外迁。1997年,该村引进企业3个。其中即墨新艺抽纱厂投资30万元,职工30人,厂房550平方米;即墨永联织带厂投资40万元,职工35人,厂房300平方米;百富特服装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职工40人,厂房350平方米,2000年3个企业外迁。1998年,该村引进企业3个。其中青岛市染整技术开发公司投资150万元,职工70人,厂房450平方米;即墨市卓越印刷有限公司投资40万元,职工30人,厂房300平方米;即墨新艺工具厂投资50万元,职工20人,厂房300平方米,2000年3个企业外迁。1999年,该村引进企业4个。其中青岛宝石电子器材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职工70人,厂房500平方米;青岛即墨金程橡胶厂投资200万元,职工30人,厂房450平方米;青岛红纺制衣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职工22人,厂房400平方米;即墨新艺拔丝厂,投资20万元,职工8人,厂房150平方米,2000年4个企业外迁。2000年,该村引进企业6个。其中即墨博达有限公司投资30万,职工20人,厂房300平方米;青岛即墨万事利制衣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职工26人,厂房350平方米;新艺汽修厂投资15万元,职工7人,厂房100平方米;青岛即墨新艺铝加工厂投资40万元,职工16人,厂房450平方米;即墨鲁鹤酒厂投资15万元,职工8人,厂房450平方米;青岛即墨市鞋业有限公司投资40万元,职工10人,厂房450平方米。以上6个企业都于2000年底外迁。截至2000年,在村工业园区内共有集体企业7个,有职工233人,产年值2500万元,利税92.5万元;私营企业21个,有职工590人,年产值5758万元,利税21.5万元。同年,即墨市广电大厦、即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该村征地110亩,2个月内拆除厂房1万余平方米,将区域内企业迁至即墨经济开发区城东二路以东,青威路以南,城东四路以西,城北三路以北,新建了100余亩地的后庵新艺工业区。2001—2002年,该村投资1600余万元,新建工业标准厂房3万余平方米,实现“七通一平”。2001年引进外资项目2个,即大一工艺品有限公司(韩国),总投资100万美元,年产值210万元,利税6万元,2003年增资170万美元。村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日本),投资1.42亿日元,年产值597万元,利税24万元。2002年引进外资项目2个,韩国雄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投资50万美元,年产值270万元,利税55.8万元。韩国敏洙电器有限公司,投资100万美元,年产值80万元,利税6万元。引进内联项目2个,大唐丝雨绣品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年产值120万元,利税18万元。青岛海越力源电器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年产值150万元,利税21.7万元。

1998年、1999年该村先后两次被中共即墨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二级强村”称号;2000年度被中共即墨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一级强村”称号。2001年,被即墨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授予“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先进单位”和“增加投入先进村庄”称号。2002年,被即墨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授予“招商引资先进村庄”、“园区建设先进村庄”和“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先进村庄”称号。2003年被即墨市委、市政府授予“二级经济强村”称号。

第三产业方面,解放前,该村就有经商的优良传统,在前街(中山街)有著名的胡姓“文成酱园”;江姓的“泉茂涌”酒馆,堂号为“永锡堂”;赵姓的“森茂”素面,堂号为“敦厚堂”;林姓的“全盛馆”老酒;周姓的果子铺;黄姓的新民印书局;戴姓的照相馆等。以胡姓的“文成酱园”的酱菜最为有名,存有120余年的面酱,酱菜制作品种达几十个,特别是“三年陈干面酱”系文成酱园的独创产品,有些产品大量销往莱阳、海阳、平度、青岛等地。

1966年,该村建立第一个小磨坊,主要粉碎玉米、杂粮。1967年,该村有9户村民组织缝纫机上花边。1981年,该村第三产业开始兴起,服装加工销售户约有70户,从业人员为145人,每户年收入约2万元;小百货销售户约15户,从业人数20人,年收入1万元;副食品烟酒销售户约10户,从业者达26人,年户均收入约2万元;从事其它小生意者(包括卖菜、卖鱼、卖水果、出租运输、餐饮等)约50户,从业人数达140人,每户年收入约万元,该村从事第三产业户达145户,从业人数达331人,占该村总户数的61%,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建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大为提高,大部分适龄儿童都在即城完全小学上学(后称后庵小学)。后由于学校拆除,由后庵、北关、新建3村共同筹资成立北关小学。至2001年,该村共有17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村内企业的管理人员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35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0人。自1993年开始,该村向北关小学、开发区成人学校、即墨一小、即墨一职专、东关小学、北阁小学、开发区幼儿园等单位共捐款12.8万元,支援了学校建设。2001年建开发区中学,该村捐款10.3万元。2003年捐资13万元建开发区第四小学。自1998—2002年,该村连续被即墨市潮海街道办事处委员会、即墨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998年被潮海街道办事处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该村投资12余万元装修建设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活动场所,同年被即墨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自2000年起,该村对高考中第的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分别奖励人民币200元、300元、400元。

194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0元,人均粮食180公斤。随着经济的发展,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收入60元。1978年,人均粮食22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1992年,人均收入达到1450元,是建国初期的48倍,人均粮食250公斤。2001年,人均收入达4630元,村民开始市场交易商品粮。2003年,村民人均收入6003元。1993年,村开始建二层楼房。至2001年底,全村共有电话200部,彩色电视机260台,机动车120辆,其中个人拥有110辆。

1997-2002年,集体出资为村民缴纳“三提五统”费。2000年开始,集体每年为村民发放面粉,每人每年2袋,食用油4公斤,大米10公斤;为老年人发放补助金,60岁到70岁每月50元,71岁到80岁每月60元,81岁以上的每月70元。对上报民政部门的困难户每年补助300元。近3年,集体出资近2万元对突发性困难户进行生活补助。按上级有关部门规定,对烈军属进行优抚照顾。村民遇有喜事、丧事,村委会无偿安排用车。

周边公检法机构

后庵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鹤山路327号
青岛市即墨区鹤山路327号

周边村庄

后庵村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鹤山路327号
青岛市即墨区鹤山路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