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留村

北留村, 北留村村庄名片, 北留村行政区划, 北留村历史文化, 北留村人文自然


北留村隶属济南市莱芜区 羊里镇,位于莱芜城区西北22公里、羊里镇西南3公里处。该村东接羊里、仓上村,西临玄王石,南临与东、西留村成“品”字形紧紧相连,北依三官庙村。村庄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耕地1563亩,1812口人。区位优势明显,公路四通八达。村碑记载,明 嘉靖年间,蔺、赵两姓迁此建村,后人丁兴旺,以此处为留人旺丁之地,故名留村。后因与东留村和西留村区别,遂冠之以“北”字谓之北留村,沿称至今。后有多姓陆续迁此定居繁衍生息,村庄不炒拳汗断扩大,现有16个姓氏,为羊里镇大村之一。北留村1943年属羊里区;1946年属水北区;同年9月属仪封区;1958年属羊里公社;1960年属寨里公社;后又分出属羊里公社。1984年5月属羊里办事处;1985年10月属羊里镇至今。由于年深时久,世事多变,战乱频仍,解放初期,村庄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以上所...

详情

北留村地名网_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北留村资料简介
  北留村是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11600622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116。北留村与羊里村、仓上村、陈家庄村、傅家庄村、雪嬴村、院上村、泉子沟村、孟家洼村、孙官庄村、陈王石村、营子村、仪封村、仪封洼子村、小增家庄村、大增家庄村、城子县村、朱家庄村、三官庙村、王王石村、孙王石村、杨王前村、杨王后村、郭王石村、梁王石村、玄王石村、闫王石村、西留村、东留村、戴家庄村、南魏庄村、辛兴东南村、辛兴东北村、辛兴西南村、辛兴西北村、贾家洼子村、辛庄子村、李中荣村、郝中荣村、王中荣村、孟中荣村、址坊村、西温石村、东温石村、红岭子村、东魏庄村、东土屋村、中土屋村、黑虎泉村、响水河村、西魏庄村、西土屋村、许家洼村相邻。 还有10个地名与北留村同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北留村介绍

北留村隶属济南市莱芜区 羊里镇,位于莱芜城区西北22公里、羊里镇西南3公里处。该村东接羊里、仓上村,西临玄王石,南临与东、西留村成“品”字形紧紧相连,北依三官庙村。村庄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耕地1563亩,1812口人。区位优势明显,公路四通八达。

村碑记载,明 嘉靖年间,蔺、赵两姓迁此建村,后人丁兴旺,以此处为留人旺丁之地,故名留村。后因与东留村和西留村区别,遂冠之以“北”字谓之北留村,沿称至今。后有多姓陆续迁此定居繁衍生息,村庄不炒拳汗断扩大,现有16个姓氏,为羊里镇大村之一。

北留村1943年属羊里区;1946年属水北区;同年9月属仪封区;1958年属羊里公社;1960年属寨里公社;后又分出属羊里公社。1984年5月属羊里办事处;1985年10月属羊里镇至今。

由于年深时久,世事多变,战乱频仍,解放初期,村庄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以上所述无一存焉。特别是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山东大搞“农村四通八达”,拆墙扒屋,又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旧立新”,文物保护知识甚差,一切古物毁坏殆尽,实为遗憾。

北留村人勤劳智慧,务实精神特强。自古以来,以农桑、纺织、印染,兼以经商加工为业,其它手工艺和匠业也颇有影响。如少请试铁匠、木工、瓦工、糕点、条编、秤业、土陶等。改革开放以来,更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的农特产经营能手,带动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参与经营活动,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为了繁荣经济,1927年北留村立集(为一、六)。解放前北留村纺织业非常繁荣,几乎家家纺线织布。木织机、铁织机若干台,小型纺织机家家有,纺线牵机是妇女们必须掌握的技术,男人一定要会织布刷机。特别是艰耻罪冬天,家家有地窖,有的几家合挖较大的地窖,里面能安放2-3张织布机墓整棵,地窖上面留有窗子,粘上白窗纸,可透光、避风、湿润、暖和,便于劳作。

每逢留村集,线市、布市、棉花市摊位连连。随之而起的印染业也是相当兴隆,染坊内各式染缸、染锅,应有尽有。印花匠人用豆面和石灰膏配成的原料,将一沓沓白布刮印出各种图案,然后放入染缸、染殃乐壳采锅,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每逢年节、红喜公事,印染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新娘子印染被褥衣裙,小孩子索要印花肚兜,老人们添制冬衣,人们各有喜好,必须满足。那时所织布匹除当地消费外,还远销沂源、蒙阴、新泰、章丘、费县、周村等地,北留村颇有声名。

解放后,北留村同全国一样,经历了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人民公社、大跃进、农业学大寨等。政治上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经济上一直徘徊不前。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才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一甩贫困落后的帽子,跃入小康村之行列。

以马淑礼、贾绪平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贸易组织迅速发展到36家,活跃了村经济,带动了一大批能人跨入富裕的行列。从前只有马、贾两家冷库,近年来新上冷库20处,姜蒜收购点4处,带动了一大批剩余劳力。据不完全统计,全村现有生产机械300余台,个体大货车20辆,轿车204辆,面包车64辆,大客车5辆。自2006年,本村已实现入户电话全覆盖。

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原“重庆大街”加宽后修成柏油马路,成为北留村主要商贸街。村东村西路面扩改修成柏油路,四通八达。村内旧房基本换成了瓦房,村西楼区现已发展到15户二层楼房。村内经商摊点、副食,作坊、理发、澡塘、餐馆、酒楼、车辆维修应有尽有,一派繁估埋荣景象。

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北留村小学始建于1913年,以护国寺为基础,最早参于教育工作的有马汉成、刘西古、彭怀诗、马汉忠等人,学员达到100多名。1942年抗战进入艰苦阶段,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区委展开“冬运”活动,主要是“冬学”,其宗旨是提高群众觉悟,使村人在文化上翻身,并对学员进行抗战教育,教材是上级发的《政治课本》和自编的《识字课本》。当时北留村设冬学处,学员80余名,教师33名。1943年又成立了女子冬学一处。男子冬学分为民兵、自卫团青年三个班,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风雨无阻。不少积极分子,还动员兄弟姐妹入学。通过学习,60%以上的学员能识200至400个生字。在学文化的同时,还向学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时事教育。并组织读报组、剧团、秧歌队等,使学员们明确了中国共党是抗日的领导核心,是抗战胜利的保证,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的队伍,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穷人翻身就要组织起来等道理,坚定了抗战的信心。1944年春,泰安专署在莱芜县西下游村召开“冬学总结评比大会”,北留村、东温石埠的两村冬学,在会上被评为“模范冬学”,北留村冬学教师杨卓民被评为“一级工作模范”。

后来小学逐渐扩建、重修,至“文革”后期,1972年佛爷殿拆除另篮企叠煮建平房,后又迁建村南至今。2002年9月新建高标准校舍,投资45万元,成为留村完小,师生员工达360人。北留村小学从识字教学直到有系统地组织教学,为国家输送出了若干有能力有作为的建设人才,有的已成为国家重要部门负责人,成为新时代的建设主力军。蔺松亭早期为青年工作干部,后任职北京某部门,赵冠善在郑州中级人民法院任职(已故),彭玉钦、马淑影在上海京剧团工作,张志刚、张志强、彭秀军等均在莱芜市机关任职。

在中国民主革命建设时期,北留村村民积极投身斗争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锤炼出了一批国家栋梁,大批留村村民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更有一批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彭德升荣立二等功,周长利三等功。

清光绪元年,以村中央水沟为界,分围子里围子外;水沟以北为围子里,以南为围子外。围墙高大,南面以现南北大街中部为基本点,建起过街楼为贾氏所有。过街楼外呈拱廊状,是出入围子的重要通道,并有吊桥。荒乱时吊起桥板,外人进入严加盘查。北门、西门用土石掩挡以防外患,只留东门进出。围子墙上有女墙和通道,以作了望、防卫、掩体之用。 因挖土筑墙,围子四周自然形成宽约5米,深达2米的壕沟,用以排水、防洪和护围。战乱年代,墙面留下弹痕累累,村庄所遭摧残可想而知。

北留村原分为前后街(东西街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皆有门廊)。后街(又叫北门里、围子里)村民称为“重庆街”——为国民党做事;向北张家胡同称为“苏联街”——为共产党做事,成为两大对抗势力,至今仍为村民叙古谈今之话由。

前街(围子外)俗称“庙上”、“寺上”,因有“护国寺”(俗称佛爷殿)之故。护国寺建筑艺术高超,有石门过道,院落宽敞,主体建筑(俗称大殿)巍峨高大,雕梁画栋,壁画超俗,挑角飞檐,四梁八柱,气派壮观,据传为乾隆24年修筑。自古香火缭绕,庙内外碑石林立,古槐虬曲,遮天蔽日,鸟语连连,钟声悠扬,传至五六里外。僧侣长住,善男信女,前来求拜,络绎不绝,鼎盛之势难以言表。解放后为村民聚息畅谈天下,叙古道今之佳处。

东门外有贯穿南北之大道,俗称赶牛路,据传为辛兴一带一财主至大舟山放牛之路(据传有100头牛,其中有神牛一头)。西南角有土地庙,内有壁画若干,环境幽雅不俗。西门为西面出入村之门,酒店、油坊俱在此处,买卖兴隆,闻名乡里。

周边村庄

北留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北留村 地址:济南市章丘区二四四省道

西留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