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山村
坛山村 坛山村基本概况 坛山村大事记 坛山村经济发展 坛山村社会进步 坛山村组织建设
明 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村后山前有一小土丘,形似祭坛,故命村名为坛山。另一说,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来此建村 定居,因村后有座小山名坛山,故命名坛山村。 坛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4′。东隔烟青一级公路与柳林堡相接,南与紫石夼村相连,北与西槐山村为邻。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8公里。南有蓝烟铁路和烟青一级公路,西有海栖公路,交通便利。 全村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有180户,619人。有张、王、孙、韩、阎、隋、刘、潘、李、胡等姓,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张姓,占80%以上。1938年秋刘黑七部和赵保原部在本村交战,烧毁村民房屋78间。1940年夏季日军飞机在村东河投下炸弹两枚。<...
详情明 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因村后山前有一小土丘,形似祭坛,故命村名为坛山。
另一说,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来此建村 定居,因村后有座小山名坛山,故命名坛山村。 坛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4′。东隔烟青一级公路与柳林堡相接,南与紫石夼村相连,北与西槐山村为邻。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8公里。南有蓝烟铁路和烟青一级公路,西有海栖公路,交通便利。 全村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有180户,619人。有张、王、孙、韩、阎、隋、刘、潘、李、胡等姓,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张姓,占80%以上。
1938年秋刘黑七部和赵保原部在本村交战,烧毁村民房屋78间。
1940年夏季日军飞机在村东河投下炸弹两枚。
1941年2月(农历正月)八路军解放本村。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1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总产32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60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97公斤,总产16.4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91.4万元,其中农业45.3万元,畜牧养殖业28万元,林业8万元,其它10.1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仅有木工、瓦工,收入微薄。改革开放后,发展了豆腐坊及石料加工、纺织、建筑等行业。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0人,总收入937.4万元,其中工业754万元,建筑业183.4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办起个体运输、车辆维修、电器修理以及商店、饭店等服务行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0人,总收入127万元,其中运输业50万元,商饮业20万元,服务业57万元。
文教科技1941年,建立坛山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0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80户人家,就有40多人讨饭。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7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50斤,全村总收入18万元。2002年,有各种运输车辆46辆,摩托车50辆,电话83部,彩电152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4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旧房翻新,大部分居民住上了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18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张顺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1月,成立党支部,张顺吉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韩明德、隋法、张成和、张仕道、刘瑞贤、张云信、张文臣、张瑞静、张云坤。1996年8月起,张瑞静复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2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顺吉、张仕征、韩明德、张成和、张仕道、潘德敏、张云信、刘瑞贤、张文臣、张瑞静、王建文、王建成、张仕云。
周边
徐家店镇刻山肫村坛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村庄
坛山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三零六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