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山村
上马山村 上马山村基本概况 上马山村大事记 上马山村经济发展 上马山村社会进步 上马山村组织建设
上马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7°05′。东与姜家村为邻,西与下马山村相连,南与西沟村相望。隶属 徐家店镇。距市政府驻地50公里。 全村有耕地4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 玉米、 花生、 苹果、 板栗、 蔬菜等。清 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处为河南村于姓地主的养马场。兄弟三人分居后,一人迁居此地安村,因村子坐落在马山上坡,故命村名上马山。另一说,明末清初,院下村于之谓放马来此,见其处 山清水秀,适宜放牧,故在此定居,命村名上马山。解放前,刘、陈、徐、姜、王姓来此定居。2002年,全村有122户,356人。有于、陈、姜、徐、王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占98%。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198...
详情上马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7°05′。东与姜家村为邻,西与下马山村相连,南与西沟村相望。隶属 徐家店镇。距市政府驻地50公里。 全村有耕地4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 玉米、 花生、 苹果、 板栗、 蔬菜等。
清 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处为河南村于姓地主的养马场。兄弟三人分居后,一人迁居此地安村,因村子坐落在马山上坡,故命村名上马山。另一说,明末清初,院下村于之谓放马来此,见其处 山清水秀,适宜放牧,故在此定居,命村名上马山。解放前,刘、陈、徐、姜、王姓来此定居。
2002年,全村有122户,356人。有于、陈、姜、徐、王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占98%。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2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建起大理石厂。
1989年全村用上自来水。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7.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40公斤,总产14.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8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4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70公斤,总产15.5万公斤。 1992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嘎拉等10多个。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70.5万元,其中农业34.5万元,畜牧养殖业36万元。
第二产业1895年,于茂贵建起石灰窑,工人6名,1925年停业。1935年,于茂仁又开设石灰窑,工人6名。改革开放后,本村建石矿3个。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0人,总收入440.2万元。其中工业395.2万元,建筑业45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发展。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人,总收入90.9万元,其中运输业41万元,商饮业49.9万元。
文教科技1942年,村办小学成立。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60公斤左右。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村有各种运输车辆32辆,摩托车30辆,电话45部,彩电80台,冰箱6台。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足6平方米,扩大到15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于吉申、于元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于庆申、于文卿入党。同年,成立党支部,于吉申任党支部书记,于元友任党支部副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起互助组、合作社(村社),并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18人,支援前线。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吉申、于有德、于庆告、于元训、于元洪、于全夫、于有思、于元寿、陈宏志。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1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元起、于有术、于庆荣、于庆申、于庆余、于有起、于元寿、于有宝、陈宏志、于守泉。
周边
海阳市徐家店镇上鼻村砸台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海阳市徐家店镇上吼山村破退役铰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周边村庄
上马山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
山上马家村
地址:烟台市招远市
马山村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
上马家村
地址:烟台市栖霞市
上吼山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