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村三村
行村三村 行村三村组织建设 行村三村经济 行村三村人口 行村三村自然资源 行村三村文化教育 行村三村社会进步 行村三村基础设施
行三村与行一、行二、行四、行五村同属一个自然村,总称行村。行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0′。濒临黄海,地属要塞,为历代兵家所重。魏设高丽戍,金建衡村镇,明置行村寨,清设海阳县行村汛,现为海阳市行村镇政府驻地。 行村古称衡村寨,“衡”与“行”近音,“衡”去“鱼”便成为行村。元代,行村居民以舒、罗两姓为主。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车、王两姓分别从江苏松江县、山东德州迁入。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于振华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之后,其他各姓相继迁入,人口逐渐繁衍。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村划分为自卫、生产、建设、爱国等四个行政村。1956年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2年,分设行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三村。 行三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东邻行四村,北连行二村,南接三里庄,西北依青石公路,村南紧靠乳即一级公路,交通极为...
详情行三村与行一、行二、行四、行五村同属一个自然村,总称行村。行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0′。濒临黄海,地属要塞,为历代兵家所重。魏设高丽戍,金建衡村镇,明置行村寨,清设海阳县行村汛,现为海阳市行村镇政府驻地。 行村古称衡村寨,“衡”与“行”近音,“衡”去“鱼”便成为行村。元代,行村居民以舒、罗两姓为主。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车、王两姓分别从江苏松江县、山东德州迁入。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于振华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之后,其他各姓相继迁入,人口逐渐繁衍。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村划分为自卫、生产、建设、爱国等四个行政村。1956年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2年,分设行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三村。 行三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东邻行四村,北连行二村,南接三里庄,西北依青石公路,村南紧靠乳即一级公路,交通极为便利。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4公顷。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大豆、蔬菜、苹果等。有王、梁、车、李、徐、张、位、孙、苏、郭、邵、于、万、刘等14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占50%。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王仁善加入中国 共产党,本村第一个 党员。1945年12月,成立村党支部,王仁善任第一任党支部 书记,有党员3名。在党支部带领下,村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发展互助合作 行村三村 组织,踊跃参军支前。 1949年,村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3名党员。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45名。1947年起,先后有王仁善、王成善、于洪柱、刘富强、王兰升、王春光、刘富强、陈其见、王振玉、王树亭、梁明福等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10月,设村政府。1956年,行村四个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2年,分为行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三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队 革命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王淑莲、王文吉、李守昌、刘福强、王兰升、王振礼、刘德安、李德胜、王振太、陈其见、王树亭。2002年12月起无村委主任。
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 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 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截止2008年,该村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有耕地总面积4297.5亩(其中:水田1955.34亩,旱地2342.16亩),人均耕地0.85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297.5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237.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4亩;拥有林地1630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4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7亩;水面面积150亩,其他面积33243.5亩。
该村建有小学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4802.4 平方米,距离厂口乡中学2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85 人,其中小学生1195人,中学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9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文教科技1974年,行三村与行二、行四村联合创办小学,建房38间,设10个班,教职工20人,学生386人。1981年,行村 公社将其命名为行村二联小。1996年,并入行村中心小学。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 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67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86公斤,全村收入54.4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8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52辆, 摩托车70辆。电话175部,彩电216台,电冰箱52台,洗衣机3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草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78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至2002年,新建房屋168幢,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为本村村民服务,村民平常用药费报销50%,对老人及重病人上门送医送药。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投资10.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0年投资1500余元,购置新课桌凳,建立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197.8万元,修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周边派出所
行村派出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威青高速公路公安局行村派出所
营业时间:08:30-11:00,14:00-17:30
周边乡镇
行村镇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村庄
行村三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行村五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行村二村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赵疃村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西小滩村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