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垒子村
上垒子村 上垒子村基本概况 上垒子村大事记录 上垒子村经济发展 上垒子村社会进步 上垒子村组织建设 上垒子村村中人物
上垒子村位于 海阳市盘石店镇的东北角,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53′。三面环山,冬夏常青,村前有一小河,环绕村庄常流不息。东与乳山市宝口村隔山相邻,西与下垒子村田地相连,北与丛麻院山田相邻,南与朱兰夼村山田相接。村前有一条弯曲大道向西通往镇政府驻地,隶属盘石店镇。相传唐代尉迟敬德曾在此建筑营垒,故命村名垒子。后为区别下垒子村,而称上垒子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说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林姓从宁海州(今乳山市)大孤山村迁居此地,因村地有古时营垒,遂命名为上垒子村。再一说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王姓由宁海州柴疃迁来定居,因此地的丛麻院为出名的寺院,在寺院的前面有两村能起到护卫的作用,所以命名垒子村,为区别于下垒子村,改名上垒子村。后有汪姓、李姓等先后由外地迁入。全村辖区总面积约有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
详情上垒子村位于 海阳市盘石店镇的东北角,地处东经121°20′,北纬36°53′。三面环山,冬夏常青,村前有一小河,环绕村庄常流不息。东与乳山市宝口村隔山相邻,西与下垒子村田地相连,北与丛麻院山田相邻,南与朱兰夼村山田相接。村前有一条弯曲大道向西通往镇政府驻地,隶属盘石店镇。
相传唐代尉迟敬德曾在此建筑营垒,故命村名垒子。后为区别下垒子村,而称上垒子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说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林姓从宁海州(今乳山市)大孤山村迁居此地,因村地有古时营垒,遂命名为上垒子村。再一说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王姓由宁海州柴疃迁来定居,因此地的丛麻院为出名的寺院,在寺院的前面有两村能起到护卫的作用,所以命名垒子村,为区别于下垒子村,改名上垒子村。后有汪姓、李姓等先后由外地迁入。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有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08户,606人。有林、王、汪、李、于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王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2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0%、27%、3%,人均纯收入3194元。
1942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十六日)日本侵略军 胶东拉网大扫荡,村民2人被打伤,八路军交通员1人牺牲。
同年夏八路军工作组进驻,本村解放。
1956年村成立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0年安装程控电话110部,成为电话村。
2001年投资1.6万元,安装上有线电视。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0公斤,总产6.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84公斤,总产2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44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600公斤,总产32.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60公斤,总产30.4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6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20万元,畜牧业收入330万元。
第二产业1915年,本村有王文斌经营的王记鞋铺,资本300元,从业人员3人,1941年停业。1956年,高级社兴办起白铁加工。1975年,大队建立面粉厂,职工3人。1996年,村建铸造厂,从业人员2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4万元,工业总产值70万元,利税21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0人,收入2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40万元,建筑业收入10万元。
第三产业1956年,办起了供销社代销店,收入微薄。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店和电气焊加工部、修理店等。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20万元。
文教科技1956年,成立上垒子完小,学生40余人。1973年,村出资修建新校舍18间,有教师5人,学生130人。后,教学设施逐步得到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糠半菜。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3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46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运输车辆24辆、摩托车62辆、电话110部、彩电120台、电冰箱70台、洗衣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村内街道不整齐,破烂不堪。建国后,村里街道加宽修平,新建房屋整齐统一。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成立,村民日常用药费报销50%,病重住院费报销70%。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不断提高。1981年,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6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6年,修起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安装程控电话110部,成为电话普及村。
靠天恩惠的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时有时无的涩井水变成甘甜爽口的自来水,崎岖不平的出村路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年来,海阳市重点帮扶的70个后进村出现了喜人的变化。85个包村部门和210名驻村干部用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信任。群众说:“包村干部住农家屋,想农村事,帮农民忙,我们看着顺眼,跟着干也放心!”
事件:盘石镇上垒子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1000多亩土地90%挂在山坡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滞后。驻村工作组通过调研,帮助群众确定了走发展经济林果之路。为了买到质优价廉的树苗,组长张天奎三天两次往返泰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他白天带领村干部在山里搞规划,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20多天没回家,带领群众栽植日本甜柿400亩。
背景:海阳市筛选了70个后进村,指定了85个市直部门实施帮扶,又从市直部门、镇区街道抽调了210名精明强干的驻村干部,连续包村3年。为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市里将驻村干部的工作目标量化,对业绩突出的包村干部优先提拔。对未完成帮扶任务的在职务和岗位上予以调整。到目前,包村部门和驻村干部为后进村争取帮扶资金和物资总计折款307.5万元,引进致富项目248个。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林秋云在盘石店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5年成立党支部,林秋云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4人随军参加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16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林秋云、王兆臣、林召元、王富龙、林兆钢、王志。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林桂花、李本连、李志德、王永仁、林月福、王廷秋、王京山、王永正、李扶起、王志、王松开、李福祥、林兆钢。1999年,林兆钢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简介王本顺1929年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参加山东省劳模大会,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
王永湖 王玉兰 王永亭
李志祥 王本巨 王永瑞 林明章 王本富
王永法 王有
周边政府机构
垒村上宙赦伢子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村庄
上垒子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下垒子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