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杨村

刘白杨村 刘白杨村历史文献 刘白杨村近代史 刘白杨村经济状况


刘白杨村隶属 山东省济南市 莱芜 区 茶业口镇,位于莱城北46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村子东西狭长,约1500米,被誉为莱芜北部山区“第一大村”。东临 高白杨村,西接 李白杨村,南与“温峪”接壤,北与“茶业”峪交界。由刘白杨,秦白杨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耕地1750亩,林地1700亩,727户,2128人清康熙《刘氏谱》记载,元末解姓建村。明永乐二年(1404)刘姓迁此,人丁兴旺成为多户,峪中多白杨村,冠以姓氏,故名刘白杨村。据原村中“永言孝思碑”记载,明朝秦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白取名,冠以姓氏,故名秦白杨,与刘白杨组成一个行政村。明万历年间李姓迁入。一直到现在刘白杨村共有刘、秦、解、李四个姓氏,和睦共处。据《茶业史志资料》记载,1941年前隶属莱芜县凤山乡;1942年下半年--1945年,划归淄川县新六区;1946年复归莱芜县划归...

详情

刘白杨村地名网_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刘白杨村资料简介
  刘白杨村是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20211025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202。刘白杨村与北腰关村、船厂村、上石艽村、下石艽村、上迷马镇村、下迷马镇村、南腰关村、西腰关村、东腰关村、龙子庄村、龙堂村、埠口村、董家峪村、下温峪村、中温峪村、上温峪村、西嵬石村、南嵬石村、北嵬石村、峪门村、黑山头村、榆林前村、西榆林村、中榆林村、东榆林村、暗摇头村、尧舜村、姜家峪村、茶业口村、逯家岭村、卧铺村、上法山村、中法山村、下法山村、上王庄村、上龙子村、下龙子村、阁老村、珍峪村、上茶业村、中茶业村、西圈村、下茶业村、上石城村、下石城村、花林村、桑科村、下宅科村、上宅科村、崖下村、史家崖村、东圈村、潘家崖村、李白杨村、曼里村、高白杨村、王白杨村、吉山村、下王庄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刘白杨村同名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刘白杨村介绍

刘白杨村隶属 山东省济南市 莱芜 区 茶业口镇,位于莱城北46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村子东西狭长,约1500米,被誉为莱芜北部山区“第一大村”。东临 高白杨村,西接 李白杨村,南与“温峪”接壤,北与“茶业”峪交界。由刘白杨,秦白杨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耕地1750亩,林地1700亩,727户,2128人

清康熙《刘氏谱》记载,元末解姓建村。明永乐二年(1404)刘姓迁此,人丁兴旺成为多户,峪中多白杨村,冠以姓氏,故名刘白杨村。据原村中“永言孝思碑”记载,明朝秦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白取名,冠以姓氏,故名秦白杨,与刘白杨组成一个行政村。明万历年间李姓迁入。一直到现在刘白杨村共有刘、秦、解、李四个姓氏,和睦共处。

据《茶业史志资料》记载,1941年前隶属莱芜县凤山乡;1942年下半年--1945年,划归淄川县新六区;1946年复归莱芜县划归茶业区;1951年3月改称莱芜县第十一区;1955年秋,村民加入互助组、初级社、最后成立“刘白杨裕民高级农业合作社”;1959年3月成立人民公社,隶属茶业人民公社,改称“刘白杨生产大队”,下设7个生产小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茶业办事处茶业口乡,改为行政村,下设14个村民小组;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划归茶业口乡;2001年撤乡并镇,隶属莱城区茶业口镇。

古老的村庄,流传着美妙的传说。“宰相刘罗锅“祖籍刘白杨村,为官清廉,世人传诵。据说,刘家老坟地——峪井的荆棘不再长倒钩,是刘墉回乡上坟,倒钩剐了他的官袍,被他一口封杀的。

古时林中有北云庵和白云寺两座庙。

北云庵位于刘白杨村北峪,当时有一间正房,为普通房屋,住有一个尼姑,解放前北茶业区武装中队拆除,尼姑还俗。

白云寺,又称白杨庙,正殿三间,东殿,西殿各一间,庙内供奉“观音”、“文昌帝”、“土地爷”、“龙王爷”、“。大庙建筑式样独特,用料考究,高脊阔檐,轩敞气派。庙西有戏台,高约1.2米,庙前是一条东西大道,道边有约100米长连排的石凳,供进香者歇息。每年二月二庙会,香客盈门,沙尼诵经,烟雾缭绕,一派热闹景象。“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其旧址已建成学校。

刘白杨村现存古柏、古槐各一棵。古柏位于村南石榴峪顶部,成“丫”形,树枝盘旋扭曲,枝干苍劲,距今已有400多史。古槐位于村中央,现因仲临路改建,栽到了庙东村碑旁边,200多年树龄。

刘白杨村的近代史,是用血与火写成的。

早在1938年,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村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39年村民刘超一、刘峰、刘均怀等6名思想先进的青年积极分子,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小组,他们秘密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鼓舞群众的抗日热情,发动群众起来抗日。1941年成立了刘白杨村第一个党支部,刘均怀任支部书记,同时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村民的抗日热情日趋高涨,李应甫等13名有志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奔赴抗日前线。1941年是茶业区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岁月,日伪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战术,实行"三光"政策,对我茶业根据地疯狂"蚕食"扫荡。9月22日,伪军陈三坎部,随日军包围了刘白杨村,村民闻讯,全力掩护泰山军分区第二医院转移。敌人“清剿”未果,恼羞成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白杨惨案”,当天有32位村民被杀死,同时烧毁房屋60间,牛、毛驴各20头,猪、羊、鸡、粮食、衣物洗劫一空,全村陷入火海与血泊之中。1942年春,日军400余人扫荡我茶业区,青抗先队长 刘俊林为掩护群众转移,只身一人将敌人引到火龙台上,当敌人步步逼近他时,便砸断枪支,跳崖殉国。后来,政府为纪念他的英雄事迹命名火龙台为“林俊山”,并在他牺牲的悬崖上铭刻了“刘俊林烈士殉国处”。

刘白杨村山高、沟多、谷深,地理位置独特,曾是我党、我军区中队机关驻地。著名革命老前辈汪洋、廖容标、赵笃生、刘莱夫、武中奇、高启云都曾在这一带率领部队打击敌人。1942年10月16日,泰安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汪洋同志率领地委、专署、报社、干训班驻扎在刘白杨,17日清早敌纠集5000余精锐部队分六路合击刘白杨村。负责警戒任务的侦查科长刘采芹发现敌情后立即报告汪洋同志。汪洋同志立刻到刘白杨村西头观察情况,发现大批敌人已占领西南山。他当机立断命令各部向东、西、南三面突围,当行至茶业口吉山一带,与敌人交火,展开血战,激战数日,击毙200余,汪洋及石新团长等219人壮烈牺牲。刘白杨村的村民和周围村庄的村民一起含泪掩埋了烈士。刘白杨人没有因此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战到底,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

解放战争时期有刘汝伍等8名青年参军,抗美援朝有6人赴朝参站,秦光国为“保国家,卫和平”战死在异国他乡。

刘白杨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村里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就连小孩也常为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送粮送衣服,妇女们做鞋、织布、做衣服,不管男女老少都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放以后,刘白杨村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诸如治理黄河、海河、东平湖等工程,他们都自带推车等工具到外地他乡,无私援助,参加会战;674电厂、雪野水库、大冶水库、莱麻公路、莱明公路、雪普公路等本县内的建设,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刘白杨村掀起了修水库、筑水坝、垒地堰、建“大寨田”、封山育林的高潮、并将全村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先后建成东南峪、大年峪等水库8座,拦水坝10座,地下蓄水池4个,库容60多万立方;修水渠2400米,修生产路4条30余华里;整地400多亩;社员投工一万余个,架桥9座,修筑“白杨峪”乡村公路占全路总里程的2/3.全村95%的山头实现了绿化,山场一片葱茏,景致引人。

刘白杨村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瞅准了优势项目,做起了大买卖。产业结构调整后,村民大面积种植经济树,全村已建成苹果园、樱桃园、板栗园15个。他们引进了“西德长毛”、“中国唐星”等20多个优良兔种。养兔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掀起了一个养兔高潮。还有一部分人,从事农副产品加工。

周边政府机构

茶业口镇刘白杨村退役空剔弄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村庄

刘白杨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三二七省道

茶业口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