峪门村
峪门村
峪门村隶属莱城区 茶业口镇,位于莱城北32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南与黑山头村相望,北隔山与龙子村相邻,东与西榆林村相连,西与北嵬石村相接。耕地1606亩,有489户,1643口人。据记载,“明永乐年间,冯氏路此地遂留”。峪门村最早的姓是冯氏,但后来渐衰,现在村里只有一户冯姓人家。冯氏老祖由东迁徙至此地,只见一条幽深的谷,两座高山耸立于两侧,气势磅礴,似两扇大门。冯氏祖先认为此门可外阻天灾,内护祥瑞,于是在此修庙祭祖定居下来,并取名为“峪门”。后来迁徙到此的人逐渐增多,宋、王、李、盖、陈、高等姓氏也有人在此安家落户,人口渐增。峪门村,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峪门”。清朝至民国时期属石城保;民国时期至1941年隶属莱芜县雪野区汇源乡;1941年5月至1942年下半年,莱芜县实行三县分冶,峪门村属抬头区;1945年10月茶业区、抬头区合为茶业...
详情峪门村隶属莱城区 茶业口镇,位于莱城北32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南与黑山头村相望,北隔山与龙子村相邻,东与西榆林村相连,西与北嵬石村相接。耕地1606亩,有489户,1643口人。
据记载,“明永乐年间,冯氏路此地遂留”。峪门村最早的姓是冯氏,但后来渐衰,现在村里只有一户冯姓人家。冯氏老祖由东迁徙至此地,只见一条幽深的谷,两座高山耸立于两侧,气势磅礴,似两扇大门。冯氏祖先认为此门可外阻天灾,内护祥瑞,于是在此修庙祭祖定居下来,并取名为“峪门”。后来迁徙到此的人逐渐增多,宋、王、李、盖、陈、高等姓氏也有人在此安家落户,人口渐增。 峪门村,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峪门”。清朝至民国时期属石城保;民国时期至1941年隶属莱芜县雪野区汇源乡;1941年5月至1942年下半年,莱芜县实行三县分冶,峪门村属抬头区;1945年10月茶业区、抬头区合为茶业区;峪门村属淄川县茶业区;1946年茶业区回归莱芜,峪门村属莱芜县茶业区;1951年3月至1955年9月属莱芜县第十一区;1955年9月至1958年3月属莱芜县茶业区;1958年3月至10月属莱芜县腰关乡;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属莱芜县腰关人民公社;1959年3月至1984年3月属莱芜县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至1985年11月属莱芜市茶业办事处;1985年11月至2001年属莱芜市腰关乡,2001至今属茶业口镇。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入莱芜,在峪门村东西各村安据点,建炮楼,成立了伪政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峪门村先后两次被日寇烧过,共有26名无辜百姓被日寇枪杀。到1939年,峪门已发展地下党员20余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村民们自发成立了自卫队。王怀思做了首任书记(指导员),配合区委在村内积极宣传抗日,坚壁清野反扫荡,如今老人仍然健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大规模进攻山东解放区。峪门村村民为保卫胜利果实,主动捐钱、捐粮,先后有30余名青年参军支前。
王之远第一个扛起枪走出故乡,参加过沂蒙山战役、辽沈战役,后任38集团军军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被国防部授予上校军衔,1990年在保定逝世。
建国后,峪门村村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之中。1948年至1953年,时任村支书王法亭,带领村民斗敌人,战天地,被评为泰安地区劳动模范,奖黄牛1头。1957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1年在第十一区区委领导下,动用1万名民工兴建峪门大坝,1952年4月结束,历时7个月,有两名民工在此工程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大坝蓄满水时长可达300余米,宽达100余米,多雨时节,它可蓄水档泥沙减少灾害,干旱时,可放水灌溉庄稼。
1972年,该村开展了造地运动。村民开垦荒滩,第一次造地150亩,从1973年至1975年三年期间,茶业公社在峪门村大会战,造地近千亩,从村南到村北,从村东到村西,一片片荒滩变为良田。改革开放后,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人办起了峪门村的支柱性企业一峪门砖厂,南北两厂相互竞争,办得红红火火。大大小小的商店、饭馆也林林总总地冒了出来。养猪、养鸡、养鸭等发展迅速。林果业的兴起,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峪门集是邻近几个村进行交流的大集,每当集日,人们带着鸡、猪等牲畜到集市上买卖,商贾往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峪门村照 (6张) 峪门村人历来崇尚教育。早年间,由李洪珠等有志之士办私塾建学堂。建国以来,村子里十分重视教育工作,1995年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集资兴建峪门小学,占地40多亩,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现峪门小学为莱城区特色学校,莱芜市规范化学校。恢复高考后,已有50多名大学生,活跃在全国各地各个行业上。现任钢城区区长的李灿玉是村中第一个本科生,陈亚文是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李增超是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周边
峪门村退役笋掰檄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村庄
峪门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