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下北街村
方下北街村 方下北街村村庄名片 方下北街村行政区划 方下北街村发展历史 方下北街村人文自然
方下北街村隶属 莱城区 方下镇,为方下镇政府驻地,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处。1980年底以前与方下南街村为同一行政村,全村现有502户、1148口人,耕地面积1264亩,北邻辛泰铁路,西邻方寨公路,方下河从村东流过,一条主大街往南直通泰莱新旧公路。据村碑记载,明代以前,村中方姓在此居住曾取名方庄子。后来,方姓建造了一座高大厦屋,人们称为方厦,村名逐渐演化成方下。清康熙五年腊月二十五日立集,逢五、十为方下集。据《 莱芜市志》载,方下北街村清末属方下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1941年属莱芜(北)县方下区,1945年方下、鲁西两区合并为鲁西区。1951年鲁西区改称第四区,1955年10月复称鲁西区。期间隶属莱芜县鲁西区(第四区),1958年3月鲁西区分为鲁西、方下两个乡,同年10月改称鲁西、方下两个公社。本村隶属于莱芜县方下乡(或公社),1959年2月,鲁西、方下两...
详情方下北街村隶属 莱城区 方下镇,为方下镇政府驻地,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处。1980年底以前与方下南街村为同一行政村,全村现有502户、1148口人,耕地面积1264亩,北邻辛泰铁路,西邻方寨公路,方下河从村东流过,一条主大街往南直通泰莱新旧公路。
据村碑记载,明代以前,村中方姓在此居住曾取名方庄子。后来,方姓建造了一座高大厦屋,人们称为方厦,村名逐渐演化成方下。清康熙五年腊月二十五日立集,逢五、十为方下集。
据《 莱芜市志》载,方下北街村清末属方下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1941年属莱芜(北)县方下区,1945年方下、鲁西两区合并为鲁西区。1951年鲁西区改称第四区,1955年10月复称鲁西区。期间隶属莱芜县鲁西区(第四区),1958年3月鲁西区分为鲁西、方下两个乡,同年10月改称鲁西、方下两个公社。本村隶属于莱芜县方下乡(或公社),1959年2月,鲁西、方下两公社合并为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方下人民公社改称为方下办事处。1985年10月方下 人民公社改称为方下镇,期间本村隶属于方下公社(办事处、镇)。
最初,只有方姓家族在村中居住,后来,其他姓氏家族迁来居住.主要有曹、魏、刁三大姓,连同其他28姓,共计32姓,以后,方姓迁出此村(如乔家义村),另有其他7姓也相继迁出,现剩有24姓,各姓村民勤劳智慧、忠厚善良,民风朴实,人口虽有多少、贫富之差,但世代都能和睦相处,被传为佳话。
村人尚武,喜欢使枪弄棒。解放前后,该村有不少远近闻名的武术世家,较有特色和名气的有李子红、曹京三、曹文斌、曹京伦、曹连吉、魏如明等6家。其中李子红门徒最多,其次是曹京三。曹京三身怀绝技,两腋下夹着两碌碡在武场内来回转,独自一人用三个碌碡把井口篷住,然后再移开,碌碡竞掉不到井里,可见其功底之深厚。人们习武练功,一为健身,造福自己,二为看家护院,保护村庄,造福全体村民和子孙后代。这种尚武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村里较有影响的习武者有曹纪元(曹京三之子)、曹俊东、魏效法、魏广鲁、曹俊勇、卢金瑞、贺文孝等。1976年,全县文艺大汇演,本村的武术表演团以其精湛的武技和表演,在全场独树一帜。现小辈们习武者也大有人在。村民王德忠之子王江华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被莱芜梆子剧团选中,后来成为剧团中的武生演员。
全村人崇尚文明,重视教育,严以教子,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专科以上就考取87名。村内文化生活也异常活跃。
村剧团的全体成员,虽没有专业演员的表演技巧,但他们热爱艺术,特别是在那没有电视的年代,无私奉献,积极排练,为丰富全村人的文化生活,为全村乃至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功不可没。这里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曹秀亭、曹新亭、张其林、曹俊圣、曹志修、贺俊明、曹京红、曹俊堂、张洪修、曹山亭、李承祥、曹俊秀、张斌、刘兴堂、曹俊伟、曹春英、李玉芝、曹新美、魏振香、魏广爱、魏翠香。
解放前后,方下北街村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手工艺人和特色产业,如张家的糖人,李家的肴药,曹家的馍馍、油煎包,贺家的狗肉、肴肉,魏家的家什(家俱)等。其中,理发匠“李二子”在十里八村更是小有名气。“李二子”大名李广胜,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人们称他“李二子”。说起他的大名不少人不知道是谁,而说起“李二子”邻近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他理发技术好、按摩好、服务态度好,“李二子”很快就成了他的艺名而被叫响了。李广胜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活泼乐观,善言谈,嘴皮子利索。边工作边与人交谈,谈天说地,从别人那听到的消息很快就通过他的嘴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村村落落。他的理发铺无形中就成了传播信息的“转播站”。“李二子”也就像现的电视播音员那样而家喻户晓了。李广胜虽已八十有余,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仍天天骑自行车走村串巷,为躺在病床上的老顾客义务理发。不知疲倦,被人称颂。
计划经济时代,本村出产的优质大白菜、大萝卜,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等各大中城市。村中岭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现的红土岭原来是一片高低不平的荒岭野坡,方下人硬是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它变成了层层梯田,并建造了一座提水渡槽,800多亩岭地全部变成了可浇、可耕的良田。近几年,村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种植大麻、蔬菜、生姜、大葱、大蒜等经济作物,建温室、搞养殖等。
方下北街村人多地少,没有村办企业,剩余劳动力多,但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了农、工、商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产业结构,全村有300多人在泰山造纸厂等镇办企业上班,为振兴方下经济特别是为全镇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村里出现了不少私营企业,王学利、魏述利两家的印刷厂,魏述芳的造纸厂,曹元军的水暖器材厂,沿方下河的三家空心砖厂,还有电机维修部、家电经营部、服装加工店、春蕾照相馆、爱美和李慧美容店、馨靓酒楼、魏强酒楼、际河正宗羊汤馆、扎彩店、工艺美术商店、新贵批发部、电气焊、家俱厂、还有8个个体运输户,另外还有32家屠宰及食品加工厂(豆腐坊)等,可谓多种经营,遍地开花。村中最有特色、形成规模的是建筑业,全村共有中小建筑队9家,在村和邻村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平地而起的小康楼,前后出厦的小康住宅都出自他们之手,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靠党的好政策富裕起来的村民,兜里鼓鼓的。有钱了,眼见邻村人漂亮的小楼很是羡慕,自己也想盖,也有能力盖,但不敢。因为老人们守旧有一种说法:本村种大麻,大麻收成后种白菜,白菜地上盖房了,谁家比人家高了,就像白菜一样出梗、开花、结籽,就到头了,就败世。所以从古至今有钱也不盖楼房,终于有几个年轻人不信这一套,投资盖了楼,住进去后生意和日子照旧过得红红火火。前有车,后有辙,一座座小楼房正接二连三地平地而起,展示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方下北街村。
据方下北街村先辈口述,现茂源堂旧址,先前是村中学堂。学堂是解放后由一座废弃庙宇改建的,此庙取名玉皇庙,占地约15亩。庙内建筑及室内陈设豪华气派,气势辉煌,较有代表性的是玉皇楼、曹氏祠堂、两郎坊、观音大殿、土地庙、钟楼、太古石等。庙门前有一白杨树,五六搂粗,枝繁叶茂,是人们休闲纳凉、听书和谈天说地的理想场所。后来,元宵灯节玩龙灯时不慎失火,将大白杨树烧毁。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至20世纪50年代,全民大炼钢铁时庙内建筑多数被拆除,砖石用于建造炼钢炉,庙内神像及各种陈设物品也因此被毁。清朝年间,从方下街迁至潍县的曹氏后代曹洪勋考中状元,给方下送来一对精美别致的状元灯笼,凡观此灯者无不交口称赞,现已无存。
清朝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土匪的袭击,全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建造了一座长约2000米,高5米多,墙厚能同时并行三人的圩子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20年前尚见圩墙遗迹,现今都被新建民宅取代。
方下北街村内文化生活也异常活跃,解放前后,村内有戏园子,戏园子内有戏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戏园子和村小学合二为一,白天学生上课,晚上演戏或放电影。村剧团排练了一系列节目,有 京剧《陈香》、《虎头牌》《黄泥岗》、《河伯娶妇》、《打渔杀家》、《苏三起解》、《小汤山》、《辕门斩子》、吕剧《墙头记》、新编 莱芜梆子《半两毛线》、《社长的女儿》、《工农一家人》等。这些剧目不但在本村和邻村为村民演出,还多次被县里调演,受到好评。村锣鼓队年年为镇政府的各种庆典活动助兴表演。
方下北街村有不少远近闻名的武术世家。他们家家有练武场地,一律是铺上三和土(石灰、黄土、沙子混合)后用碌碡压平的,地面平整、结实,淋雨后也能照常习武练功。各家武功和拳法各有千秋,多数是中国传统武术,如硬气功、刀术、棍术、枪法、七节鞭、擒拿术等。还同时为扭伤、挫伤病人推拿按摩、合骨等。各家除全家人习武练功外,还教授门徒,广传武艺。
周边中学
方下中学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方北村
周边政府机关
汝南县政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农高区方下镇委(泰山街北)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7:00
济南市方下镇人大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农高区方下镇委(泰山街北)
周边小学
莱芜区方下镇石泉小学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乡镇
方下街道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村庄
时家方下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