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涧村
蜜蜂涧村 蜜蜂涧村大事记 蜜蜂涧村经济发展 蜜蜂涧村社会进步 蜜蜂涧村组织建设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齐姓建村。因两山涧之侧突出一大圆石,形似蜂巢,故命村名蜜蜂涧。明崇祯年间(1628-1635年),于大川自莱阳县石桥夼村来此定居。之后,齐姓迁走。 蜜蜂涧村位于 海阳市北部,朱吴镇西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6°55′,三面环山。北与宅夼村相邻。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樱桃等。 2002年,全村有60户,168人。有于、杨2姓,均为汉族,于姓人口较多。1930年10月本村建立了县内第二个中共党支部--中共蜜蜂涧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于连江。 1940年4-7月本村共产党员于海中受东海抗日第九大队委托,回当地组织游击队,同敌人展开多次战斗。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共产党员于海治被国民党赵保原部抓去,受尽折磨,光荣牺牲...
详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齐姓建村。因两山涧之侧突出一大圆石,形似蜂巢,故命村名蜜蜂涧。明崇祯年间(1628-1635年),于大川自莱阳县石桥夼村来此定居。之后,齐姓迁走。 蜜蜂涧村位于 海阳市北部,朱吴镇西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6°55′,三面环山。北与宅夼村相邻。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樱桃等。 2002年,全村有60户,168人。有于、杨2姓,均为汉族,于姓人口较多。
1930年10月本村建立了县内第二个中共党支部--中共蜜蜂涧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于连江。 1940年4-7月本村共产党员于海中受东海抗日第九大队委托,回当地组织游击队,同敌人展开多次战斗。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共产党员于海治被国民党赵保原部抓去,受尽折磨,光荣牺牲。 1945年本村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0年本村于海水、于庆田、于叔兰(女)、于海才、于海周、于叔芬(女)、于连科等人,在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村投资修桥2座,挖吃水井2个。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村投资将穿村河改到村边。 2000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0公斤,总产3.6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330公斤,总产1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20公斤,比1980年增加9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39公斤,总产7万公斤。1984年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樱桃4公顷,板栗4公顷。
2000年,果品总收入达到2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21万元,其中农业110万元,畜牧养殖业10万元,其它收入1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发展了汽车运输等。2002年,运输业从业人员2人,收入3万元。
文教科技1959年,成立蜜蜂涧小学,时有学生2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人。
1980年,集体投资3000元,购置电视机1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6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糠菜半粮度日。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全村人均粮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60公斤,全村收入6万元,人均收入100元,解决了温饱。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30辆,电话30部,彩电5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房屋90%是草房,排列混乱,街道不整齐。改革开放后,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有3户安装了铝合金和塑钢门窗,街道进行了整修。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8平方米,扩大到20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0年10月,成立党支部,为海阳县第二个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于连江。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连恩、于连四、邹合贵、姜志英、于海云、于海亭、于庆斌、于海芝、于庆仙、于海胜、于瑞堂、于海平、于瑞伍、于华义、于华敏、于庆茂。2002年,全村有党员14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连效、于连平、于成福、于庆田、于连兴、于海文、于瑞堂、于海胜、于彬、于寿海。
周边村庄
蜜蜂涧村
地址:烟台市海阳市