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县村

城子县村 城子县村村庄名片 城子县村行政区划 城子县村历史文化 城子县村人文自然


城子县村隶属莱城区 羊里镇,位于莱城区西北部20公里,羊里镇政府东3公里处。东隔汇河与 口镇官水河相望,西与朱家庄村相接,南与大增、小增两村接壤,北与北傅家庄村相邻。姚口公路从村南穿过,地处平原,有880户,人口2815人,耕地2601亩。有东、中、西五纵四横九条大路贯穿东西与南北,是夏商以来今莱芜境内最早建城的古老文化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春秋赢邑(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至于赢,汉设赢县、唐省,古城在莱芜县西北40罩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县,即故赢城也。”史料载,古赢在夏商时期为东夷人建立的一个古赢国,春秋时期用以名邑,秦朝时设赢县。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赢故城在今县治西北40里城子县庄。”又据《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莱古之赢地,原属于鲁,继属于齐,汉唐以下更置之制。”据《中国历史地图集》...

详情

城子县村地名网_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资料简介
  城子县村是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20210121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202。城子县村与羊里村、仓上村、北陈家庄村、北傅家庄村、雪嬴村、院上村、泉子沟村、孟家洼村、孙官庄村、陈王石村、营子村、仪封村、仪封洼子村、小增家庄村、大增家庄村、朱家庄村、北三官庙村、王王石村、孙王石村、杨王前村、杨王后村、郭王石村、梁王石村、玄王石村、阎王石村、北留村、西留村、东留村、戴家庄村、南魏庄村、辛兴东南村、辛兴东北村、辛兴西南村、辛兴西北村、贾家洼村、辛庄子村、李家中荣村、郝家中荣村、王家中荣村、孟家中荣村、址坊村、西温石村、东温石村、红岭子村、东魏庄村、东土屋村、中土屋村、黑虎泉村、响水河村、西魏庄村、西土屋村、许家洼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城子县村同名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介绍

城子县村隶属莱城区 羊里镇,位于莱城区西北部20公里,羊里镇政府东3公里处。东隔汇河与 口镇官水河相望,西与朱家庄村相接,南与大增、小增两村接壤,北与北傅家庄村相邻。姚口公路从村南穿过,地处平原,有880户,人口2815人,耕地2601亩。有东、中、西五纵四横九条大路贯穿东西与南北,是夏商以来今莱芜境内最早建城的古老文化村。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春秋赢邑(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至于赢,汉设赢县、唐省,古城在莱芜县西北40罩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县,即故赢城也。”史料载,古赢在夏商时期为东夷人建立的一个古赢国,春秋时期用以名邑,秦朝时设赢县。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赢故城在今县治西北40里城子县庄。”又据《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莱古之赢地,原属于鲁,继属于齐,汉唐以下更置之制。”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是今莱芜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县城(秦朝)。时代更迭,几经易名,宋朝时称长丰村,元朝时又复称城子县,沿袭至今。

史志资料载,明清时期,城子县属山口保;民国初年,属雪野区(七区)。1946年9月,城子县划人仪封区,1950年仪封区下设40个乡,城子县村属朱城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仪封区改为羊里乡,城子县村归属羊里乡;1958年10月,成立羊里人民公社,城子县村归羊里人民公社所辖;1960年4月,撤销羊里人民公社,城子县村划人寨里人民公社;1964年5月1日,恢复羊里人民公社,城子县村回归羊里人民公社;1984年3月归羊里办事处羊里乡所辖;1985年11月归羊里镇所辖至今。

城子县自夏商时期,东夷建立占赢国以来,曾经是莱芜境内的政治文化中心。《 莱芜县志》载:“鲁桓公会齐侯于赢,延陵季子葬子于赢博之间,孟子止于赢即此。”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与齐僖公在赢城相会。
  史载,赢,春秋齐邑,秦置赢县,北魏后唐迁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出土器物与史载赢城的变迁时间大致相符,并可把赢城时间提前至商末。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矿冶业,设官管理。《汉书‘地理志》载:“赢有铁官。”管农具、兵器的铸造,说明冶炼业与政权有着密切关系。
  城子县之所以称赢城古都,不仅是春秋赢邑,秦设赢县,而在夏商时期就是赢国的首都。村内古建筑除有“三清殿”、古城墙、冶铸遗址外,还有数百年前建造的起脊二层小楼一座,在村内居东、西、南三角形位排列。楼板为木质板料,坚硬牢固,百年不朽。前楼上,据说出了大官,门外有两个旗杆座,还有个大匾,上书“武略骑尉”四个大字,楼至今保存完好,现仍有人居住。
  村内庙、殿、楼、城一应俱全,村外古城墙、冶铸遗址尚存,出土文物历史久远,俨然是一座古城。
  城子县村自商代末年有于、刘、李三姓迁入此处(坐地户),后有朱、王、孔、孙、田、魏、杨、吕、陈、黄迁入,计13姓,以朱、王人数最多。他们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
  城子县村土沃水丰。原种植小麦、玉米各3000亩。1978年一季向国家交售小麦100万斤,一跃成为莱芜县售粮状元村。当时的村支部书记王云贤代表全村赴县参加表彰大会,披红戴花,并奖励“金鹿牌”自行车一辆。
  1970年冬,汇河西畔缩河造地,净增土地225亩。初建苹果园,三年后建速生丰产林,后植桑养蚕,伐桑树后改种姜蒜经济作物。
  据地质专家勘测,城子县村地下是个大水湖,水资源特别丰富。1973年冬,冶金部张家洼工程指挥部在城子县、朱家庄、北傅家庄等村打机电井,其中在城子县地域打了21眼,机房、道路配套完善,将宽4米、长4000米的地瓜石路铺筑到各机井房。在此基础上,城子县村又新打6眼深水井,计27眼。同时,架设线杆229条,架线6.4公里,修标准防渗渠6500米,实现了全村电机灌溉水利化,3-5天就普浇一遍水。1987年建水塔,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末,城子县村先后购置“上海50” 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几十台大型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较早的村。为了开发河沙资源,1990年购置了推土机,l996年至1998年购置了挖掘机和两艘挖沙船。
  城子县村南靠姚口公路,东傍赢汶河,庄大人多,地肥水美,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招商引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为扩大对外开放,搞活市场,繁荣经济,在搬迁房屋、硬化长600米、宽20米的中心街道的基础上,于1993年10月建起了面积为2 5万平方米、容纳1万余人的集贸市场,农历每月“一、六”为大集。
  1994年4月8日,莱城区人民政府批复《城子县村庄建设规划》后,又按规划搬迁、拓宽、硬化南北4条各宽8米、长600米的副街和4条宽12米、长420米的东西街,形成了村内五纵四横的街道网络,贯通全村东西南北。
  同年,筹资22万元,在南北中心街东侧偏南兴建羊里镇第一幢较标准的村委办公楼,东西长36米,南北宽9米,建筑面积达648平方米的二层楼。同时,村民也掀起了建楼热潮,仅一两年村民新建长14米、宽9.2米的二、三层楼房36幢,自此赢城古都旧貌换新颜。从姚口公路永安门北望,俨然是一座新城。中心商业街汽笛声声,机器轰鸣,车辆川流,行人如潮,一派繁华景象。街两侧店铺、饮食店一个接一个,农副产品购销大户林立,副食、果蔬、布匹、鞋帽、针织、服装、邮电、信用社等皆立于此街,还有粮食市、猪羊市也热闹非凡。每逢大集,全村几乎家家都来集市摆摊设点。尤其阳春三月,独占鳌头的城子县香椿芽引来了方圆百公里的商贾前来抢购。集贸市场的建立和旧村改造,给城子县人带来了商机,使贫者变富,富者更富。仅此一项,城子县村人均净增收入500多元。
  城子县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购置了7.5毫米电视放映机,先后安装了 有线广播和调频广播。1996年安装了102门程控电话交换机,1998年购置了录像机、放像机,优化了电教室设施。1979年建起了青年民兵之家,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1985年6月羊里乡在城子县村建起了第1座“敬老院”,是镇敬老院的前身。1983年被莱芜县委命名为“城子县文明村”。
  1974-1977年连续接受四批知识青年,计60人。
  1948年秋,仪封区在城子县设存粮点。1976年羊里粮管所在城子县村建储粮仓,容纳粮食100万公斤。城子县、大增、小增、北傅家庄、朱家庄等村公粮都储在此仓。
  1965年由城子县村中医朱茂修、朱茂慎开办“城子县德生堂药铺”,属个体行医。自种川芎、柴胡等药材,并采摘和搜集蒲公英、半夏、苍耳、地丁、丹参、地黄、艾叶、桃仁、车前子等野生植物作药材治病。1956年,城子县设立“羊里中心诊所城子县诊所”,1964年城子县设立“羊里卫生院城子县卫生所”。
  建国前与建国后一个时期,城子县村手工业发达。木业、绳业、皮业等作坊和修理点遍布全村。主要生产风箱、小家具、小农具、门窗、房架及合绳、掌鞋加工与修理,有“城子县风箱遍莱芜”之说。随着生产、生活的现代化,这些小作坊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面粉加工厂、水泥预制厂、建筑队和生姜、大蒜、香椿等农副产品加工厂星罗棋布,机电修理点随处可见。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汇,使城子县村的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从清朝末年开始,由朱茂淮、朱茂章、朱东来三名老艺人牵头,办起了名日“盘凳子”的文艺剧团,玩杂耍、踩高跷,不搭台子、不化妆,串唱梆子戏。建国后成立了戏班子,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六、二月二、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锣鼓、乐器一奏,就登台唱戏,剧团人数达到了30多人。古装戏、现代戏能唱五十多出,四邻八乡的人都来看,且越唱越好,名声越来越大。他们还到附近村义演,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汇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民积极投身革命,先后有22名青年踊跃参军,其中王兴会等四名同志为民族独立而光荣牺牲,朱尔凯等六名同志为祖国解放而献身。
  城子县村重视教育,1914年(民国三年二月——民国二十四年)王清贡创办初级小学。1933年城子县成立博阳小学,教师朱尔锦、李运文,学生100人,分甲、乙、丙、丁四个班。1939年至1949年成立短期小学,一个班,学生50人,设国语、算术等课程,校长朱东来。
  1958年10月,羊里公社在城子县村成立共产主义学校,将全社3-6年级学生集中到城子县村上学,仅四年级就有12个班,学生620人。学校设管委会、体育学院,学生吃食堂。1959年3月31日学校解散。
  1960年城子县设城子县完小,高级三个班,学生90人,教师5名;初级四个班,学生212人,教师5人。1970年设城子县联中。1970年春成立城子县幼儿园,1986年12月荣获“泰安一类园所”光荣称号,1996年荣获莱城区“区级示范园所”光荣称号。

城子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文物古迹多,村中洞真观内有“三清殿”,村外有赢邑古城墙、冶铸造遗址,均属市级保护文物。
  “三清殿”在洞真观内,建于公元704年前。洞真观原占地16亩,经历代能工巧匠精雕细凿,殿堂高大壮观,高台阶基础,四梁八柱,红墙绿琉璃瓦。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清神。民谣云:“先有三清殿,后有莱芜县。足见“三清殿”历史之悠久。此殿尚保存完好。洞真观内还有玉皇殿、娃娃殿、关帝庙、文昌阁、华佗庙、哑巴庙等古代建筑。
  据村内老者介绍,“三清殿”内原存有金代金兀术和元代邱处机书写的石碑,建国初修建汇河大桥时运去建了桥墩一二清殿东侧百余米还有历史名人朱童(为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所建的朱家祠堂。原占地3亩,其祠堂木柱顶梁,宽厦高座。古老的朱家祠堂,高约10米,顶处安有高达1米多的两个望天狗,分大门、二门。庙门上方悬一大匾,上书“朱氏小宗”四个大字。大门、二门是当时帝王与民众赠予朱童蒙的对联两副:
  其一:榆林功千载可见
  昌朝言万古不磨
  横批:当朝一品
  其二:巡抚善能策良将
  戡辽最愿保功臣
  横批:五世恩光
  朱童蒙去世后,御葬于村西南一公里处,现朱家庄村东。
  位于村北赢汶河中游弯曲部的夏商赢城遗址,遗址地势平坦,黄砂土质。北依赢汶河,南接城子县村,为一高台地。现东面还留有城墙的残迹,东南角仅存有南北长12米,上宽5米,断面高7.3米的残墙。外围墙建有各6米宽的北门、南门、东门和西门,外有护城河,四门皆有吊桥。小围墙内也分别建有四个各4米宽的城门。整个遗址的表面有大量的陶片、瓦当、砖块,其中多数为汉代的文物遗物。考古人员在调查时收集到刀范一件,长410毫米,大头120毫米,小头95毫米。1982年,社员整地时,发现了青铜爵、铜盉(he)各一件(在地下距地表20公分左右),另有石质双刀范。青铜爵,总高195毫米,三楞尖状足,流长80毫米.柱的位置近于流部,弧形底,饰有饕餮纹。青铜盉,总高205毫米,柱高20毫米,三楞尖状足,足高90毫米,下腹微鼓,无纹饰。据史料载,青铜爵和青铜盉,其特点具有晚商文化特征。城子县冶铸遗址,由村南、村西北两个烧渣地组成:一烧砟地位于村南,东西长555米,宽2l米;另一烧砟地位于村西北(地名叫卢家林),东西长450米,宽约250米,地表均为平展的农田。
  遗址存有较多的冶铸物,两地地表和冶烧地层有大量炉渣、铀子,西北烧砟地原有炉渣山,俗称冢子,高约10米,直径近20米,现炉渣山已平,但地深2米处仍有炉渣、铀子。西北烧砟地和其它赢城遗址等处,出土青铜爵、鼎、剑、半两钱范、刀范等重要器物。南烧砟地东土堰中暴露着较多的陶器残片、陶砖等,村民在挖土壕打土坯时,挖到很多人骨。
  出土的青铜爵规整、厚重、流处有菌状柱,下柱三条三棱锥状足,腹饰清晰漂亮的饕餮和云雷纹。青铜盔表面,造型优美。青铜爵、鼎、剑已无,均为统治阶级使用的重器。陶砖两边饰四出头纹。半两钱范、刀范,用变质岩(俗称滑石)制作而成,刻工精细。这些精美的器物,说明当时冶铸工有着高超的铸造技术。
  出土的青铜爵、青铜盉分别为商末和西周铸造的统治者使用的酒器。半两钱范和刀范分别是汉代铸钱和唐代铸刀的范具。这些器物说明赢城冶铸遗址约始于商代延续至唐代,历经近2000年,是 莱芜市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铜、铁冶铸遗址。

周边政府机构

城子县阽役愕退村濮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村庄

城子县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羊里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