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头村
南水头村 南水头村基本概况 南水头村大事记 南水头村经济发展 南水头村社会进步 南水头村组织建设
南水头村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因村处富水河上游,故命名水头村。后为区别于北水头村,改称南水头村。 南水头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7′。东与北榆山林场相连,西与山水庄隔富水河相望,北与北水头村相邻,南与求格庄接壤。1957年前属栖霞县,1958年划归海阳县,隶属徐家店镇。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7公里。全村有耕地59.5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26户,643人。有林、于、潘、刘、祝、姜、王、孙、李、管、尚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林姓。1941年本村解放。1945年建立南水头小学。1978年9个村联办的水头联中改为初中。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9公斤,总产...
详情南水头村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因村处富水河上游,故命名水头村。后为区别于北水头村,改称南水头村。 南水头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7′。东与北榆山林场相连,西与山水庄隔富水河相望,北与北水头村相邻,南与求格庄接壤。1957年前属栖霞县,1958年划归海阳县,隶属徐家店镇。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7公里。
全村有耕地59.5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26户,643人。有林、于、潘、刘、祝、姜、王、孙、李、管、尚等11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林姓。
1941年本村解放。
1945年建立南水头小学。
1978年9个村联办的水头联中改为初中。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9公斤,总产5.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2公斤,总产17.2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52公斤,总产17.6万公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嘎啦等10几个,果园面积21公顷。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10万元,其中农业250万元,畜牧养殖业85万元,林业10万元,其它65万元。
第二、三产业1918-1928年,村民林守远、林明汉、于文登等先后兴办公兴成号、公顺成号、公顺德号纩坊,有织机40张、纩80支,工人200名,1935-1938年先后停业。 1980年,村建冰棍厂。1982年,建起面粉加工厂。以后相继办起电气焊部、修理部、商店、油坊等。90年代后,外出搞建筑的人员达100多人。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50多人,收入52万元,税金4万元。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人,总收入140万元,其中工业120万元,建筑业20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5人,总收入90万元,其中运输业30万元,商饮业30万元,服务业30万元。
文教科技1945年,成立南水头小学。后由9个村共同出资建起南水头联中,有教师20人,学生300多人。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先后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有46人。 人民生活土改前,本村有贫农25户,中农54户,富农1户,地主2户。由于地主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贫下中农无法生活,扛活的有30人,打短工10人,要饭的6人,有的无法生活即闯关东。1949年,人均粮食105公斤。1984年,人均口粮450公斤,全村收入38万元,解决了温饱。2002年,全村有运输车辆160辆,摩托车130辆,电话120部,彩电200台,冰箱80台。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10月,成立村党支部,刘兴任党支部书记。此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芳、刘同、刘希德、潘进波、于深君、潘振利。2002年,全村有党员34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兴、祝宝清、潘厚珍、潘厚增、林荣生、潘振利。
周边
徐家店镇村胲头烽篁水南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徐家店镇村饫水北湟头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经济型
万吉宾馆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烟沪线海阳市徐家店镇人民政府东北侧约80米
周边村庄
南水头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东石水头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
泉水头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水南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三零九国道
西石水头村
地址:烟台市莱阳市
路南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