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障村

中障村 中障村村庄由来 中障村政区人口 中障村经济发展 中障村社会福利


中障村位于即墨市东郊,泰山二路从村中通过,南接文化路,北向蓝鳌路,东与一级公路连接,西临泰山一路,南临墨水河畔,北临蓝鳌路与鹤山路接壤。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周、蓝两姓人家早已在此定居建村。周、蓝官员退职后,其眷属都居住在城里,城外为保障区域,故以大障村命名。继之,王、李、刘、张、姜等先后搬入居住。解放前中障村、 西障村是一个村,村名为大障村。1953年1月,为了便于村政领导,划分为两个行政村为中障村、西障村。1985年以前隶属城关镇,1986-1988年隶属即墨镇,1999-2000年隶属潮海街道办事处,2001年至今隶属即墨经济开发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93.16公顷,均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用地37公顷,林业用地3.75公顷,商业用地23公顷,居民用地23公顷,道路占地6.41公顷)。境内交通便利,东靠留村集贸...

详情

中障村地名网_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中障村资料简介
  中障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22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215。中障村与金华、银华、大华、中山、胜利、和祥、和顺、名都苑、泰山路、崂山路、和兴社区、腾马社区、古城社区、和欣社区、和仁社区、东关村、新生村、新建村、后庵村、考院村、南关村、北阁村、北关村、解家莹村、石河头村、关东村、西障村、车家沟村、贾家庄村、江家西流村、黄家西流村、刘家西流村、前铺村、后铺村、辛戈庄村、十亩地村、宅子头村、南杨头村、兰家沟村、泉头村、东障村、张家烟霞村、舞旗埠村、南庄村相邻。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中障村介绍

中障村位于即墨市东郊,泰山二路从村中通过,南接文化路,北向蓝鳌路,东与一级公路连接,西临泰山一路,南临墨水河畔,北临蓝鳌路与鹤山路接壤。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周、蓝两姓人家早已在此定居建村。周、蓝官员退职后,其眷属都居住在城里,城外为保障区域,故以大障村命名。继之,王、李、刘、张、姜等先后搬入居住。

解放前中障村、 西障村是一个村,村名为大障村。1953年1月,为了便于村政领导,划分为两个行政村为中障村、西障村。

1985年以前隶属城关镇,1986-1988年隶属即墨镇,1999-2000年隶属潮海街道办事处,2001年至今隶属即墨经济开发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93.16公顷,均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用地37公顷,林业用地3.75公顷,商业用地23公顷,居民用地23公顷,道路占地6.41公顷)。境内交通便利,东靠留村集贸市场,南靠该村第二工业园区,西靠东关批发市场,北靠经济开发区贸易中心。村域路面硬化,空地绿化,气候清晰,风景宜人,是务工经商的黄金地段。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590户,总人口1951人,现有周、蓝、王、李、姜、张、孙、卢、刘、费、赵、于、韩、解、江、栾、黄、尤、杨、管、程、焦、国、鲁、胡、万等26个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农业经济总收为5万元。1958年为10万元。1973年为18万元。1987年为28.5万元,2001年达到15715万元,人均收入为5495元,利税1135万元,固定资产投入总额1386万元。2003年达到21821万元,人均收入为6486元,利税1329万元,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600万元。

1949年该村有耕地7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农业收入3万元。畜牧饲养业收入2万元。1951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900亩。1954年成立了互助组。1955年办起了2个初级社,参加农户有62户。1956年以中障、西障、车家沟、关东(含哨庄)村成立了农业先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农先一社),共15个生产队,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亩产增加到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整为1000亩。1970—1975年,王仁茂、刘宗英两任党支部书记,与村民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到1981全村已有机井16眼,其中,1970-1975年打机井1眼,直径8米,蓄水量30立方,直径3米机井8眼,共蓄水量60立方。1976—1981年打机井直径60米1眼,蓄水量20立方,直径3米机井6眼,共蓄水量50立方,灌溉渠道2条,水渠道长度4500米,有效灌溉农田面积7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60马力,其中,上海50拖拉机3台,20拖拉机2台, 柴油机1台,汽油机1台,水泵、潜水泵6台,电机20台。粮食亩产400公斤,比建国初期增长3倍。农业收入为13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从1956年的6万元,增加到28万元。

1982年开始,由于该村地处城区,先后被国家征用土地200亩,商业占地345亩,工业占地355亩,村民建房占地345亩,交通占地96.15亩,林业占地56.25亩,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萎缩,到2000年已没有农业用地,农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1966年建起了第一个集体企业——城关工具二厂,全厂职工20余人,年产值8万元。1976年产值达到20万元,利税达到6万元,到1998年改制个人承包,企业名称为“即墨市锦程铸造厂”。1985年,投资20万元,建起了私营企业“即墨市棉纺厂”,于1994年,又投资40万元,建起了酒糟厂、酒厂,又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鞋厂,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到199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75万元,上缴村集体收入38万元。酒厂1998年停产,同年引进了青岛柏岩蜡业有限公司。棉纺厂迁往南关村,2000年进行房地产开发。

改革开放后,全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8年,引进外资企业叙弘化工厂,内资企业澳福针织服装有限公司,1999年引进房地产开发商,投资1000万元在蓝鳌路路南,开发6层商品楼房,占地5亩,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又在蓝鳌路路北,合资建起了农贸市场1处,投资100万元在村东建立起第一个工业园,在城东三路路东占地300亩,建立起第二个工业园,全村共有私营企业151个,职工552人,产值15208万元,利税656万元,上缴集体利润100万元。2002年投资400万元买断佳丽毛巾厂,又在三环路以东、文化路以南配套建设中障工业园,共建设标准厂房22000平方米,年底已完成5000平方米。

1962年生产队陆续办起了磨坊、豆腐坊,其中障村“豆腐”历史悠久,远近驰名,持续至今,已有四代人承传。究其奥秘在于以墨水河河水为主,使用传统工艺手法,制作的豆腐鲜嫩可口,清香味美,特别是豆腐皮,更是上等佳肴,因此赢得消费者的赞誉,除畅销本市外,还畅销青岛。“障村豆腐”一时火爆岛城,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博得岛城市民的好评。1970年后发展了油坊、编织业(草提篮加工)、运输业、代销店、饮食服务业。1992年开始,由于各类市场在此兴建,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0余人,充分利用靠近各类市场的优势,实施以商兴村的策略。村民先后办起了煤炭业、钢材业、小卖部、服装业、饭店、小百货、运输业等100多项产业,每户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商业已成为全村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村民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70%。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先后成立了夜校、扫盲班、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到1982年基本扫除了文盲。1973年,村投资2万元建起了中障村小学,共有教室12间,可容纳学生70人,1993年又投资12万元,占地2亩,扩建教室24间,可容纳学生200人,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

1949年前,村民过着贫困的日子,更谈不上文化生活,解放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村民的需要,先后投资10万元组织了京剧、柳腔、舞龙等多种娱乐节目。1952年村办京剧团荣获即墨县第六区“演出一等奖”,并到青岛及邻村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受到了群众的好评。1998年建起了老年人活动室一处,以供老年人娱乐活动,每逢老人节,还举行麻将、象棋比赛。村办幼儿园一处,可容纳幼儿30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到2001年全村历年来共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88人,村办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中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6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8人。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7人。1998—2001年,连续被即墨市、潮海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评为文体工作先进村庄。

1951年下半年起,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1962年,村投资2000元,成立了第一个“626”医疗室,由蓝孝云任赤脚医生,从此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大大提高了村民就医条件。到2002年全村共有诊所2处,医务人员4名,还方便了远近邻村村民的就医条件。蓝孝云曾荣获山东省卫生厅工医士证书。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生产,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1956年全村人均口粮180公斤,1978年人均口粮220公斤,人均收入18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6486元,户均存款800余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村村民住进了高层楼40户,201户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2002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62辆,彩电480台,洗衣机258台,冰箱300台,空调38台,轿车35辆,摩托车150辆,自行车308辆,电话503部,电动车23辆。

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没有合理的规划。1986年投资5万元建成东西大街硬化路面一条,共3150平方米。同年又投资10万元建成村委办公室一处,建筑面积220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增强,先后投资16万元,建成进村路一条,硬化胡同路面6条,面积达3475平方米,全村初步实现了路面硬化。为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1995年在蓝鳌路南侧,规划出土地5亩,建成六层楼房一处,共48户,供村民居住。为满足不同层次村民住房需要,于1997年占地20亩,为村民建立二层独院楼房80户,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于1998年为村民建立二层独院楼房121处,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1998年投资100万元在村东建立第一个工业园区,占地15亩,厂房8处,建筑面积2587平方米。1999年投资500万元建成墨水河畔两侧河堤全长2353米(包括绿化两岸),2000年投资200万元建成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402平方米。同年又投资80万元铺设城东三路两侧路面及绿化,为创造良好招商环境,在城东三路占地300亩,投资26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2500米作为招商引资第二个工业园区,此地块2001年12月底被开发区征用。2002年在文化路东侧建立工业园,投资200万元。同年投资100万元,新二层楼区路面硬化,两侧绿化栽植,旧村大街路面硬化,污水管道铺设,自来水管道安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从1950年—2002年由村出资补助烈属2户、荣誉军人1户、复员退伍军人39户、老干部11名、老党员7名、五保户5户、困难户6户、工伤人员4人、现役军人7户,总额30余万元。从1995-2002年为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生活费30元,总额40万元,1992—2002年村集体出资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100万元。由于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村每年按期向村民供应面粉、大米,总额76万元,2000年筹资建立经济开发区中学,村出资227428元。1998—2002年连续五年被即墨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评为“尊师重教先进村庄”。

周边政府机关

潮海街道办事处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黄河三路6号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黄河三路6号

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潮海街道东障村支部委员会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立交桥与蓝鳌路交叉口北100米
青岛市即墨区立交桥与蓝鳌路交叉口北100米

周边乡镇

潮海街道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

周边村庄

中障村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中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