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义村
李家义村 李家义村历史沿革 李家义村经济建设 李家义村人文历史 李家义村人物事件
李家义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区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村南是鹿家堂村和蔺家楼火车站,村北与徐封丘村接壤,村东为王家义村。耕地678亩,194户,638口人。据《李氏谱》和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李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东有“义和沟”,冠以姓氏曾名李家义和沟,建国后简称李家义。李、邹、张、孙、刘、沙六大姓居此。诸姓在此繁衍生息,村民不分宗族、贫穷、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文明经商。民风淳朴,勤劳勇敢,正义和顺度日,是有名的义和庄。 1947年就有互助组12户,1954年成立初级社,由李加浩任社长;麦后,东初级社成立,由邹法明任社长;1955年成立高级社,由李加浩和吴希昌(王家义)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方下人民公社李义管区。1961年与王家义、...
详情李家义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区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村南是鹿家堂村和蔺家楼火车站,村北与徐封丘村接壤,村东为王家义村。耕地678亩,194户,638口人。
据《李氏谱》和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李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东有“义和沟”,冠以姓氏曾名李家义和沟,建国后简称李家义。
李、邹、张、孙、刘、沙六大姓居此。诸姓在此繁衍生息,村民不分宗族、贫穷、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文明经商。民风淳朴,勤劳勇敢,正义和顺度日,是有名的义和庄。
1947年就有互助组12户,1954年成立初级社,由李加浩任社长;麦后,东初级社成立,由邹法明任社长;
1955年成立高级社,由李加浩和吴希昌(王家义)任社长。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方下人民公社李义管区。
1961年与王家义、鹿家堂、梁家庄、王家庄(王家岭)5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联合大队。
1963年又分为每村一个大队。
古人在东西两岭薄地上种植高粱、大豆、地瓜等粮食作物来糊口,沟两侧洼地种植大麻、蔬菜、蓝棵等经济作物来换取资金:村中富人甚多,早先有“前银行”、“后银行”,各印有钞票,用来物资交流。还有茧坊,可缫丝换取“外汇”。蓝棵可以制取染料,用来印染棉花大布。醋店、酱油坊、纸坊、粉坊、窑业、铁业、电焊、糖稀等副业应有尽有,百业兴旺。
1968年秋后,全村村民,车推人抬,在杨家洼截“九龙沟”筑水坝。水坝贮水600m3,可浇灌全村三分之一土地。
1970年秋后,开始“农业学大寨”全民动员整修东岭大寨田,将“火石岭”、“姜容地”、“老茅沟”整成旱涝保丰收的高标准大寨田。
1975年整改西岭,把“九龙沟”取直、平坟以补耕地不足,增加耕地20亩。1974年秋后架电,全村用上了电灯,有了电磨。
1978年开始包产到户,产量大增。
1982年全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整修8米宽的生产路南北路两条长达4公里,东西路长达2.5公里,同时植防护林带、砌边沟。修筑桥梁两座,1999年整改东沟(义和沟李义段),增加耕地18亩多。
2000年成为电话村,户户通电话。
2002年春,筹集资金60万元,在原大坝以南修筑贮水坝长200米,宽50米,深10米,在原沟底下挖2.8米,贮水8万立方米。秋后修筑提水站,下管道,送往西北岭,可浇灌500多亩地。殷实的家底使李家义人在接受现代文明上占尽先机,有的村民风趣地说:“现在生活过得多充实,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挣钱(搞副业)”。
李家义村民,自古勤劳耕作,耕作之余,心灵手巧之手艺人不少,古代的“茧坊”、“粉坊”,酱园(原醋店)有世代相传技术。现在的木工组、铁业社、馍馍坊、火烧铺、煎饼铺等饮食服务业,还有两个建筑队搞得红红火火。人均收入已由生产队时的98元增长至2001年的3300多元,李义村齐心奔小康,村民生活日希殷实。
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在兴盛时期,由前、后银行合筑圩子墙。墙东西长800多米,南北600多米,为不规则长方形建筑。墙体高约六米,墙基宽约五米,顶宽约1.5米。圩子有东、西、南、北四门。年久失修后来部分倒塌,木门板用来制作课桌凳办教育。1958年为“四通八达”,坯块肥田,大都推倒,现存东门、北门遗址。南门里的关老爷庙是有名的古建筑,坐西朝东3间,五脊六兽,四梁八柱黑砖小瓦,解放后曾在里面办过识字班,是村民的娱乐场所,后来失修,于1966年10月“破四旧”时拆除,改建主席像台,1976年又改建成门市部。由于村庄规划,道路加宽,又将门市部拆除,遗迹无存。
李家义村人,勤劳勇敢,进步正义。为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献身的革命烈士就有9名。他们大都是1938年参加革命,当时大都20来岁,精明能干,牺牲时年纪最小的是李加士,只有19岁。参加吉山战斗的本村就有6人,牺牲了4人(李加士19岁;邹法德23岁;李学忠22岁;李凡亭24岁),李彩亭(李华芳)和李德田(李华贤)更是勇敢。当时他俩朝火力最猛的方向冲,结果在敌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英勇奋杀,突围脱身,幸存转移。参加革命最早的是李清亭(1937年任方下区动委主任),后来南下上海。1960年退休还乡,1962年任村支书,兴建家园,发挥余热。李鲁瞻,字官亭,1938年任中共某县委书记,在他的影响下,该村有多名党员都是干部、骨干。当时李家义村素有“小县委”之美称。但在战乱年代,李鲁瞻立场不坚定,投靠国民党沈鸿烈部,同年10月被山东纵队保卫部逮捕枪决。方下史志记载的还有李雪锋(李瑞亭)、李藩亭(凡亭)的详细传记。
李家义人一贯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民国四年办国民小学。蒋伦新、李加柱、李贤亭、李加士主办学堂,初招学生一个班约有20多人。开设修身,国文、算术、练字等课,1938年日军侵华被迫停办。解放后的李家义教育教学成绩也总在全镇前茅。1945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李荃亭是村里最早的本科大学生,还乡后曾担任方下史志编辑工作,是莱芜市第十届人大代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中考出大学专科以上学生50多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一、烈士英名录
李登祥 刘俊利 邹志颜 李加诗 邹法德 李学忠 李凡事
李雪锋 刘俊山
二、历任村支书
1938年1月-1941年12月 李登弟
1947年1月-1953年J2月 秦素贞
1954年1月-1958年 李加浩
1959年-1960年 邹志召
1961年-1962年 刘俊烈
1962年-1966年 李清亭
1971年1月-1975年1月 邹法明
1975年1月-1984年12月 邹志教
1985年5月-1986年1月 李学栋
1986年1月-1987年 邹志教
1987年- 李学众
三、历任村主任
1938年离职 李加柱
1939年-1943年 李登高
1944年-1946年 李富
1947年-1950年 张其运
1951年-1964年10月 李加周
1964年10月-1966年5月 邹法明(大队长)
1974年离职 李文亭(革委主任)
1975年- 1987年 李玉亭
1987年- 邹学利
1987年- 李学众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李华芳 曾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
李德林 曾任泰山医学院党委书记
李德田 曾任天津市洪桥区党委书记
李登春 曾任上海市皮革厂党委书记
李清亭 曾任上海织袜厂党委书记、厂长
李学东 曾任东营市市委党校副校长
孙兆水 曾任山东华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已退休
邹志高 曾任职武汉海军某部
邹志冉 曾任莱芜县农机局副局长,享受县级待遇,已离休
李学明 胜利炼油厂计划处处长
李学贵 济南东方红水泥厂党委书记
五、区中队大战硬拳道
1942年2月11日,区中队接到县大队通知,硬拳道一中队从鲁西去徐封邱扫荡,途经李家义村。方下和口镇两个中队即在12日拂晓赶到李家义村,埋伏下来,准备伏击过路敌人。刚赶到李家义还未安排妥当,哨兵已发现敌人从西南方向过来,相距不远。区中队(孟光臣)立即指挥兵分三路隐蔽起来。一路右侧插在王家义村前(本村孙姓宅后)一路左侧,埋伏在鹿家水沟(现火车站)。一路从后边主攻,当敌人行至李家义东岭魏家林附近,区中队突发攻击,三面合围,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战斗一打响,就击毙了敌中队长陈海云,还活捉潘中效等70余人,缴获步枪8支。消息传到鲁西总官,气怒了硬拳道总宫长亓象德,当天上午11点左右,他亲自率部队几十人赶到李家义,起走了陈海云尸体,为了报复,令其部下放火烧毁了李家义村民房100多间。
从此,孟光臣所领导的区中队威名大振,敌伪军闻风丧胆。
周边村庄
李家义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王家义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李家镇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陈家义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李家泉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李家楼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东李家庄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二四四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