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封邱村
徐封邱村 徐封邱村历史沿革 徐封邱村经济生活 徐封邱村人文历史 徐封邱村人物事件
徐封邱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在莱城西10公里处,距镇政府约2公里。东跨方下河与孙封邱村接壤,村北隔辛泰铁路与铁牛岭村接壤,村西是长埠岭,南与方北村相邻。人口1019人,耕地面积为1035亩。据村碑记载:徐封邱村是 明朝嘉靖年间徐姓由新泰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封邱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徐封邱。史载,从民国初年至建国初年,徐封邱村归莱芜县第四区所辖;1958年归属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后,更名方下办事处和方下镇隶属关系未变。1953年底,孟继常、姜清林等20多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42户农户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冬天与方南村、方北村组成了一个高级社,后称为“方下大队”,分为22个生产队。1980年三个自然村经上级批准分为3个行政村。徐封邱村分为6个生产队,后在生产队的基础上演变为6个生产组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详情徐封邱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在莱城西10公里处,距镇政府约2公里。东跨方下河与孙封邱村接壤,村北隔辛泰铁路与铁牛岭村接壤,村西是长埠岭,南与方北村相邻。人口1019人,耕地面积为1035亩。
据村碑记载:徐封邱村是 明朝嘉靖年间徐姓由新泰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封邱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徐封邱。史载,从民国初年至建国初年,徐封邱村归莱芜县第四区所辖;1958年归属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后,更名方下办事处和方下镇隶属关系未变。1953年底,孟继常、姜清林等20多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42户农户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冬天与方南村、方北村组成了一个高级社,后称为“方下大队”,分为22个生产队。1980年三个自然村经上级批准分为3个行政村。徐封邱村分为6个生产队,后在生产队的基础上演变为6个生产组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其中60年代以前,岭上因缺水,全是种地瓜。洼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60年代以后,长埠岭因修了水渠,用上了雪野水库的水,人们改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经济作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大麻、到了70年代,人们主要种植大麻、红麻、白菜、萝卜。在这些经济作物中,大麻是封邱的一大特产,远销 潍坊、 章丘、 博山等地。外地客商也愿意出高价购买封邱麻。民国初年以王兴诗等人为首组成了一个商业团伙“王记麻行”,专门收购“封邱麻”销往 潍坊。1990年以后,大麻、红麻、白菜、萝卜种植的已经很少了。因为人们嫌麻烦,经济收入不合算,改种西瓜、生姜、大蒜,从而由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变为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近几年,全村又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村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建了许多温室大棚和养鸡大棚。 现主要农产品:樱桃,大葱,榴梿,西葫芦,枇杷,黄绿苹果,羽衣甘蓝,椰子,红薯。村内资源:钻,黑云母,铬铁矿,石膏。企事业单位:卫生纸厂。
1995年,村庄综合规划。在村西铺设了沥青路,与外村相通,交通方便。大车、小车可以开进来开出去。村里在原来街道的基础上,规划整理铺设了路面,成为徐封邱有史以来最整齐平坦的街道。
徐封邱村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虽然解放后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还没有彻底脱贫致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人分了地,起早睡晚,红红火火地过日子。当时以李学明、王纪泽为首的支部一班人不满足于现状,决心要改变徐封邱的面貌,让村里人真正富起来。首先帮助群众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多种经营。李传贵就是村里的第一个种姜能手,光黄姜年收入过万元。村两委组织人从外地引进优良种猪,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全村里出了不少养猪状元户。他们致富不忘大家,在技术上进行传帮带。还根据嘶马河村的经验,指导二十几家农户建立了温室大棚,在温室大棚里种植了多种蔬菜。镇政府为支持村民致富引进外国新品种——洋香瓜,专门召开洋香瓜种植座谈会,请来山农大的专家讲课,并让种植大户到市第一职业中专进行一年的培训学习,专门学习洋香瓜的栽培技术。种植能手王德才于1998年在冬暖式大棚里种植了1200多棵洋香瓜。当年元旦上市头茬就收入10000多元,正月十九又种一茬香瓜,共1600多棵,又收入了12000多元。
支部一班人为彻底拔掉徐封邱村的穷根。他们以发展的眼光向前看,决心要办起自己的村办企业,走以厂兴村的发展路子。他们派王纪泽等人外出考察,回来后,决定建立一个中型造纸厂。但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支部一班人就分头行动,一部分人跑资金,一部分人跑技术跑设备,中间他们遇到各种困难,费尽了口舌,做了多方面的工作。跑技术、设备的同志三下河南六出泰安,为建厂立了大功。经过三年半的努力,1987年2月动工,于1990年底完工并投产,一座占地30亩,总投资30多万元的造纸厂矗立在“宝贝滩”上。1999年,对造纸厂进行了扩建。又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一个卫生纸厂,昔日的“宝贝滩”更加热闹了。
村办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及各行各业的发展,饭店、商店应运而生,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变成了农、工、商、贸一体发展的综合经济。
徐封邱村西是长埠岭,村庄坐落在一片洼地上,方下河从村东流过。水源充足,旱涝保收,在过去这里是有名的“封邱洼”。村的东面由于河水长年累月冲刷淤积,逐渐形成一个大约100亩大小的沙滩,村里人称它谓“宝贝滩”。过去小河发大水时,总漫不过这沙滩,于是每当发大水,大胆的人们就站在这沙滩上打捞上游冲来的树木、庄稼等物。据村里人讲,在清朝乾隆年间,小河的水特大,村里宁姓后生,见一女子,伏在一根木头上被大水冲下。他拼命相救,被救女子为报答救命之恩,与他结为百年之好。
民国初年前后,匪盗成灾,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亓姓、王姓等家族分别在村东、西两方向修建了两座高大的门楼。这门楼比平常住房高出一倍。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很远的地方。在门楼上建有瞭望窗口、射击口,村里人以王余霞为首组织了“护村会”。每天安排人轮流站岗值班,并备有土枪、大抬杆炮,对防匪患起了关键作用。这两座门楼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除。
徐封邱村人重视教育。早在清朝末年,就建立一处私塾,聘请本村的李焕文为先生,收学生近20名,教“四书”、“五经”之类。以后建立了初级小学,村里推选马传堂专门管理。1956年高级社一成立,姜清林任宣传委员,主管教育。人民公社成立后,村中建有小学1处,有一至五年级。由于生源少,办为“复式班”,1981年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村里人在党支部号召领导下,每人集资12元,在村西建立了一处占地约为15亩拥有17间砖木结构瓦房的新校舍,并划出一块5亩地大小的操场, 满足了本村教育发展的需要。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中共考出大学专科以上学生48名,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宪泽是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也越来越高,温饱之余,村里人有文艺爱好者逢年过节演唱历史戏。演唱莱芜梆子是徐封邱的艺术传统。早在19世纪中期,村里就组织了业余剧团。以马芳谱、李学诗为首的30余人编排了20多个剧目,其拿手戏是《 铡美案》。“ 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演唱了《 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一、烈士英名录
王 彬 王同春 季传珍 亓同利
二、历任村支书
1945年9月-1947年 宁曰松
1948年-1956年 姜清林
1956年春-1956年12月 曹文吉
1957年1月-1967年2月 王宪友
1971年2月-1974年1月 王宪友
1974年1月-1980年1月 曹京文
1980年1月-1990年l2月 李学明
1991年-1994年 周长水
1995年-1996年 王得芳
1997年- 王纪泽
三、历任村主任
1957年1月-1967年2月 曹俊圣(大队长)
1971年2月-1974年1月 曹俊圣(大队长)
1974年1月-1980年1月 曹京文(革委会主任)
1980年1月-1990年12月周长水
1991年-1994年 王纪泽
1995年- 周光录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王泽义 现任莱芜市环保局局长
王泽河 河南许昌市委书记
刘广清 原钢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享受正县级待遇,已退休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王敦恒 中学高级教师
李传芳 中学高级教师
王恒本 中学高级教师
王余庆 中学高级教师
王建增 举重运动员,1999年获两项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
周边村庄
徐封邱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孙封邱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田封邱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刘封邱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陈徐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