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枯河村

前枯河村


前枯河村隶属莱城区寨里镇,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处,地处寨里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北隔河与大王庄镇前张街接壤,西北与后枯河相接,西隔黑龙河为郗鱼池村,南为公王庄村,东为后裴王村。居民540户,人口1732,耕地2378亩。有两条大街纵贯南北,一条东西大街直通O九国道。是历史名村。《李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李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由于村北有条九道弯的季节河,取名九曲河。又因春冬无水河枯曾改名“枯河”,因河前后皆有村,此村在前,故名“前枯河”。 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旧寨保·枯河。”前枯河村民国初年为第八区或寨里区。1942年后为兴隆乡。1947年进行土改,把富家的财产和土地全村人统一分配,1954年成立了七个互助组,1956年进入高级社阶段,村民联合起来,组成两个合作社。1957年两社并为一社,1958年正式成为行政村,分为五个生产队。196...

详情

前枯河村地名网_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前枯河村资料简介
  前枯河村是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20210821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202。前枯河村与寨里西村、寨里东村、寨里南村、小下村、赵官庄村、魏王许村、边王许村、大高庄村、涝坡村、王大下村、刘大下村、王围子村、曹大下村、陈大下村、卞官庄村、公王庄村、前裴王村、后裴王村、后枯河村、郗鱼池村、大鱼池村、东鱼池村、戴鱼池村、宜山村、太平街村、韩王许村、周王许村、唐王许村、苏家坡村、薛家埠村、孔家埠村、和平村、宋家埠村、张家埠村、北庵村、公家庄村、水北西街村、水北东街村、周家洼村、王家洼村、吴家洼村、燕家汶村、金井村、北峪村、贾家庄村、方家庄村、郝家沟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前枯河村同名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前枯河村介绍

前枯河村隶属莱城区寨里镇,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处,地处寨里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北隔河与大王庄镇前张街接壤,西北与后枯河相接,西隔黑龙河为郗鱼池村,南为公王庄村,东为后裴王村。居民540户,人口1732,耕地2378亩。有两条大街纵贯南北,一条东西大街直通O九国道。是历史名村。

《李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李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由于村北有条九道弯的季节河,取名九曲河。又因春冬无水河枯曾改名“枯河”,因河前后皆有村,此村在前,故名“前枯河”。
  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旧寨保·枯河。”前枯河村民国初年为第八区或寨里区。1942年后为兴隆乡。1947年进行土改,把富家的财产和土地全村人统一分配,1954年成立了七个互助组,1956年进入高级社阶段,村民联合起来,组成两个合作社。1957年两社并为一社,1958年正式成为行政村,分为五个生产队。1961年又划为12个生产队。1978年又将生产队改为小组。自1958年,寨里人民公社成立,该村归寨里公社管辖。公社撤销后归寨里办事处,后来办事处改为镇。

前枯河村属半平原。道路畅通,便于做生意。前枯河村的小集市,非常繁荣,纺棉线、织布为村民农闲时的主要副业。为避匪患,不误生产,集市渐为棉花、棉线和家织布的交易早市。黎明时分,人们便挑灯买卖,饭时前后散集,当时人们称为“夜猫子集”。匪患之后,虽有延长,仍早于其官集市.
  村人耕读并重,名门望族众多。放赈济民的李本,明朝正统甲子年被英宗敕封为“义民李本”,立“义民坊”以示褒扬。后当地农民不堪官府压榨,李本率众起义,深受义军爱戴。至今在莱芜西北部流传许多李本起义的故事,诸如“悬羊击鼓退官兵”、“高崖拔母”等。清初巨富李河,民间曾传言:“单县首富刘鄂,不如枯河的李河。”清末民初的李增泰有50多亩地,3座油坊,和设在南方的“福泰兴”茶庄:李增裕是莱芜、章丘一带很有名望的士绅,当时有“前枯河是北京,李增裕坐朝庭”的说法;李增春、李增懿兄弟的东西“福盛”;李灿君、李增君、李增言家均有酒店、油坊;李灿邹家设有钱庄;李灿爽有土地数十亩。在北山有山庄;土财主刘金鳌、刘金剑、任乐意都有土地数十亩,还有刘鸿儒家的京货铺;李灿聚等人的几家药铺和王乐安、李增让家的印染坊等。
  由于历代富人多,村落的建设也颇具规模。旧时,村北头九曲河上架有一座两孔石桥,桥碑上书:“留芳百世。”桥东,小河南岸有两米多高、方圆800多平方米的北寨。寨南有一阁子,两侧各有一棵柏树。传说八台大轿能从树下经过。村中有方圆数十米的“官场”,集上打拳卖艺的说书的和诸摊贩都集于此,非常热闹。官场南面东有“关爷庙”,庙前有一棵三四搂粗的大槐树,树冠方圆十几米。西边冲南门有观音庙和土地庙,村人称为双庙子,庙后建有大讲堂。村东还有一座郑公庙。庙西南不远有一座“进士府”,门前竖有旗杆。沿街店铺星罗棋布,十分繁华:民国初年,李增裕组织村人,在村西建起一座土山子。每到夏天湾中荷花盛开,土山上绿树成荫,站在山上远望东西两龙河绕村流过,显得村庄更加壮观。
  由于村中富户较多,成为土匪抢掠的目标。民国初期,为避匪患,村民在郗鱼池西山上建了避匪山寨。1928年正月初四,土匪刘黑七进入村中,村人未能及时逃离,四人被绑架。后用钱财保回人质。为确保村民安宁,于民国十六年建立了“围子墙”又名村寨,李连吉为寨主。
  “围子墙”绕村而建,墙高5米,墙基宽3米,顶宽2米,三合土夯成,上有砖石女墙,通道掩体。围子设有4个正门和西北、东北两个便门。清末秀才刘西古在六门上题名。东为“瑞阳”,西为“祥云”,南为“泰和”,北为“义和”,西北为“兴隆”、东北为“昌盛”。
  “围子墙”的修建使前枯河村成为战略要地。1941年6月(后6月),被日本鬼子作为据点,拆了大量古建筑和民房,砍伐了古老的大树,在圩子里修建了“小围子”和“炮楼”。从此村民不得安宁。李凤学等三位抗属被杀害。同年11月,八路军攻打据点。抗日区长张贯忠带领地方武装和村民配合华东十二团,激战彻夜,黎明把汉奸打跑。
  前枯河村人崇尚礼义,爱憎分明,历史上不乏大智大勇之人。抗日英雄刘桂泉,身受重伤仍冲锋陷阵;在日本鬼子扫荡时,刘鸿彬、刘玉谭为通知村人逃离,贻误时间,被日本鬼子打死。
  旧时,前枯河村,只有几眼吃水井,水浇地甚少.,多数村民种植粮食作物,靠天赐收,由于土地宽满,人们勤劳耕作,兼做生意,多数村人过着平静温饱的生活。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966年修水沟引用雪野水库之水,使村北和村东的部分土地变成了水浇地。但仍有多数土地浇不上水。为了改变水源条件,1976年修建了西河引水工程:同时,村民积极参战,齐心协办,建修村南和村北地下引水渠道各一条,并都架设了地上引水渡槽。西河水得到利用,使前枯河村基本解决了土地灌溉问题。为此,村民编出一段“北引河,南引河,千年的枯河变水河”的顺口溜,人人皆唱,以表人们的喜悦心情。又因水库放水不及时,把村东的杨家湾,挖成了蓄水数千方的小型水库。由于水源条件的改善,得以年年丰收,成为全镇有名的纳粮大户。1990年以前每年缴纳公粮近30万公斤。l980年前后因为西河上游村庄修建水库和拦河坝,西河水枯,引河工程失去作用。水库放水不及时,缺水又成了主要问题。为此,村两委再次带领群众打深井,自1982年至1993年11年间,在村北共打出了100多米深的深水井六眼,村东、西、南打出了6眼十几米深的浅水井。水源基本满足。
  随着水源条件的不断改善,种植结构也逐渐合理调整。1975年至1993年建了250多亩苹果园、桃园、山楂园等,年收果品400多吨。为使苹果增值,1985年建起了库存量150吨的保鲜恒温库一座,使果农增加了收入。自1982年到1985年共建桑园500多亩,成为桑蚕大村。为了方便村民卖茧,与莱芜县丝绸公司联合建起了联营茧站。1986年又建起了一栋村办公楼。受到了领导和参观者的赞扬。同时利用村东土质,于1970年到1989年建有前枯河砖瓦厂。1991年引资建起了占地30多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厂。1992年到1999年建有激光照排印刷厂。1992年建起了一家锻造厂。2002年李茂山在村南又建一家景山锻造,一。2002年李俊在村东建了一家奶牛养殖厂,另外还有几家建筑材料预制厂。这些为前枯河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节约用水,1990年铺设地下引水管道近万米,使全村的土地灌溉更方便及时。由于过去以粮为主收入低,改为种植生姜、大蒜,使村民的收人大大增加。1976年全村通上了电,家家用电照明,到1993年共建变电室5个,电力设施完整配套。1976年全村就有六辆拖拉机,1991年建起现代化的卫生所。2000年成为电话村和有线电视村。
  1987年村庄重新规划,两条南北大街拓为l4米宽,东西大街拓为20米,并铺成柏油路面。拆除旧屋,建起了崭新的砖瓦房,1994年建起了村南、北、东三个村门。全村面貌焕然一新。1995年筹资30多万元,在村东与零九国道连通。修了长达1500多米宽20米的柏油路,并在白龙河上修了水漫桥。平坦的大道引来了八方客商,给前枯河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沿街姜蒜收购点和经销店就有16家,化肥、农药、种子销售店五家,饭菜店七家,生意都很红火,多数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这村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民国初期,与后枯河村联合,在后枯河村石佛寺院内设立学堂,村人称为“后学堂”,有刘鸿策、李灿云、李爱甲等任教员,为四个年级复式班授课课后分班自习。同时打破传统观念,在村中“双庙子”讲堂设立了”女学堂”,由李西桂之妻张氏和李馨兰任教员。后学堂被日本鬼子烧毁后,迁回本村合入“女学堂”。1952年创设前枯河完小,崔秀甫任校长。文革后扩大到初中部。1980年公王管区十村联合在村南新建了能容纳十几个班规模的前枯河联中,初中部迁入新校。小学仍在完小旧址。1983年在村北部新建了小学和幼儿园。2000年合班并校,前枯河中学迁到寨里二中,前、后枯河,前、后裴王,公王庄五村在中学校舍办成联小,五村学生迁入就读。枯河人重视教育,也收到了大的回报,1970年前,刘田尧、郭爱臣、李西政,李海玉、刘振生等就大学毕业。1977年到2001年共考出大中专生上百人。其中大学生30多人,有的考取了研究生和硕士生。为了满足村民的需求,1945年创立了“前枯河梆子剧团”,并逐渐发展壮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前枯河村是中共地下活动点之一,战前就有党员32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们积极参军参战,勇于献身。刘桂泉、李伯锋、李海含、李西堂、李海昆、李西镇、刘祯松、李西祚、李增肖、刘丹田、李灿彬、李增伦、任永先、许其祥以及冒着生命危险做地下工作的李增范等,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刘彩田等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永垂不
  朽的革命烈士。
  前枯河村人才辈出。先有明朝的义民李本;清初的巨富李河;举人李永清,清嘉庆年间敕授袭封衍圣公府赍奏官的李继贤;清道光年间敕授文林郎膺袭封衍圣公府奎文阁典籍官的李龙池;清咸丰年间敕授袭封衍圣公府百户官的李恩荣;清光绪年间戊子科进士李桂新;清光绪年间的武秀才刘鸿音、刘金鳌,文秀才刘西古和清末吏员曲史,民国时期莱芜县旧寨区剿匪团长李增裕等。建国后也有许多人在全国各地任职,在各个岗位上做出过重要贡献。曾任莱芜市建材厂厂长的刘公田,开莱芜企业承包之先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1987年评为泰安市劳动模范。
  现在的前枯河村面貌一新,政通人和,人们勤劳耕作,文明经商,是一座与时俱进、兴旺发达、前途似锦的文明村庄。

周边村庄

前枯河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