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沈家庄村
东沈家庄村 东沈家庄村历史沿革 东沈家庄村人文自然 东沈家庄村人物事件
东沈家庄村隶属高新技术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北14公里处,205国道东面2.5公里,坐落在 万福山东南脚下。南面、东面与郭家沟村、吕家峪村相邻,北面隔山是 苗山镇陈家峪村,西面与北张家庄相邻。283户,873口人,耕地1000 亩。据村碑记载,东沈家庄于明成化年间张姓迁此,沈姓早居,以姓名村为沈家庄,因重名改称东沈家庄。 据民国二十四年《 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张家乡·沈家庄”。民国初年,东沈家庄属铁车区;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东沈家庄属莱东县龙崮区;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县制,东沈家庄属辛庄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东沈家庄属孝义公社,年底合入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东沈家庄属城关办事处龙崮乡;1985年10月撤处并乡,东沈家庄属北孝义乡;2000年l2月撤销北孝义乡,成立凤城街道办事处,东沈家庄属凤城街道办事处。 ...
详情东沈家庄村隶属高新技术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北14公里处,205国道东面2.5公里,坐落在 万福山东南脚下。南面、东面与郭家沟村、吕家峪村相邻,北面隔山是 苗山镇陈家峪村,西面与北张家庄相邻。283户,873口人,耕地1000 亩。
据村碑记载,东沈家庄于明成化年间张姓迁此,沈姓早居,以姓名村为沈家庄,因重名改称东沈家庄。
据民国二十四年《 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张家乡·沈家庄”。民国初年,东沈家庄属铁车区;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东沈家庄属莱东县龙崮区;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县制,东沈家庄属辛庄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东沈家庄属孝义公社,年底合入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东沈家庄属城关办事处龙崮乡;1985年10月撤处并乡,东沈家庄属北孝义乡;2000年l2月撤销北孝义乡,成立凤城街道办事处,东沈家庄属凤城街道办事处。
沈家庄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村子北面有三座山,自西向东依次为万福山、石骨顶山、白洛山,像一个大屏障挡在村北。自山脚下,一条小河绕村转大半圈,向西流人龙崮河。村子的东面和南面有九岭,依次是黄土岭、沙盖子岭、横里岭、东岭、东南岭、榆树岭、柏树岭、西南岭、鏊子岭,每条岭的岭嘴都朝着村庄,因此有“九岭朝凤”的说法。南面岭上有一条旧公路,就是旧博莱公路。公路从长安村开始上坡,沿岭到东沈家庄东端的薄板台,正好十八里路,故称“十八里岭”。村子东面300米处(在东岭上)旧博莱路西侧,有一块大石头叫野鸡石。再往东500米,有一奇石名蛤蟆石。对面是一座沙丘,名鏊子顶。再向东行200米,又有一土沙丘,名薄板台。另外,万福山上也有许多奇石。
东沈家庄建村已有50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沈、张二姓居住。后来,狄、李、杨、史、韩五姓陆续迁来。大家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几百年来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村民勤劳务实,忠厚质朴,就是在日本鬼子侵占时,村里也没有人当过汉奸。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村里发展党员。1938年,沈得辅第一个加人中国共产党,并与北张家庄村、磨山村的几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沈得辅任支部书记。1939年6月,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沈家庄成立县初中补习班,秋改为县立中学,田长啸任校长。后校址迁至万福山前的“官房”。现在狄玉秀老人还记得当年师生在“官房”贴的对联,上联是“挥长鞭太行山上”,下联是“饮战马鸭绿江边”。1942年,日本鬼子在北张家庄设临时据点,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这一年农历腊月十四日,鬼子汉奸突然包围了东沈家庄村,妄想找到抗日组织。尽管敌人用了狠毒的手段,目的也仍然没有达到。1943年由孝义楼村嫁来的刘兴芳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联系上了本村几名党员,并成立支部,沈得助任书记,刘兴芳、张粹任委员。在党的领导下,东沈家庄村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先后有40多人参军,其中11人壮烈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东沈家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秋,由沈得助、狄玉秀等人发起,由45户村民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年底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与北张家庄村、磨山村等共同成立了高级合作社。在上级关怀下,全社人员在东沈家庄村北修建大水库,1957年11月,开始清底,经过半年多的苦战,终于在1958年汛期到来前竣工。水库容水24万立方米,水库下面500亩旱田变成水浇田,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文革”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但由于村民质朴,没有形成两派斗争的局面。1974年至1976年,也就是“农业学大寨”高潮时,村里又修小水库8座,打机井1眼,扩大水浇面积100多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新打机井5眼,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水问题。近几年,乱挖河沙现象严重,使地下水位下降。为拦沙保水,2001年在支部村委带领下,修了两道拦沙坝,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东沈家庄村地域面积广,土质多样,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地瓜是村里的传统农作物。由于人们辛勤耕作,精打细算,生活水平一直比周围几个村好,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民也没有挨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济意识逐步增强。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村民先后开采石料、栽种果树、养鸡养猪,发展副业,仅桃园就有100多亩,并且品种优良,东沈家庄的桃子誉满莱城。另外,养猪也是村民的一项大的经济收入,家家户户养母猪。不少人搞起了加工业、运输业及手工业(如出豆腐、炸油条、洪炉等),有几十人在外地跑买卖、干工厂。现在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有一半农户安上了电话,70%人家有摩托车、彩电,还有10辆汽车、50辆拖拉机(包括三轮车)。
东沈家庄村历来非常重视教育。在民国二十六年,村民在杨贺芳的带领下,按锅头每户自愿捐钱建学堂,名为高级完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1981年,村里又新建小学一所,1998年合人福山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东沈家庄村共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0多人,一家有两个大学生的就有5户,有两人在读研究生。
①榆树岭、柏树岭:在村南面,因岭上有自然生长的榆树、柏树而得名。现在榆树已无,柏树岭上只有一棵老柏树,树龄很长,但无法确考。树干高2.5米,树冠无头,树枝向四方平展。孩子们常在上面玩耍。
②野鸡石:在村东300米处,东岭之上,因从前野鸡常在上面下蛋而得名。
③哈蟆石:村东500米处有一块奇石,因形状似回头的蛤蟆而得名。相传远处有一蛤蟆,眼睛是金子的,欲向响水湾(现苗山镇响水湾村南的一大泉眼)饮甘泉,有一南方异人(俗称南蛮子)欲获奇宝,紧追而来,在此处追上,挖掉双眼而去,从此蛤蟆变为石头。
④薄板台:村东700米处一土沙丘,因古时有一大薄板石而得名。相传薄板石下有10张金锄,必须同胞兄弟10人一齐抬起石板才能取出金锄。有一家人家有9个儿子,到第十个弦子是个女儿。等到女儿找了女婿后,兄弟10人去抬石板取金锄,抬起不高,其中一人喊:“妹夫,用力啊!”结果石板落了下来,金锄没有取出。现在薄板台下的小沟里有一清泉从岩石中滚滚而出,常年不干。
⑤万福山奇石:万福山奇石很多,在东沈家庄域内有王石屈、卧铺石、石炕、人头石、立石头等,各因形状而得名。
⑥官房:解放前人们祭山休息的地方,“文革”中拆除。1939年6月,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第五区沈家庄成立补习班。秋,根据形势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改为县立中学(实为培养抗日骨干的学校)。由田长啸任校长,张善甫任指导员,朱彬周任教导主任,学生达50人左右。校址迁至万福山“官房”,师生党员迭10人左右,成立了党支部,由朱彬周任书记。后因形势恶化,该校迁至万福山上神庙内,后又迁至六区桃园、南围、北围等村。孙梅成、杨希如、董雨川、李香亭、毕月潭、许为东、刘俸晨等先后到校任教。1941年6月,根据上级决定该校并入泰山中学(以该校为基础,校址在高唐村),由张华岑任校长,朱彬周任教导主任,董爱亭任总务主任,李健任指导员,孙备玉、刘念兹、王云斋等亦到该校任教。1942年底,泰山区形势急剧恶化,上级决定该校并入山东公学(校址在 沂南县横河村)
狄玉秀:1920年生人,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是无党派人士,1941年为党的地下交通员,从1940年至1971年历任村、初级社、高级社文书,主张正义,敢于直言,现在家享度晚年。
刘兴芳:1917年生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烈士李海祥之妻。1943年起任妇救会会长,晚年在家,以主持正义,深得村民爱戴,善于调解各种纠纷,1997年去世。
一、烈士英名录
李海祥 沈子福 谢京树 狄玉俭 杨玉助 张生富
张元宾 史兆文 张元利 沈永功 张来明
二、历任村支书
1943年-1958年 沈德助
1959年-1961年 狄子林
1962年-1976年 狄子明
1977年-1978年 狄玉信
1979年-1982年 沈子印
1983年-1994年 李子明
1994年-2001年 沈坤宏
2002年- 沈条远
三、历任村主任
1952年-1981年 狄圣田
1981年-1984年 狄圣远
1985年-1996年 沈子印
1997年- 沈条远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沈得辅 曾任浙江省奉化县委书记、温州市副市长
狄圣松 曾任某军副师长,已离休
张水松 曾任泰安地区轻工业局党委书记,已离休
张 粹 曾任泰安地区蔬菜公司党委书记
狄玉奎 莱芜市人事局副局长
周边政府机关
莱芜高新区鹏泉街道办事处郭家沟村委会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新区鹏泉街道办事处郭家沟村委会
周边
东沈家庄村役人矮退军抠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风景区 旅游景点
芳凫谷香似咯奈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村庄
东沈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沈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