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村

儒家村 儒家村村名由来 儒家村概况 儒家村大事记 儒家村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儒家村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来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于家。后因村建于镜山之后,改名为镜山后村。继之因于姓繁衍昌盛,便以雅字“儒”取代“于”字,演变为儒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来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于家。后因村建于镜山之后, 儒家村 (3张) 改名为镜山后村。继之因于姓繁衍昌盛,便以雅字“儒”取代“于”字,演变为儒家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王姓被雇来此,在村山坡东看庵。因住房周围皆山,环境僻静,故将驻地命名为僻静庵。山坡西有白姓看庵,命名为白家庵;坡南雇用盛姓看庵,命名为盛家庵。僻静庵、白家庵、盛家庵和儒家村等四个自然村,组成一个 行政村。儒家村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地处东经121°15′,北纬36°29′。距市政府驻地12 儒家村 (3张) 公里,本村北靠盘石店镇,...

详情

儒家村地名网_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儒家村资料简介
  儒家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68700123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儒家村与双阳社区、海韵社区、生产村、团结村、里口村、新兴村、李家庄村、西哲阳村、车村、东哲阳村、南城阳村、楼庵村、北石河村、西石兰沟村、迟家村、北城阳村、东石兰沟村、牟家村、秋林头村、道南村、它山泊村、邵家村、瓦埠庄村、宅子头村、镐地村、南修家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儒家村同名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方圆街道儒家村介绍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来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于家。后因村建于镜山之后,改名为镜山后村。继之因于姓繁衍昌盛,便以雅字“儒”取代“于”字,演变为儒家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来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于家。后因村建于镜山之后, 儒家村 (3张) 改名为镜山后村。继之因于姓繁衍昌盛,便以雅字“儒”取代“于”字,演变为儒家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王姓被雇来此,在村山坡东看庵。因住房周围皆山,环境僻静,故将驻地命名为僻静庵。山坡西有白姓看庵,命名为白家庵;坡南雇用盛姓看庵,命名为盛家庵。僻静庵、白家庵、盛家庵和儒家村等四个自然村,组成一个 行政村。

儒家村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地处东经121°15′,北纬36°29′。距市政府驻地12 儒家村 (3张) 公里,本村北靠盘石店镇,东南山峦与留格庄镇相连,西南与迟家村接壤。全村辖区总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其中山岚约72公顷,耕地面积75.9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290户,800人,有高、盛、白、王、叶、董、邢、刘、胡、于、迟等姓,均为汉族。其中高姓人口较多,盛姓次之。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2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25%、16%,人均纯收入2900元。

1941年7月国民党顽军秦毓堂部侵入儒家村,杀害村民1人,抓走6人,造成经济损失约1800余元。 1942年6月本村解放。 同年本村派出民工101人、牲畜72头支援前线,另有10人参加八路军。 1944年由农、职、青、妇四大团体组织发动减租减息(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动员地主富农捐资献田,共献田约10公顷。 1946年本村出动民工368人、牲畜202头、小车160辆,担架6付、粮食1500公斤,其它物资折价约1000余元, 儒家村 (4张) 支援解放战争。 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本村派出支前民工7人。 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没收地主土地0.67公顷,分给贫农。 1964年发动群众,利用一冬一春的时间,围沟造田,动用土石方3986方,整造水浇田2.3公顷,后将此地片命名为“跃进洼”。 1981年投资10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85年9号台风袭击本村,财产损失折合人民币8万余元。 1986年村投资10余万元,建成儒家村印刷厂。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6公斤,总产13.8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10公斤,总产36.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0公斤,总产59.76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3.16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863公斤,总产7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47公斤,总产44.3万公斤。1986年以来,全村发展果业5.3公顷,常年产量1.5万公斤。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63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5万元,林业收入5万元,畜牧业收入200万元,其它收入26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无工业。1967年,组织妇女从事草编。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投资十几万元建起印刷厂;另有从事建筑业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8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人,收入27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20万元,建筑业收入50万元。 第三产业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起小商店2个及私营油坊、磨坊、豆腐坊、机械维修部等。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9人,收入10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人,收入165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0万元,服务业收入50万元,商饮业收入65万元。

解放前,本村设有私塾,学生11人。建国后,设小学1所,1-4年级学生在本村就读。学生最多时达130多人,儿童入学率达99%。1999年,1-2年级学生迁到迟家村读书,其余学生到北城阳学区小学就读。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48人,其中2人为研究生。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吃的是糠菜各半,难得温饱。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06公斤。1975年达226公斤,全村收入15.6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48辆、摩托车76辆、彩电156台、冰箱6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无法通客车,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3年后,村统一规划了宅基地,建起了新房区。2000年,全村有住宅300余栋,均是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建起合作医疗站,村民平时用药的药费全免,病重住院药费报销50%,1978年后自费。1982年,村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91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1994年始,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200元,2000年改为360元。

本村盛君由迟家村的迟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中的第一名党员。后盛君介绍盛举元、高可端、高重先等入党,并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高重先任组长。1942年,成立党支部。高正先、盛举元、高可端、盛芳、白春廷、高崇先、盛治彬、白永亭先后任党支部书记。1995年起,盛国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有党小组5个,党员3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高智先、高永臣、高可臣、高胜武、白翔南、徐增寿、盛芳、高崇先、盛治彬、白永亭、盛治芳、高秀光。1999年,高利明当选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