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村

榆林村 榆林村概况 榆林村大事记 榆林村经济发展 榆林村历史 榆林村生活水平变迁 榆林村组织建设


榆林村位于 海阳市西南部白沙河西岸,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徐姓由 云南 小昆山迁至此地定居。因住地榆树成林,故命名榆林村。后有聂、韩、李、王等姓先后自外地迁此定居。榆林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白沙河西岸,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44′。西与齐格庄相接,东与东村庄隔河相望,北与丁格庄一山之隔,南与西村庄相邻。原属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2002年,全村298户,846人,有徐、聂、韩、李、王、邹、邵、孙、宋、姜、吴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徐姓人口较多。 海阳市榆林村<...

详情

榆林村地名网_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榆林村资料简介
  榆林村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68710824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榆林村与行村一村、行村二村、行村三村、行村四村、行村五村、牟格庄村、庙河前村、程家庄村、庶村、西李家庄村、田村、祥东村、马家庄村、周家庄村、泊子村、西小滩村、寺头村、英武店村、迎春村、北廒子村、南廒子村、三里庄村、桃林村、北麻姑岛村、何家村、中麻姑岛村、南麻姑岛村、鲁岛村、赵疃村、丁格庄村、后寨头村、西寨头村、前寨头村、瑞宇村、东寨头村、汪格庄村、杏家庄村、龙门口村、上夼村、卧龙村、西村庄村、齐格庄村、夼里村、东村庄村、杜格庄村、文山后村、项家村、孙家夼村、鹏化庄村、石人夼村、东山村、行村新村相邻。 还有59个地名与榆林村同名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榆林村介绍

榆林村位于 海阳市西南部白沙河西岸,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徐姓由 云南 小昆山迁至此地定居。因住地榆树成林,故命名榆林村。后有聂、韩、李、王等姓先后自外地迁此定居。

榆林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白沙河西岸,地处东经120°55′、北纬36°44′。西与齐格庄相接,东与东村庄隔河相望,北与丁格庄一山之隔,南与西村庄相邻。原属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98户,846人,有徐、聂、韩、李、王、邹、邵、孙、宋、姜、吴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徐姓人口较多。 海阳市榆林村

1942年本村解放。

1944年开展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运动。

同年驻行村的日军进村扫荡,打死徐立基等3人。民兵开展反扫荡斗争,战斗中徐光武壮烈牺牲,徐永治负伤。

1946-1948年开展反蒋保田、土改复查运动。有20多名青壮年参军,34名青壮年参加担架队、运输队积极支前。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一产业解放前,全村120户,570人,土地114.7公顷。其中6户地主占地55公顷,2户富农占地5.3公顷,50户中农占地30.7公顷,62户贫下中农仅有土地23.7公顷。

1955年,粮食亩产100余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64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64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5公斤,总产量达30万公斤。

1957年开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立果园2公顷。1958年增加到3.3公顷。到1982年,全村有果园5.3公顷。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6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98万元,畜牧业收入136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本村无工业。1965年,村建起了磨坊。1981年后,相继建起了采石场、刺绣厂、木器加工厂、塑料制品厂及油坊、豆腐坊等,从业人员百余人。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0人,收入240万元。

第三产业1956年,建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到2000年,全村相继办起商店、理发店、废品收购站、机械修理铺及车辆运输等,从业人员60余人,收入134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0人,收入14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111万元。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内有私塾1处。

1940年,办起了初级小学。

1946年,办起了联村高级小学。

1947年,高级班搬迁到赵疃。

1948年学校停办。

1949年复学,全村有1-4年级两个复式班。

1968年办起了初中班,1-7年级,全是单式班。

1972年,初中班合并到齐格庄联办初中,小学1-4年级留在本村。

1999年,随着学龄儿童的减少,为提高教学质量,1-5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齐格庄小学,本村只有幼儿园1处。

2002年,全村青壮年中,初中毕业生占70%以上,高中毕业生占25%。本村在外人员,中等专业学历32人,大专11人,本科5人;科级以上干部12人,排级以上军官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维持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水平。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13公斤。

1975年,人均口粮442公斤,全村收入21.94万元。

1986年投资修蓄水池,为村民安装上自来水。

1997年,投资为村民安装闭路电视。

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400余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20辆,摩托车28辆,电话102部,彩电180台,冰箱42台,洗衣机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的大都是草房,只有几户财主住瓦房。1965年起,村统一规划建房。

2002年,全村90%以上户住上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村先后投资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和小学、幼儿园。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徐先坤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接着又发展了徐立贵、徐洪达等入党,同时成立党小组,徐先坤任组长。

1943年,相继发展8人入党,并建立党支部,徐立贵任党支部书记,李超荣任组织委员,徐洪达任宣传委员。 自成立党组织以来,曾有徐立贵、徐光振、徐立民、徐先福、徐希臣、徐光信、徐希众、徐维平、徐海东、徐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43年改称村政府,村长徐希斌。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徐先德任大队长。

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徐先义任主任。

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有徐希彬、徐先功、徐先德、徐洪达、徐先朴、徐立刚、徐先令、徐先义、徐希臣、徐先信、徐先福、徐先奎、徐立风、徐先进、徐希水、徐洲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

1999年4月,徐洲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2002年,全村有党员51名,预备党员1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

周边村庄

榆林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榆林村 地址:烟台市栖霞市

榆林村 地址:烟台市牟平区

林山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农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林东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