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镇

金仙镇 金仙镇历史典故 金仙镇金仙文化区域概述 金仙镇风景文物


金仙镇位于 剑阁县境南部,距县府73公里。面积33.82平方千米,人口6288人(2017)。辖金仙、 大顺、 井峰、 西河、 赛金、柏垭、 双河、 小桥、双柏9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 自古 巴蜀乃富饶之地,金仙地处川北巴蜀交汇地带,属长江上游地区,上古时即有人居,以花开草枯辨岁月,以日出月落分昼夜,栖岩食栗,后效炎帝而刀耕火种,无忧无烦,有仙者般生理之乐。中古及近代时期,金仙的列祖先贤,为金仙创造了丰功伟绩,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今天,为今天金仙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悠久的文化史,五千年之迭变,今日之金仙,302线横贯,公路通往各村各户,天然气、变电站、光纤线路、自来水站,硬件已具备,生活条件之优越,前所未有,更有川北明珠—升钟 水库,会使金仙物产更丰饶。海拔七百六十米的金仙场,夏季多风, 气温低于周边各市镇,是避暑旅游之胜地。金仙 古镇,将是未来升钟旅游风景带最亮丽的旅...

详情

金仙镇地名网_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金仙镇资料简介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金仙镇介绍

金仙镇位于 剑阁县境南部,距县府73公里。面积33.82平方千米,人口6288人(2017)。辖金仙、 大顺、 井峰、 西河、 赛金、柏垭、 双河、 小桥、双柏9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 自古 巴蜀乃富饶之地,金仙地处川北巴蜀交汇地带,属长江上游地区,上古时即有人居,以花开草枯辨岁月,以日出月落分昼夜,栖岩食栗,后效炎帝而刀耕火种,无忧无烦,有仙者般生理之乐。中古及近代时期,金仙的列祖先贤,为金仙创造了丰功伟绩,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今天,为今天金仙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悠久的文化史,五千年之迭变,今日之金仙,302线横贯,公路通往各村各户,天然气、变电站、光纤线路、自来水站,硬件已具备,生活条件之优越,前所未有,更有川北明珠—升钟 水库,会使金仙物产更丰饶。海拔七百六十米的金仙场,夏季多风, 气温低于周边各市镇,是避暑旅游之胜地。金仙 古镇,将是未来升钟旅游风景带最亮丽的旅游景区。

一、金仙的由来

在武王兴周灭纣时期,燃灯助姜子牙大破“十绝阵”以前,燃灯道人曾在剑阁南端一百六十里,海拔七百五十七米的山峦修道。时有儒童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被燃灯授记揭语:“经九十一劫后的贤劫能识佛法真谛,即可成佛”。即今世之如来佛。燃灯议破十绝阵后脱道入佛,成就大罗金仙之体。《瑞应经》译曰锭光。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七万七千佛与菩萨,皆为燃灯座下弟子。燃灯圣诞为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大智度论》述:“燃灯降世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成佛后更是金光灿烂之仙,地位比阐教十二金仙还高。修炼之地为金仙山。乡民祈祷金仙赐福而修建寺庙,故名金仙寺。清雍正州牧李梅宾编《剑州志》卷之五……山川……第九页.地名、寺名皆有记载。从燃灯助吕尚兴周灭纣迄今已三千余年,三千年来,这里山因仙名,地因山显,人文、地域,皆以“金仙”为名:金仙镇、金仙场、金仙人、金仙口音。后因燃灯成佛登上仙界之意,更名“登仙寺”,简称“寺包”。

二、道教之祖师

剑州城“鹤鸣山”道教发源地的道教弟子,由金仙寺仙鹤池栖息之白鹤,飞往塔子山鸣叫数声而发出信息,通知弟子们经龙源,下白龙,上碑垭,过大垭,穿越吼狮垭,凿开巴岩店,打通双柏树岩等栈道,顺栈道梁上登仙寺听燃灯授教。因仙鹤在塔子山鸣叫故名“鹤鸣山”。传说张道陵为鹤鸣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乃东汉时期人,公元34年—156年,系张良八世孙。而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李耳,属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周口鹿邑人,乃公元前580—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著名的道家学派创始人,早于张道陵600余年。而燃灯道人早于张道陵1100多年,早于李耳500多年。燃灯口传心教,没有文字记录,只有事迹留传。后人只好将他神话,尊燃灯为道教祖师。李耳受燃灯道人传说之影响,深研道家真谛,著有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应是受前哲影响,接引道脉之天师。燃灯究竟是古佛还是道人:宗教是相通的,佛本是道,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互溶共生的文化现象,导人向善,解人疑惑与恐惧,是燃灯涅槃之精神。

三、金仙古镇的变迁

相传远在秦汉之时,寺包北面山脚下至栈道梁,有一热闹集市。因当北风被大火化为灰烬。今遗址有许多瓦砾与痕迹可考。时寺包南面有石包处的院落便成了火灾后临时集市交易场所。金仙石院场便由此得名,金仙人的祖先最珍惜土地,火灾后的集镇建设依贫瘠的石头山梁而重建。古镇金仙场自石院场起,至文庙街止,全长近500米,门面280余间,全为立木结构青瓦房,其中9处大院,11处小院,加场边缘共有院20余处,街道全为石板镶就,造型美观大方,铺面通为木板提门,呈现出一古香古色之景观。从1984年集镇建设以来,今新增政府街、交通街、大寨地街、食品站街、农贸市场等,比老街扩大近十倍。

四、古驿道使金仙繁荣

古镇位于阆中至成都要冲,阆中经思依,上金仙,过官渡河(西河、今升钟水库),上梁家垭,过截山,出宫店,往梓潼,达绵阳、成都,十五里一堂,三十里一铺,是横亘东西的古驿道,是官道,也是商家必经之捷径。成都至阆中、西充、合川物产之输出输入,必然途径金仙。是历史上重要的邮路,解放后仍然通邮。也是历史上军事战略要道。三国时张飞自成都驻守巴西郡就往返于此道,官渡河可能由此得名。再有南部县经金仙上剑阁的古驿道。在金仙场形成自南而北,自东往西的十字交叉要冲,商家漫步在这两条古道,使金仙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周边三四十里地的乡民,以金仙为首场。街道挤塞不通,生意通宵达旦,成为我县四大名镇之一。

五、金仙的历史沿革与大事考记

可佐证的是:1988年冬,金仙集镇扩建中,有居民(政府街的居民)建房挑挖地基,掘出一墓穴,其中有一石碑,墓志铭记载:咸通十五年,唐故右神武军大将军颜之次女卢江何府君夫人,路过金仙而殁,此地为阆州西水县金迁乡(迁—迁‘仙’,古音韵相通),由此碑引发今人对金仙历史的探索。咸通十五年为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查《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南充历史沿革》等史料,揭开了金仙历史的神秘面纱。

清雍政期剑州志仅载金仙山、金仙寺。根据金仙文庙残碑中可考金仙清代时期部分人文历史,加之多方资料,可排列如下: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重建文庙未成,因时年“全州背逆”即金仙人造反而被镇压,碑文中之“苦?境曾捐资培修乎,呜呼,始基之矣。”仅创下重建基础。
  嘉庆初年:1796年——1800年,教匪侵扰我川北地区,被官兵荡平。
  嘉庆八年:1804年,金仙奉旨,文昌宫,春秋祀典与大成殿并重,时金仙人着手大抓“二月十四”梓潼大庙至金仙文昌行香盛会,“八月二十七” 祭祀孔圣等工作。
  道光十年:1830年,金仙文庙重建成功,组织者,岁贡、罗映川。
  道光年:西河大石桥修建成功(待查剑阳桥碑后落实)
  道光十五年:1835年,金仙已形成二月十四文昌会,八月二十七日祭孔圣“群祀弗可及也”之高潮“大成会”“崇儒会”“乡小学会”,遍布老金仙地区,文风大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南部有教匪300余,占金仙,抢周边各场,后金仙驻官兵进行清剿(善后碑记)
  同年(1906年),金仙士绅袁觐光在金仙文庙办起当地第一所初级小学。
  民国七年,1918年,溃兵化贼,八月,山贼冯滥鼻子据金仙场,金仙文庙曾被土匪烧毁,片瓦无存,激起全境之恨。
  民国八年,1919年,金仙老区全民总动员,从寨岩至文庙,排起长龙,手传青瓦十万余匹,文庙重新修建成功。
  民国九年,1920年,生员袁济湘任剑安团督练长,因军队过金仙场,两团长索要地方供巨款,济湘抗辨触怒被杀。
  民国十年,1921年,金仙众乡绅筹办,经县府批准为“剑阁县金仙场第二高级小学校”。
  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剑阁县金仙女子小学成立,校址在金仙文庙,入学30余人,金仙场街上入学女生较多。
  民国二十年:1931年,金仙女子小学合并入金仙小学,开创了剑阁男女共校的先例。同年学校立校碑,纪念田颂尧捐资建校,书法家何寅生书写。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金仙文庙被关押的袁家沟、苍子角、梁家岩、高家沟的升钟起义农民,于十二月六日押赴金仙武庙坝,杀死二十余人,血染金仙,震惊全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过金仙,设苏维埃金仙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袁镇南再次任校长,整顿校容:将“名教有乐地,大将无弃材”对联挂礼堂二侧,将“八德”挂礼堂正中,狠抓教学质量,每逢县上统考,金仙常列第一,名噪一时。

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三年:1938——1944年,学校校长,教员高标准,高要求,学生成绩全县之冠,学生两百以上(摘自剑阁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学生派系相争,学校遭殃,学生成绩有减当年,人数不满两百。(摘自剑阁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巨匪杨树武率众百余自升钟,过金仙。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袁罗两派对峙,学校成了争夺阵地,教员惶惶不安,学生不满百人。(摘自剑阁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1950年,1月3日,国军川东师管区,刘正中在金仙率部起义,接受整编。
  1950年,县文教科派杨树良在金仙恢复组织中心小学,筑土台作讲台,用神匾改为黑板,招收两个初小班。
  1951年,3月,成立金仙第五区公署,调全区地主、富农、服役拆皇山观音庙。3——7月,撤文庙内魁星楼。1952年,改为第六区公署,春、杨作舟任金仙小学校长。
  1953年,改区公署为区公所。
  1956年,因金仙缺水吃,金仙区迁至公兴场。
  1958年,成立金仙人民公社,仍属金仙区。金仙角办第一所民办中学。
  1959年,金仙小学成为全县重点小学。
  1960年,金仙角民办中学迁双河大队白家窝。
  1962年,金仙小学获县教育教学流动红旗,获劳模锦旗。
  1963年,金仙小学成为绵阳专区红旗学校。
  1964年,西昌专区组织重点学校校长来金仙取经学习。
  1964年,金仙通车。
  1965年,《四川日报》报道了金仙小学办学先进事迹。
  1965年,春,金仙场三圣宫(火神庙)开办农业中学。
  1966——67年,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文庙、武庙、火神庙、登仙寺部分文物遭损毁。
  1968年,学校复课。
  1969年,秋,招收附设初中班。
  1970年,金仙中小学合设。
  1973年,金仙中小学合办。
  1974年,在金仙大队五组办民中一所。
  1977年,金仙毕业7个初中班,其间,小桥梁氏祠、大顺二队办过几届民办初中班。
  1984年,撤人民公社,成立金仙乡政府,仍属金仙区。
  1986年,金仙粮站撤登仙寺。
  1992年,成立金仙镇,省金仙区。
  2001年,金仙地区干旱,大春颗粒无收。

(一)形成金仙文化区域的原因:
  金仙划归剑阁仅700余年,元朝以前几千年均属巴西地区,巴西文化尤其以“三陈”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唐朝文化孕育了陈世家族,北宋时期,阆州陈世三弟兄两状元一进士,两宰相一将,官居一门,三陈故里为北宋时阆州新井县人(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与西水县金仙相邻,金仙文化在南宋时已文风大举,为元初时建金仙文庙夯实了基础。金仙曾为州(郡)县封地,唐高祖宣诏州县建文庙,四时致祭,金仙有官赐资诏建修文庙,宋时有无建过,有待考证《阆州志》。金仙文庙的创修,竖起了一面标志金仙文化的旗帜。文庙经多次修复重建,更加激励金仙人崇儒重教的精神。“重辑崇儒会序” 碑载:由“崇儒会” 择选先生,教育子弟,每年给先生于“崇儒会”补助资金二十千,学资由东家(家长)供给。花红奖赏给出仕二十四千,中举二十四千,出贡十六千,入泮六千,捐州同正九六千,监吏四千的奖励标准规定。时涌现出了大批秀才、文生,武举等。“崇儒会”担起了地方尊师促教的历史重任。《剑阁县教育志》载。“光绪三十二年,金仙文昌官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初级小学”。清时的老金仙地区,私塾之风盛行。清末民初时期,金仙文化名人数以百计,尤以国立政法大学教授张国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罗锦章等,提倡新学,重视发展家乡的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加之办学能手众多,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各界重视人才培养,全区各家各户再穷也要让子女上学的良好习惯,形成了金仙文化区域之繁荣。解放后,杨作舟任校长,治校有方,60年代初(文革前),金仙小学红遍川北,《四川日报》曾报道办学先进事迹。经金仙小学培养的学子,遍布祖国各地,为社会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文物遍布金仙地区
  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仙文庙”

据1994年挑挖新街街道掘出石碑中“文昌官碑记”载,文庙始建于元朝二年,自元朝至民国末,今碑垭乡半部,吼狮乡、柘坝乡、演圣镇、长岭乡、涂山乡、公兴镇、香沉镇等均属金仙辖区,老金仙地区的祖先们,以酷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将屡经兵匪毁败的金仙文庙,多次修复重建,形成座南朝北,前堂正殿,东西两廊,共二十四间的四合大院,占地千余平米。院中央造十余米高,三层重叠,雄伟壮观的魁星楼,庙宇楼阁参差,翘角飞檐,凿以泮池,桥门碧水,正殿以青石精雕孔圣牌位,栩栩如生的神、圣塑像,雕镂画栋的门窗檐撑。庙门前:“托柱狮麟齐排列,狮塔香炉吐云烟。七级趟梯五百尺,庄严肃穆一洞天。”惜乎经世纪之沧桑,年久失修,房屋漏烂,屋脊坍塌,翘角凋残,梯步崩缺,断壁残垣,殿倾柱拆,瓦砾遍地。疮痍斑斑,几近颓败。2006年,“金仙老龄协会”成立“文庙修复筹集组”,筹集组的同仁们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向热心此项事业的人士募捐,向远在他乡的名士求援,向信用社贷款,筹得资金十余万元。添青瓦全面翻盖房屋,除残壁砌新墙,补修地坪打顶棚,修复梯步檐石,装修前堂正殿,购樟木,装饰东西两廊仿古门窗,铸香炉,建碑林,修复石狮麒麟,塑孔圣、文昌、魁星塑像,虽无冠、琴、车、书,然足以辉映庙堂。金仙文庙,是金仙文化的摇篮,是金仙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登仙寺

登仙寺是燃灯修炼之地,人们为祈祷燃灯而修建寺庙,千百年来,寺庙经多次修复重建。解放后,金仙粮站仓容不足,将登仙寺寺庙划归粮站储粮,1986年金仙粮站建住宿楼,时木料极为昂贵,便将登仙寺寺庙拆毁。八十年代初,场镇居民,机关学校,在登仙寺植树三万余株,连同幸存的六十余株古柏,早已笼荫盖地,风景宜人。1988年,金仙场镇智士能人,共16人组成“登仙寺恢复文物古迹筹备组”,收拾废墟瓦砾。砌筑花台,栽花养草,设置石桌石凳,清理水池,添置围栏,拓沙石曲径为百级石梯,继而修建山门,凉亭庙宇。建公路绕道至山顶。2008年,有广祥大师主持寺院,尤为执著。已建成巍峨之“大雄宝殿”,今日之登仙寺,游人留恋往返,今非昔比。

三)、“武庙”

位于登仙寺南山脚之“武庙”,为一四合大院,庙门前石梯道两侧,有两尊大型石狮雄居石墩之上,庙之屋脊飞禽走兽,翘角吊檐,正堂前趟梯中部宽六尺,高五尺,呈仰式石雕五色祥云掩映之盘龙印台,龙头昂首二尺许。笔者1963年读高小时常骑于龙颈嘻耍。其雕镂之精实属文物珍品,可惜毁于文革“破旧”中。自1921年至今,“武庙”一直设立金仙小学校,金仙应有五辈子孙在此读书,今遗址还保留上下六间立木房屋。

四)、“火神庙”

金仙场老街中部东侧有“火神庙”“火神庙”又曰“三圣宫”为阁楼式四合院,院内四面明楼,其精美不亚于武庙,是金仙人祭祀炎皇(火神)之地,后因金仙为蜀都至巴西大道,再塑关公以祭祀其忠义之魂。解放后,由商业在此经营造食业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商业解体时卖给居民,今被居民重建为街房。

五)、古香古色“古戏楼”

金仙老街中部是一宽阔之石板街道,临上街窄街处有一“古戏楼”,同是飞檐翘角,八卦攒顶。装饰精巧玲珑,雕镂画栋,古香古色,毁于1959年,后居委三组借建仓房又建新戏楼,大集体解体时卖给金仙商业,商业解体时再卖给居民,今居民已改建街房。

六)、“石板街”

据金仙场居民刘光宗等老人讲,金仙“石板街道”是民国二十二年,金仙团总袁泽勋督力建造,时金仙区域各家各户分派钱粮,不交者以铁链捆至乡公所,交钱放人,组织有石工三百余人,以高质量,高规格建造而成。全长约500余米,中街部位阔12米至15米,两边低,中部略高之弧形。格式高雅,美观、大方。可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集镇建设,拉运建材,车辆碾压至石板碎烂而损坏,于2000年由居民自费全面硬化为水泥街道。

七)、历史厚重的“皇后山”

距金仙场东两公里地,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后山”。山头古柏数千枝,为国有林。因山气势磅礴,又名虎头山。山顶有一株线柏,枝若垂柳,杆粗若盘石,笔直高大。三处旱寨,一处水寨,俨然金戈铁马之军事要地。传说张飞之次女张兰仙,为蜀后主之皇后,因驾次巴西祭家庙,闻邓艾偷渡阴平,取江油,速返成都,途中闻报成都失陷,后主投魏,皇后愤愧而自缢,葬于此山,后人念及皇后之志,立庙祭祀。山峰有观音庙,次层为孔夫殿,下层大坝有大殿。1951年大小三处庙殿调地主服役被拆,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民筹集资金,恢复文物古迹,今皇后山已建成大殿,公路直通山顶。节假日、春游期间,人们前往游览,络绎不绝。

八)、白塔遗址

文庙西二华里地之“白塔山”,有白塔遗址。因金仙石质呈白色之缘故而名白塔。应是北魏置金仙郡领三县时所建。年代太为久远,无从考证,可白塔遗址却给金仙历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九)、西河“官渡桥”

西河“官渡桥”,也称“剑阳桥”、“金玉桥”。可佐证的是金仙镇大顺村罗家角祖茔内,有神道碑载:“岁进士公讳映川号静一……金仙大成殿,西河金玉桥,首倡捐资,偕子经纪之,其绩功累仁为何始也,呜呼,两处经营一生,公谨非有志者事竟成乎。”文庙道光十五年之《重辑崇儒会序》碑中,记述在会人名有罗映川,西河《剑阳桥》,碑中也记载有罗映川经营修桥事迹。时年为清朝道光年间,惜乎石碑被西河村村民上世纪末断为三截作了檐石。官渡桥长近40丈,阔8尺,连桥堡26孔组成,桥墩以长一丈,下层宽三尺,上几层宽二尺四五,厚达2尺之巨石砌成,桥板每孔以长丈余,宽4尺,厚尺二三以上的两排巨大石板平铺。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如此浩大的桥梁工程,在县内外当属空前杰作。然剑阁新老县志却无它的身份。老金仙的祖先,为大桥的修建,付出了心血与汗水,据西河村蒲登朝老先生讲叙:1958年5月18日,桥上游因县木材公司收木料往南充贩运,支援南充建设,沿河边堆积有3里长的木料,被洪水冲入河中,冲垮石桥中部十孔。上世纪八十年代,升钟水库建成后,大桥静卧在水下三十米处。

十)、林立的寺庙。

金仙地区之“金城庙”、“元龙庙”。“迎水庵”,“ 龙王庙”,“观音寺”等较多的庙宇及各氏族之祠堂,无法一一列举,大多数毁于大跃进,文革时期及大集体时期,有些现在已恢复,如“金城庙”、“龙王庙”、“观音寺”等。

金仙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崇儒会

金仙文庙内《重辑崇儒会序》碑载:“……集资以生息。”“崇儒会”将筹集的资金放贷,壮大资金来源。对本区域内各地方私塾铨请教师,规定给教师年薪补贴二十千,学资(学费)由东家(家长)供给。对毕业取得功名的学生制定有奖励标准。各地乡村还设有“乡小学会”。“乡小学会”对毕业生也有奖励。社会上还形成对毕业生举行“穿花红”等庆贺仪式。“崇儒会” 这种发展教育事业的民间社会组织,对金仙地区的教育事业起到了扛杆性的促进作用。应继承和发扬,应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金仙川剧

在民国时期,场镇的爱好者常聚在一起,由鼓师指挥打锣鼓场面,唱板凳戏,称为玩友。新年期,“二月十四文昌会”,三月、六月、九月“观音会”等节日,有戏班来此演出。金仙有句俗话:“金仙人,生的犟,大忙起来把戏唱”。解放后,金仙川剧人才倍出,文革时期大演“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演技水平很高,受到赞誉。改革开放后,金仙场镇组建了“金仙业余川剧团”,1981年,被县级调演,得到嘉奖。在周边乡镇多次被邀请演出,名噪一时。今多数演技人才年势已高,抢救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三)、金仙“田氏灯笼”

金仙镇柏垭村及双河村的田氏家族,有传统的龙灯(花灯)演技,此花灯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时的云、贵、川。现仅川北,即剑阁境内有十七棚,而金仙镇田氏龙灯资料最齐全,有32场次,48种表演图案,50种唱腔。灯头及演出人员以田姓为主,演出时少则54人,多则62人,表演可达6个小时,原汁原味,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1963——1965年,曾在我地区春节期多次大型演出。2007年春节,金仙镇“老龄协会”所设的“夕阳红艺术团”组织协同田氏排练花灯,在金仙场,公兴场各演出一次,由于没有资金支付劳务费用而搁置。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急待抢救。

作者:梁方生

据残迹考证登(灯)仙寺建于唐末期,相传燃灯古佛曾在此山修练点鹤为仙。此寺几度被火焚烧又重建,最终又被人为损毁。改革开放后在金仙的乡民、各界热心人士和居士们的艰辛努力下,再次恢复昔日盛景。

现今仅有文庙尚存于金仙镇居委会旁

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张飞之女,刘禅之妻,张皇后安葬之地,据野史皇后山上埋藏有张飞所使用的丈八蛇矛。现皇后山顶有世界上唯一的一颗松柏树。

周边行政单位

鄱侏黎仙金镇鄱侏黎仙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周边政府机关

剑阁县金仙镇人大主席团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金仙镇政府金仙镇委

周边景区,

金仙水库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周边乡镇

金仙镇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金仙社区文庙街116号

周边村庄

金仙村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双河村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