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夼村
朱兰夼村 朱兰夼村社会进步 朱兰夼村组织建设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先居者从宁海州(今属乳山市)到根见村迁来建村。因建村处东有一泥堆若猪,西有一石似猪,北有一沙丘如猪,故命村名猪兰夼。后因“猪”字不雅,改称朱兰夼村。 朱兰夼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53′。东与乳山市宝口村相邻,北与上垒子、下垒子村相接,西与姜家庄相连,南与马格庄、高家庄交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隶属盘石店镇。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67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苹果、干杂果等作物。 2002年,全村有316户,940人。有董、于、李、张、高、宋、石等7姓,其中董姓人口较多。文教科技1922年,成立朱兰夼小学,校长李喜彦。1943年,村小学并入朱兰夼学区。 建国后,朱兰夼村非常重视教育。1973年,建起了新学校。到2002年,全村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7人。 人...
详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先居者从宁海州(今属乳山市)到根见村迁来建村。因建村处东有一泥堆若猪,西有一石似猪,北有一沙丘如猪,故命村名猪兰夼。后因“猪”字不雅,改称朱兰夼村。 朱兰夼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53′。东与乳山市宝口村相邻,北与上垒子、下垒子村相接,西与姜家庄相连,南与马格庄、高家庄交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隶属盘石店镇。
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67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苹果、干杂果等作物。 2002年,全村有316户,940人。有董、于、李、张、高、宋、石等7姓,其中董姓人口较多。
文教科技1922年,成立朱兰夼小学,校长李喜彦。1943年,村小学并入朱兰夼学区。 建国后,朱兰夼村非常重视教育。1973年,建起了新学校。到2002年,全村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7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村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全村有农用车150辆,摩托车60多辆,电话172部,彩电252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解放后,村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多住上宽敞明亮的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 社会福利1982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同年,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6年,高登仁在盘石店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后经其介绍,董德法、董顺法等人入党。1937年7月,成立村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除奸、反霸斗争,组织支前工作,为部队运送军需品。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0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34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董德法、高维林、董喜山、于作楫、于在河、董京仁、李书亭、董文龙、于本乐、董文玉。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董喜增、李太明、董言法、董学朴、于在河、于德河、于在环、董京思、于全祥、董玉胜、董培礼、董文玉。1999年,董文玉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周边政府机构
朱兰夼村役退啖薯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村庄
朱兰夼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西朱兰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
朱家夼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
木兰夼村
地址:烟台市栖霞市
南朱家夼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